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日常养生

求日常生活中养生计划?

2021年04月24日 16:39:2982编辑

(一)夏季养生基本原则 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温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 1.盛夏防暑邪 暑为夏季的主气,以火热之气所化,独发于夏季。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暑邪侵入人体,常见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为伤津的关键。津伤后,出现口渴引饮、唇干口燥、大便干结、尿黄心烦、闷乱等症。如果不及时救治,开泄太过,则伤津进一步发展,超过生理代谢限度就耗伤元气,可出现身倦乏力、短气懒言等一系列阳气外越的症状,甚至猝然昏倒,不省人事而导致死亡。夏季防暑不可等闲视之。 2.长夏防湿邪 湿为长夏之主气。在我国不少地方,尤其是南方,既炎热又多雨。湿病就多见于这个季节。由于空气中湿度最大,加之或因外伤暴露,或因汗出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处潮湿,以至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 湿为阴邪,好伤人体阳气,易阴遏气机,病多缠绵难愈。湿邪好伤脾阳。脾性喜燥而恶湿。脾阳不为湿邪所遏,则可能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气机不畅,出现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温。脾气升降失常后,常见水肿形成,眼下呈卧蚕状。 外感湿邪后多有身重倦困、头重如裹等症状。又因湿邪粘滞,侵犯肌肤筋骨,每每既重且酸,固定一处,故有“著痹”之称。一般地说,湿邪为病,病程较长。风湿夹杂,侵犯肌肤在关节形成的风湿痹症往往反复发作。风湿症常见产物多呈秽浊不洁之物,如皮肤病变的渗出物、湿热带下的分泌物,质粘而腥臭。湿的形成往往与地之湿气上蒸有关,故其伤人也多从下部开始。临床所见下肢溃疡、湿性脚气、带下等症,往往都与湿邪有关。 对人体适宜的湿度是40%~60%。当气温高于25度时,适宜的相关湿度为30度。 3.保护体内阳气 (1)不能只顾眼前舒服,过于避热趋凉。在乘凉时,要特别注意盖好腹部。 (2)要谨防冷气病。所谓冷气病,是指由于人们久处冷气设备环境下工作和生活时所患的一种疾病。轻者出现面部神经痛、下肢酸痛、乏力、头痛、腰痛、容易感冒和不同程度的胃肠病等,重者会出现皮肤病和心血管疾病,尤以老年人中出现的各种症状更加明显。 (3)要防湿邪侵袭。长夏的湿邪最易侵犯脾胃功能,导致消化吸收功能低下。长夏的饮食原则宜清爽,少油腻,要以温食为主,在居住环境上,切忌潮湿。 (二)夏季养生具体措施 1.精神调养 “冬季要藏”、“夏季要生”。神气充足则人体的机能旺盛而协调,神气涣散则人体的一切机能遭到破坏。火热为夏,内应于心,心主血、藏神。七情过极皆可伤心,致使心神不安。不正常的情志可损伤心的功能。心的功能受到影响,可影响人体的一切机能活动。在这个意义上,夏季养神就显得极为重要。 人的精神活动与心的功能密切相关。怎样使精神饱满呢? 首先,要有好的精神寄托。有了奋斗目标,才能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坎坷,并产生自觉的活动和积极的情感。 其次,时时对自己的性格进行陶冶。要经常注意检查自己的情况,用豁达、微笑对待不称心的人和事,这是应具备的涵养。 有事可做,可使精神不空虚;有较好的精神修养,可免除外界不良情绪的干扰。做好了,精神自然会饱满,就会“无厌于日”。 2.饮食调养 夏天必须重视饮食调养。具体方法是: (1)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蛋白质的摄取量应在平常的基础上增加10%~15%,每天的供给量须达100克左右,以鱼、肉、蛋、奶和豆类中的蛋白质为好。 (2)要补充维生素。夏天,人体维生素需要量比普通标准要高一倍或一倍以上。大剂量维生素b1、b2、c乃至维生素a、e等,对提高耐热能力和体力有一定的作用。西红柿、西瓜、杨梅、甜瓜、桃、李等维生素c尤为丰富。维生素b族在粮谷类、豆类、动物肝脏、瘦肉、蛋类中含量较多。 (3)要补充水和无机盐。水分的补充最好是少量、多次,可使机体排汗减慢,减少人体水分蒸发量。钠的补充,要视出汗多少而定。工作八小时,出汗量不超过4升,每天从食物中摄取18克食盐就可以了。出汗量超过6升,则另需从饮料中补充。钾盐的补充办法是每日二片钾片,另外可食用含钾高的食物,如水果、蔬菜、豆类或豆制品、海带、蛋类等。 (4)要多吃一些能够清热、利湿的食物。清热的食物宜在盛夏时吃,如西瓜、苦瓜、鲜桃、乌梅、草莓、西红柿、绿豆、黄瓜。 (5)还要讲究喝水的学问。饮水莫待口渴时、大渴易过饮。睡前不宜多饮水。用餐时不宜喝水。晨起喝水有助健康。最好喝矿泉水。 3.起居保健 (1)睡眠 夏季作息,宜晚些入睡,早点起床,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经过一上午的学习和工作后,可能有疲劳之感,需要午休做适当的补偿。尤其是老年人,更需要中午休息一下。午睡的时间不宜太长,最好在一小时以内。 饭后不要立即躺卧,应稍活动一下,以利饮食消化。午睡时不要在有穿堂风经过的地方睡,不要伏在桌子上睡,以免压迫胸部,影响呼吸。午睡时最好脱掉外衣,并在腹部盖上毛巾被,以免胃腹部受寒。 (2)夏季的着装 夏季服装以轻、薄、柔软为好。衣料的透气性、吸热性愈好,愈能有效地帮助人体散热,使人穿着舒适而凉爽。夏天宜穿浅色服装,以防射辐射热。 (3)戴帽子 夏季,强烈的阳光照射,会使人体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使皮肤晒黑,可导致白内障、晒伤皮肤、引发皮癌。在强烈的阳光下,至少要戴顶帽子。 (4)盛夏居室的布置 首先,要将多余的或暂时不用的家具搬掉,使居市拥有较宽敞的空间。每天将南北两向的门窗打开,呼吸对流而生的自然风,可使居室满屋生凉透爽。 其次,用淡绿、浅兰、瓦灰、乳白等色彩装饰墙面、天花板、窗帘、沙发套,能让人心理滋生舒适爽凉。 还有,在向阳的外窗户上方装上凉蓬,将烈日直射带来的热量阻之窗外。减少嘈杂的噪音亦是求凉生爽的诀窍 (5)夏天不宜用凉水冲脚 经常用凉水冲脚,脚遇寒,会通过血管传导而引起周身一系列的复杂病理反应,最终导致各种疾病。 (6)吹电风扇的学问 吹风不宜过大,不宜对人直吹,不宜持续固定对身体某个部位吹风,宜吹吹停停。出汗较多时,不要立即在静坐或静卧情况下吹风。 4.运动保健 (1)旅游 夏日旅游的主要目的是消夏避暑。夏季旅游的目的地应是海滨和山区。首先是二者的气温相对较低,其次是海滨与山区的环境宜人。 去山地旅游有不少好处,主要表现在山地气候的疗养效应和山地环境中的某些长寿因素两方面。草木散发出的芳香性挥发性物质,有一定杀菌作用。山地阴离子富集,空气清新,呼吸这样的空气,可镇定情绪,预防哮喘发作,还能改善肺的换气功能。此外,山上气温、气压较低,风速较大,太阳辐射、尤其紫外线含量充沛,有助于钙、磷代谢和机体免疫力的提高。山区壮阔的自然景观,更令人心旷神怡。 (2)游泳 游泳既锻炼了身体,又可祛暑消夏。游泳对人们的好处很多。 (3)玩健身球。 (4)钓鱼。 (5)做做空气浴。 5.药物保健 (1)要益气生津。吃一点能够补益阳气和津液的药物,但性质要平和、微凉,切忌滋腻、温热之品,比如五味子、玉竹、冬虫、夏草、酸枣仁、鸽肉、黑豆、木耳、松子。 (2)应健脾和胃。脾和胃在夏季,尤其是长夏时最易受到损害,故应常吃一些健脾和胃的药物和食物,比如白扁豆、糯米、太子参、白术、甘草。 (3)“冬病夏治”。冬季常发的慢性病及一些阳虚阴盛的疾患,往往可以通过伏夏的调养,使病情得以好转。其中,以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效果最显著。从小暑至立秋,称为“伏夏”,即“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春夏养阳”,此时予以治疗,可以使患者的阳气充实,增强抗病能力。 6.防病保健 夏令酷热多雨,不管是热邪还是湿邪,皆能伤人致病。 (1)不要忽略了感冒。夏日感冒,称之为“热伤风”。常见症状是流涕、鼻塞、打喷嚏,甚至于发热同时又汗流浃背,还有的恶心、呕吐、腹泻。此种感冒常不能迅速恢复健康,尤其是老年人与儿童,易转化其他病。 (2)谨防疰病。疰夏,又叫苦夏,是夏季常发生的一种病症。主要是有些人对气候的变化适应能力较低,不能很好地适应夏季炎热、潮湿的气候。这时大脑和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心肺的功能降低,胃肠道分泌的消化液减少,食物不能很好的消化和吸收。体质虚弱、易患疰夏之人,在秋冬之季可服用一些补肺、健脾、益气之品。 (3)中暑的防治。中暑,俗称发痧,是炎夏易发的疾病。在临床上,中暑由于产生原因不同,所患症状也差异很大,可分为下列四型:一是中暑高热,亦叫热射病。主要是体温不能发散引起,为中暑中最严重者;二是中暑衰竭,亦叫热衰竭。主要是因大量出汗而引起;三是中暑痉挛,亦叫热痉挛。主要是由于过热,大量出汗,体内过多地丢失盐份而引起肌肉痉挛,常与热蟀竭同时出现。上述类型,只要一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感觉的话,就应暂停工作,立即移至阴凉处,解开衣服,头部冷敷或冷水擦澡,多喝些淡盐水或清凉饮料。 (4)汗斑的防治。 (5)痱子的防治。 (6)疖子的防治。 (7)蔬菜日光皮炎的防治。此病是由于短期内进食大量的某种蔬菜,如油菜、笕菜或野生的紫云英、灰菜等,加上日光暴晒过度所引起的。这些蔬菜和野生蔬菜中有一种游离物质,随食入的蔬菜增多而产生蓄积。

关键在养肺  秋季养肺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在日常生活中比较易行的方法主要有:  食疗补肺 秋天燥邪为盛,最易伤人肺阴。此时可以通过食疗达到生津润肺、补益肺气之功。干性皮肤者除了抹一些润肤霜防干燥外,还可采用一些食疗法,如鼻、唇干燥者可吃一些萝卜、芝麻、豆腐、豆浆等,还可进食白木耳、胡桃等食物。白木耳有补肺润燥之功能,胡桃有补肾安神之效,秋季服用更有疗效。此外,还可以鲜百合、蜂蜜煎汤服食;或者用生梨、川贝加水炖服。这不仅能润肺,而且对肺燥久咳、慢性支气管炎效果都很好。  补水养肺 干燥的秋天每天通过皮肤蒸发的水分较多。所以,补水是秋季养肺的重要措施之一。每天最好在清晨和晚上临睡之前各饮一杯,白天两餐之间各饮水一定数量,这样,就可使肺脏安度秋天。  药膏养肺 对秋燥症状明显的人,可以通过进补中药膏来达到润肺的目的。贝梨膏:取川贝母粉、雪梨汁、东阿胶(数量最好请教医生)共蒸熟。日服两次,可滋阴润肺,治久咳不愈、痰中带血、鼻中出血。八仙膏:生藕汁、生姜汁、梨汁、萝卜汁、白果汁、竹沥、甘蔗汁、蜂蜜各等份,将各汁和匀,蒸熟后用玻璃瓶贮存,任意食之。有生津养肺、清热化痰之功效。    重点在养胃  入秋以后,是胃病的多发与复发季节。各医院消化科的胃病患者也增多。祖国医学讲究养生、防病顺应时节是有道理的。为什么要说秋天谨防老胃病复发呢?因为入秋后气候渐凉,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当,不注意饮食和生活规律,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而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或使原来的胃病加重。  秋季要护好胃,就要注意保暖。秋凉之后,昼夜温差变化大,患有慢性胃炎的人,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褥,以防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病。另外,胃病患者“秋冻”要适度,不要勉强挨冻而冻出病来。  在饮食上,应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使胃中经常有食物和胃酸进行中和,从而防止侵蚀胃粘膜和溃疡面而加重病情。  胃病患者要注意忌嘴,不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粘的食物,更忌暴饮暴食,戒烟禁酒。另外,服药时应注意服用方法,最好饭后服用,以防刺激胃粘膜而导致病情恶化。  养胃的同时要养心。专家认为,胃病、十二指肠溃疡等症的发生与发展,与人的情绪、心态密切相关。因此,要讲究心理卫生,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同时,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疲劳而殃及胃病的康复。  总之,胃病的“养”至关重要。因此,有胃病者在“多事之秋”可不能掉以轻心。    水果防秋燥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从超市内琳琅满目的水果也能感受到。但是,众多的水果中,选有润肺功效的水果来“抵抗”秋燥,可谓事半功倍。中医认为,秋季大量上市的许多新鲜水果,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具有滋阴养肺、润燥生津之功效,是秋季养生保健的最佳辅助食品。但同是养肺水果功能也会有差异,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有所偏重。  梨 有清热解毒,润肺生津、止咳化痰等功效,生食、榨汁、炖煮或熬膏,对肺热咳嗽、麻疹及老年咳嗽、支气管炎等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若与荸荠、蜂蜜、甘蔗等榨汁同服,效果更佳。  柑橘 柑橘性凉味甘酸,有生津止咳、润肺化痰、醒酒利尿等功效,适用于身体虚弱、热病后津液不足口渴、伤酒烦渴等症,榨汁或蜜煎,治疗肺热咳嗽尤佳。  柿子 柿子有止咳、清热生津、化痰软坚之功效。鲜柿生食,对肺痨咳嗽虚热肺痿、咳嗽痰多、虚劳咯血等症有良效。红软熟柿,可治疗热病烦渴、口干唇烂、心中烦热、热痢等症。  石榴 石榴性温味甘,有生津液、止烦渴作用。凡津液不足、口燥咽干、烦渴不休者,可作食疗佳品。石榴捣汁或煎汤饮,能清热解毒、润肺止咳、杀虫止痢,可治疗小儿疳积、久泻久痢等。  葡萄 葡萄营养丰富,酸甜可口,具有补肝肾、益气血、生津液、利小便等功效。生食能滋阴除烦,捣汁加熟蜜浓煎收膏,开水冲服,治疗烦热口渴尤佳。经常食用,对神经衰弱和过度疲劳均有补益。葡萄制干后,铁和糖的含量相对增加,是儿童、妇女和体弱贫血者的滋补佳品。  大枣 大枣能养胃和脾、益气生津,有润心肺、补五脏、疗肠癖、治虚损等功效。  但须注意的是,食用新鲜果蔬一定要适量,过食或暴食都会影响身体健康。再有,新鲜水果含糖量较高,老年人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尤须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