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血糖监测是了解治疗效果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有利于治疗方案的调整。那么,糖尿病患者多久测一次血糖比较合适呢?接下来,医学莘将为您解析。
血糖监测主要包括空腹血糖、餐前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夜间血糖监测,大部分糖尿病患者仅需监测空腹血糖与餐后2小时血糖。血糖监测频率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病情的严重程度、是否使用降糖药、降糖药的类型等直接决定了监测频率。
未使用降糖药,仅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减轻体重等)控制血糖的患者,由于血糖升高幅度较低、病程较短,对靶器官的损害较轻,血糖监测频率无明确要求,可根据自身需要,有目的的进行监测,以了解血糖控制情况。未启动胰岛素治疗,痛过口服药控制血糖的患者,监测频率无需太频繁,每周监测血糖2-4次即可,应根据血糖升高的类型(空腹血糖还是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选择血糖监测类型。血糖控制较差时,应适当增加监测频率。
已启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根据胰岛素类型决定监测频率。若仅使用睡前胰岛素,监测空腹血糖即可;若为预混胰岛素,应监测空腹血糖与睡前血糖;若胰岛素为“三短一长”,应监测空腹及三餐后2小时血糖,必要时应监测餐前血糖。需要注意的是,若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高血糖高渗状态,应每半小时至一小时监测一次血糖,直至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初始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建议监测夜间血糖,警惕低血糖的发生;需要鉴别空腹血糖升高的原因时,也需要监测夜间血糖。
综上,病情不同,治疗方案不同,血糖监测频率也不一样。非药物治疗患者可根据自身需要有目的的监测血糖;口服降糖药者每周监测2-4次即可;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的患者,应根据胰岛素的治疗方案决定监测频率。感谢大家的阅读!
医学莘期待大家的关注,呈上更多健康知识!
注:本文图片来源网络,若侵及版权,请联系删除。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
【专业医生为您做解答】
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控制血糖是最基础的治疗,而正确监测血糖才能及时判断降糖效果,对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帮助,那么糖尿病人测血糖越多越好吗?当然不是,原则是用最少的监测次数获得最有用的数据,那么如何做到呢?
初诊的糖尿病人,需要了解全天血糖变化情况,为制定合理的降糖方案提供依据,同时还要及时了解降糖效果,通常在前几周每周需要选择至少一天进行七次血糖检测,即检测空腹血糖、午餐前及晚餐前血糖、三餐后2小时血糖及晚上22:00的睡前血糖。对于更换了降糖药等治疗方案的患者,应当按初诊患者的方法监测血糖。已确诊的患者发现血糖波动较大时,可采用简化的四次血糖监测法,即每周选择一天测空腹血糖及三个餐后2小时血糖。当然,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来说,需要长期对血糖进行监测,不可能天天测,也没必要一天测四次或是七次,但糖尿病的血糖控制要求全天平稳降糖,因此还是需要了解全天各个时点的血糖情况的,怎么办呢?在血糖相对控制较好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来做:
同样是检测7次血糖,但这7次检测无需在同一天内完成,而是把这7次血糖检测平均分布在3个月内完成,可以每半个月左右测一次,但每次测量的时间点不同,比如第一次测量空腹血糖,第二次测量早餐后2小时血糖,七次血糖还包括了检测午餐前血糖、午餐后2小时血糖、晚餐前血糖、晚餐后2小时血糖及晚22:00的睡前血糖。
这样测量的结果因为包括了全天七个主要时点的血糖,因而可以大致看出全天血糖的整体水平,从而判断是否达到了平稳降糖的治疗效果,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种简单、合理、有效的血糖监测法。
【希望此回答能帮到您,欢迎点击关注并留言,一起学习交流更多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