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推荐养生

用杂粮调理糖尿病能行吗?

2022年06月17日 23:03:4433

营养师小糖来为大家解答。杂粮也就是粗粮,指没有经过精加工的粮食,它是可以用来调理糖尿病的。长期大量吃精细食物导致热量过剩,本来就是糖尿病的诱发因素之一。糖尿病人如果吃精细粮食,也很容易升高血糖,还不管饱,吃了没过多久就饿了。

杂粮主要包括三大类:谷物类:燕麦、养麦、藜麦、玉米、薏米、黑米、糙米、高粱等;

干豆类:红豆、绿豆、黑豆、蚕豆、豌豆等;

块茎类:红薯、山药、土豆、莲藕、芋头等;

这些杂粮的共同特点就是,膳食纤维含量高,易产生饱腹感,消化吸收速度较慢,饱腹感持久,平稳餐后血糖,并且具有良好的通便作用。粗粮中还含有较丰富的B族维生素及钙、钾、镁等多种矿物质,对于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杂粮虽好,但并不是多多益善。因为它们的膳食纤维含量高,所以吃多了容易腹胀。长期大量吃粗粮,还会导致脂质和矿物质代谢紊乱,引起营养不良。所以粗粮要适量,建议糖友们每日吃50-100克的粗粮即可,宜将粗粮与细粮搭配食用,比例可按照1:3。也不宜长期只吃一种粗粮,最好是多种粗粮轮换来吃,更有助于均衡营养,预防并发症。

希望小糖的回答能够帮到大家,更多糖尿病百科知识欢迎关注糖人健康网!

杂粮可以治疗糖尿病吗?为什么吃杂粮血糖还那么高?

有糖友问:医生跟我说糖尿病患者吃杂粮好,可是我天天吃杂粮,怎么血糖还是居高不下?今天我就来说说杂粮要注意些什么。

1别拿杂粮不当粮食医生建议糖友吃点杂粮不是让我们敞开肚皮吃。就淀粉含量和热量来说,杂粮和精米白面的差异其实并不大。对于糖友来说,每天的总热量是必须控制的,所以糖友吃杂粮的话,应该用杂粮来替代等量的细粮,而不能增加食量。

2有些“杂粮”不是杂粮杂粮包括许多粮食品种,不同品种吃下去后升高血糖的反应还是有所不同的。尤其是市场上卖的一些杂粮食品,放了很多白面粉,真正的杂粮其实并不多。这样的“杂粮”吃下去,不能起到延缓血糖上升的作用。所以,糖友买食品要学会看成分表。

3多加糖和油,毁了一锅粥有些糖友追求口味,在做杂粮粥时加糖或者蜂蜜等,也有的糖友在烹调时加入过多油脂,这些都会升高血糖。此外,有糖友煮杂粮粥过于追求软糯的口感,煮得过烂,这样喝下去,很快就消化吸收了,血糖还是会很快上升。

4善于搭配比吃杂粮更重要就像穿衣服一样,吃东西也要讲究搭配,食物的搭配对糖友来说更加重要。好的搭配应该兼顾主食、蔬菜和高蛋白食物。有的糖友用杂粮粥代替牛奶,这样饮食中的蛋白质少了,碳水化合物太多,反而血糖升高更快。

5五驾马车不可“一马当先”杂粮只是饮食的一部分,饮食也只是糖尿病管理五驾马车的一部分,因此绝对不能指望单靠吃杂粮就能把血糖控制好。糖友应该做好病情监测,该用药的时候还是要用药。

想了解更多糖尿病知识及控糖技能,可关注在线指导控糖先行者——微糖 weitangr

家里有糖尿病人,可以用藜麦作为主食吗?

您好!如果家里经济条件允许的话,答案是肯定的,藜麦可以作为糖尿病患者的主食,并且控糖效果明显。如果家里经济条件不那么宽裕的话,就用藜麦代替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主食。

我在之前类似的一个问答中已回答过,问题是”藜麦是糖尿病患人的最佳主食吗?为什么?”阅读到这里的话,不妨关注我,便于您稍后前往阅读该内容,该内容我已置顶。

在这里,我要提醒广大的糖友们:控糖并非这也不吃,那也不吃,也不是听人说什么好,就狠劲的去吃。控糖也要在保障自身身体所需的基本营养需求的前提下一步步的去完成,控糖是一件持久的事情,并非一蹴而就之事。藜麦全谷全营养完全蛋白,富含多种氨基酸,矿物质元素平均含量三倍于常见谷物粮食,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异黄酮、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胆碱、叶酸、α-亚麻酸、β-葡聚糖等多种有益化合物,高膳食纤维,零胆固醇,不含麸质,低脂,低升糖,低淀粉,低热量,几乎是我们日常所见谷物粮食甚至是日常所见食物里最好的。

选择藜麦主食或代替一部分的同时也要管住嘴,迈开腿,放开心,有恒心。

1、平时多做有氧运动,锻炼身体肌肉的应激反应能力,增强体质,有助于血糖控制。

2、多吃绿叶蔬菜,每天要吃一斤绿叶菜,不要说没条件,也不要抱怨没时间,清炒或是放开水锅里烫熟了吃就可以,慢慢的咀嚼。

3、调节主食结构,粗多细少。用至少三分之一的粗粮代替平日里的精米细面。吃吃粗粮挺好的,嚼着香,也可缓慢吸收消化,控制升糖。

4、吃点瘦肉,巴掌大小就可以,喝杯奶,吃一个鸡蛋。

5、平稳你的情绪,情绪是最好的内部疗养。

6、既然前面已经说了经济条件好与否,都可以吃藜麦,那就吃点吧。但要吃好品质的藜麦,品质不好的藜麦就不要贪便宜去吃了,品质差的藜麦没有营养活性,也没有多少营养价值,也不会有饱腹感。

点击右上角红字“关注”,可阅读我往期有关藜麦和糖尿病的回答文章,或许对您有帮助。

很高兴为您解答这个问题,我是2015年5月份接触藜麦的,之所以会发现它的存在,起缘于家里的糖尿病先生,所以很想把自己的经历分享出来,供参考:

LG超级爱吃精白细软的米饭、365天要吃五花肉(有时借机诡辩调侃“要想皮肤白就得吃肥肉”,因为我肤色偏黑),除此以外,还天天喝口乐(几乎是当水喝),信奉:人生短暂,想吃啥就要吃啥,能吃多少就吃多少。虽然免不了担心,但也没太重视、再加上口才上又辩不过他。

直到第二年常规体检,报告一看傻了眼:空腹9.8,那天起,我开始拟定正式的控糖计划,同时告诉自己:再心急也不能强求、不能追求快速、要慢慢来,否则很可能起反作用。

因为知道问题所在,所以快速地确定了需要调整的地方以及先后顺序:第一步:尽量戒可乐;第二步:改变主食模式;第三步:少吃高脂肪肉类、少油烹调。

第一步得靠他自己,第二三步则是对我烹调技术的考验。很感谢双木先生,才经过几次沟通就爽快地答应戒口乐,并且成功地做到!(现在口渴时没有想喝的冲动,即便喝也是两三次/年)

改变主食差不多花掉三个月,过程充满着博弈、乐趣、感动以及成就。还记得第一次满怀信心、摩拳擦掌做杂粮饭的情形,红豆绿豆、燕麦、荞麦多种材料,一股脑儿下锅,煮出来的结果是饭熟豆生,才吃一口就体会到了大家说的“粗粮la嗓子。(相信正在看文字的友友你们也会发笑:这小白级的厨艺......连豆子要先泡水都不会!哈哈,当时的我确是此等水平,不过三年过去,今非昔比啦~~)

双木直摇头:粗粮饭真难吃,我急忙安慰道:不是粗粮的错,是我没做好,要不你暂时还吃白米,等哪天研究出不la嗓子的粗粮饭再吃吧。接下去一段时间,他吃白饭,我吃各种各样的试验品(分碗蒸的,各取其需、还方便定量)

上班很忙,总是忘记提前浸泡豆子,发愁。

为什么要放豆呢?因为谷类的蛋白质缺乏赖氨酸,富含蛋氨酸,单吃的话利用率不高;大豆刚好相反,赖氨酸很丰富,两者搭配在一起,能形成互补。于是想:要是有一种食物不需提前浸泡、又有丰富的赖氨酸该有多好,查阅很多资料,看到了”藜麦“,如获至宝。

就这样它走进了我们的餐桌,因为口感独特、淡淡的清香、再加上营养比较全面,现在全家都吃。不过纵使千好万好,还是建议您与大米混着吃,粗细搭配,喜欢的可以再加点荞麦、黑米之类,粗细搭配(粗粮总量占1/3为好)

哦对了,计划开始之际,我跟双木之间有过一场谈判:“给四个月,如果在此期间饭、菜既好吃,又能控制住血糖,饮食这块你就得.......嘿嘿”,四月过去,我们再次去医院检查:空腹6.3,糖化血红蛋白6.9(稍高,但已很满意,接近6.5),之所以要三四个月,是因为空腹与餐2h的血糖受当天的饮食影响较大,真正检验是否稳定,还得看糖化血红蛋白(因为红细胞的更新换代是120天)

这就是我与藜麦的故事,它立下很大的功劳,营养方面并非不可或缺,但“无需浸泡、可与米饭同煮”的便利,能替人节约很多时间,值得推荐;

不过,这又绝非它一个人的功劳,获得健康或者稳定血糖离不开整体的膳食平衡;食物要发挥作用,需要团队合作,而不是单兵作战哦。

这是Vivi控糖经历中的一环,希望对您有启发和帮助,欢迎关注,后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