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早的时候,人们没有“一日三餐”的概念,而是“饥则求食,饱则弃余”。到了商代饮食时间固定,实行”二餐制”,第一顿饭叫朝食,又叫“饔”,大约就是上午十点左右;第二顿饭叫做餔食,又叫做“飧”,大约在下午四点左右。两餐制中,早餐是最重要的,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都是现做的饭。而第二顿就要简单一些,就是把早餐吃剩下的食物热一下。
至于“一日三餐”开始时间大约是在春秋战国时代,随着生产发展,粮食产量增加,庄子《逍遥游》中有“适苍茫者,三餐而反”,这时已经有三餐的记载。《战国策 齐策》中“士三食不得餍”,说士人一天三顿饭都吃不饱。也可见当时普通人家是吃不上三顿饭的。实际上,从周朝开始一直是“两餐制”与“三餐制”并行,甚至有“四餐制”,但是三餐也好,四餐也罢,都是贵族的特权,在《白虎通义 礼乐》中记载,天子四食;诸侯二三食;卿大夫二食。就“三餐制”的午餐来说,又叫“燕食”,就是“奉朝之余膳”,也是吃早餐的剩饭,时间大约是中午十二点左右,与现代午餐时间大致相同。但即使吃剩饭,也只是天子,诸侯的权利,连级别低一点的官员都享受不到,更不要说普通人了。
到了唐宋时期,社会生产比唐宋又有了较大发展,经济繁荣,这时“三餐制”逐渐走进了普通群众家里,这时在诗文中中饭、中餐、午饭等词语大量出现,“山僧相劝期中饭”“向野聊中饭”,但也有两餐的“只把鱼虾充两膳”,而一直到明清时期,一直是三餐制与两餐制并行,午餐其实就是加餐,大都属于富贵人家和体力劳动的人,因为体力劳动的人,消耗大,不过不加餐影响工作,直到民国,一日三餐的习惯,才固定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