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一餐,只要不是只给限量的一点食物,只论餐数不限菜品,可以一直活下去。
我们现在养成的“一日三餐”的饮食概念,其实并非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中国古代大多数朝代其实讲求的是“一日两餐”,彻底改为现在的“一日三餐”其实历史并不长,也就一百多年的历史。
从史料看,先秦时期开始,基本上吃饭就是早晚餐,战国开始才有王公贵族和富家才有了一日三餐吃法。
我想大家也知道,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大部分时间都在王朝的战争中度过,而大中华差不多就是农垦大国,以农民为主,而农民保持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早出晚归,早饭吃完,待劳作完成回家就是晚餐。
所以,在较为安稳的时期,大多数老百姓保持的都是一日两餐的习惯。
至少是宋朝以前的多数老百姓都是一日两餐,之后开始有改变为一日三餐,彻底改变大概是在清末期开始才有。从两餐过渡到三餐,足足走过了几个朝代。
这个过渡期是不是很长。其实说穿了,就是穷,谁能吃三餐还吃两餐的,因为一直穷,一直穷进民国,都有很多地方吃两餐。比如当年冯玉祥割据河南,去前屯走走,问农民每天用几顿饭,老农回答两顿饭,一顿稀饭,一顿干饭,均是小米;还有抗战时期,阎锡山山西推行新政,要求麾下官员跟农民保持同一生活水准,“饮食定量分配,一日两餐。”
历史总是反复,到了现在,慢慢有一股风,开始将餐数减少,不过不是因为穷,而是为了健康。
德国25岁男子克里斯,因为体重达到150公斤,严重影响生活以及健康,并且身体出现肥胖带来的各种慢性疾病。他就决定将自己的饮食餐数进行了调整,并且进行了全程网络直播。
一开始,他是想将每天的三餐减少一餐,以两餐开始,不过发现效果不明显,他就采取了更大胆的做法,调整到了一日一餐。
根据他的网络直播,起初的十天,他说经历了严重饥饿的挣扎。因为突然间的改变,身体一下适应不了,肠胃发出多种不适的信号,就连精神状态在长期饥饿的影响下,也受到了影响,疲倦,毫无力气。
不过十天下来,最明显的改变发生了,他一次降了15斤。不过这种突然的过度节食,肯定会带来体重的下降,很正常的。
真正的改变是二十天后,经过身体的自我调整,一餐习惯之后。他即便出现饥饿感时,也变成了很容易忍住,而且不再影响精神状态,肠胃不适也减轻了。通过医学观察,他的胃部也在逐渐缩小,从而表现出来食欲自然下降,食量自然减少。
而且,他又瘦了20斤。也就是说二十天后,他下降了35斤。而最大的变化来自于三十天后,因为在坚持一个月后,他的身体已经完成适应了一日一餐的习惯,他在医院做了全面的检查,结果十分喜人。一方面体重在继续下降,另一方面原本出现的高血压以及高血脂等慢性疾病,都有了好转的迹象。
我讲这个故事,就是告诉大家,如果你能保持足够的营养供给,餐食种类多样化,不局限于低脂低油低糖,而是用正常的各种营养搭配来进行餐食调整,逐渐让身体适应一日一餐习惯,你并不会因为一日一餐而饿死掉。
这里还需要提到的是,如果坚持一日一餐,最好将这餐定在中午。因为人体对于食物的消化吸收的时间需要4-6个小时左右,也就是在4-6个小时后才会产生饥饿感。将一餐放置在中午,可以在前期最大程度上缓解饥饿感。而在适应了一日一餐习惯后,胃也会调整自己的饥饿反馈事件。
不过,总的来说,我不赞同一日一餐,虽然饿不死,但半夜还是会饿醒,寻求健康,可以一日两餐。
(1)一日三餐粗茶淡饭能养生吗:
每天只吃一顿饭是饿不死的,能活很久。
我们现在每天吃三顿饭并不是因为身体像需要定期加油似的必须吃三顿,而是因为我们的饮食习惯,其实世界有些地方的人每天只吃两顿饭,甚至吃一顿饭。
从远古到近代,大多数地区的普通人是只吃一顿饭的,并不是因为他们怕麻烦,而是因为食物缺乏。进入工业革命之后,食品供应开始丰富起来,人们才每天多吃几顿。
从人类的功能设计来说,是可以抗饥饿的,这是因为我们的身体能够储存脂肪。当食物充足的时候,身体就把剩余的能量转化成脂肪,储存在身体各处。当食物短缺的时候,身体就消耗储存的脂肪,坚持到下一次找到食物。
我们人类和其他灵长类相比,体脂的比例高,人类的体脂在14-31%之间,其他灵长类的体脂率只有9%左右,因此人类比其他灵长类更能够扛饿,没有食物的话可以存活8-21天。这是长时间缺乏食物的情况。
针对短时间缺乏食物,人类采取的是储存糖原,糖原存储在肝脏和肌肉中,8-12小时没有食物供应的话,身体靠储存的糖原生存,每天吃一顿饭的话,虽然糖原储备消耗光了,但还有储存的脂肪可以调用,因此不影响生存。
没有必要一日三餐一顿不拉地到点准时吃,根据自己的食欲来吧,不想吃的时候就不吃,饿不死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