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冷,手脚发凉,这是很明显的阳虚体质,和此有关的脏器是脾和肺,也就是肺脾阳虚,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体质,尤其女生多见。
这种体质要不就是先天遗传来的,要么就是平时喜欢吃生冷的东西,导致寒气内生,损伤脾阳。或是平时穿的太凉快,寒气外感入里。过度减肥导致气血不生,也会出现这样的体质。
但是,上火是一种热象,为什么会出现在虚寒体质的人身上呢?这是由于脾脏的功能是升清降浊,清气上升供养头面,所以耳聪目明,浊气下降,滋养筋骨肌肉,所以身体强壮,同时多余的水谷精华会收纳在肾脏。但是,长期脾阳不振,脾脏的升降功能失调,导致浊气上升、清气下降。清气下降就会滋养肾火,导致虚火上炎,出现口舌生疮、难以入眠、耳鸣的症状。
虚寒体质的人比较适合喝红茶,红茶性质偏温,红枣性平,滋养脾肺,非常适合你说的情况,莲子性平,滋养脾肾,同时养心安神,可用来治疗虚火上炎导致的睡眠不佳。黄芪和白术都有很好的健脾作用,是补气健脾的首选药,而且适合泡茶。如果上述症状比较重的话就吃附子理中丸,附子有很好的振脾阳作用,不但热性大而且走窜力强,适合手足发凉的人服用。
最好的养生方法是什么?
最好的养生方法是调气。
人是天地阴阳二气孕育而生,气对人体的生命活动有着重要作用。古人云:“百病皆生于郁。”郁,即气不畅,气滞则血淤,气血壅滞而不行,则病生。所以调节气机对防未病、对养生保健有着很大的作用。
《素问》里讲,人的衰老一是从肾气衰开始,二是从阳明胃经衰开始。我们养生保健也应首先从调理胃经之气和肾经之气开始,同时也要调理元气。
胃为水谷之海,是营卫之气的化生之处,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对于养生保健意义大。 如何调胃气?一是要饮食有节,少食多餐;二是按摩或针炙足三里穴,足三里是胃经的下合穴,合穴是专治内腑的,他是调理胃气的第一要穴。古人云:“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说的就是足三里的养生保健作用。
肾气是肾阴和肾阳产生的基础,与人的衰老密切相关。调肾气,我们可以取涌泉和太溪两个穴位。
涌泉是肾经的井穴,位于足心,是肾经脉气所发之处,是调补肾气的要穴,有“下丹田”之称。一般多可在睡前搓擦该穴,不仅补肾,又能固精。
大溪穴是肾经的原穴,针炙太溪能治百病,对肾气衰者有很好作用,该穴一般以针刺为主。
元气是父母所赐,人体的生命活动的根本能量,也是生命根本的所在。五脏皆有元气,调理元气也是调五脏之元气,对人体健康有大益。调理元气可取气海、关元和神阙三穴。
气海,在脐下1.5寸,是元气之海,针气海穴即可调整元气,对元气不足者尤为适宜。
关元,在脐下3炙寸,是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是元气之关隘,元阴元阳关之所,针炙关元可调理元气和肾脾肝三经之气。
神阙即肚脐,古有殷商时期彭祖,传说活了八百多岁,他的秘诀就是炙肚脐神阙穴,虽然八百岁有点夸张,但也可见这个穴位重要性,此穴可按、可炙,但不可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