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养生注意这几个事项 1、夏至养生先养心 中医专家指出,在中医理论中,人和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季消长变化和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相互关联对应。心对应“夏”,也就是说夏季心阳最旺,同时提醒人们,在春夏之交要顺应天气的变化,重点关注心脏保养。
2、夏至养生之饮食养生 夏至时节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之疾。
3、夏至养生之运动养生 运动调养也是养生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夏季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有条件的人可以到森林、海滨地区去疗养、度假。 锻炼的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为好,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若运动过激,可导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气,也宜损阳气。
在运动锻炼过程中,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会引起寒湿痹证、黄汗等多种疾病。 4、夏至养生之起居养生 起居调养,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宜晚睡早起。夏季炎热,“暑易伤气”若汗泄太过,令人头昏胸闷,心悸口渴,恶心甚至昏迷。
安排室外工作和体育锻炼时,应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加强防护。 合理安排午休时间,一为避免炎热之势,二可恢复疲劳之感。每日温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不仅可以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肤清洁凉爽消暑防病,而且能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因为,温水冲澡时的水压及机械按摩作用,可使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体表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改善肌肤和组织的营养,降低肌肉张力,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
另外,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眠时不宜扇类送风,有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5、夏至养生念好“三字经” 夏至来了,饮食自然不能再按秋冬“菜单”来,否则很可能造成部分营养成分不足和失衡,进而影响正常神经调节与免疫调节等生理机能,引发疾病。
专家表示:“念好‘均、碱、水’这三字诀就好办了! 6、夏至养生须防暑 夏至期间,全国气温高、光照足、雨水也多,农作物生长旺盛。夏至过后,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就要到了。人的胃肠功能因受暑热刺激,其功能就会相对减弱。
进入夏至,意味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了盛夏,高温炎热的天气会时常与我们为伴,我们要时时防热病、暑病的袭击。从中医上讲,夏至则是阳气最旺的时节,我们需要保护阳气,同时也要警惕正在滋生的阴气。
在阴阳交替的时节,盛阳覆盖于其上,阴气始生于其下,人体在影响之下容易患上各种疾病,做好夏至养生至关重要。
1心静自然凉
夏至时节,天气非常炎热,容易扰乱心神,令人烦躁不安,使人感到更加热不可耐。这时不妨学学嵇康的《养生论》,自我调整呼吸静静心,彷如心中时常能感受冰雪的冰凉,从而减少炎热的感觉,否则会使自己更觉得热了。
2作息调整
对于中青年人而言,夏至时节不主张早睡早起,而主张晚睡早起,更能顺应自然界阴阳盛衰的变化。
晚睡缺失的睡眠可以通过中午的午休来补充。但对于老年人来说,则建议早睡早起,每天保持七小时的充足睡眠。
3补充水分
夏至补水工作不能停,天气炎热使体内的水分通过汗液散热的形式大量流失,若不及时补充水分,会导致血容量减少,出现头晕头痛、困倦乏力等大脑供血不足的表现,从而影响工作和生活。
4运动有度
夏至虽然天气炎热,运动仍可以继续进行,但有几个方面要注意。
一是运动尽量不要过于剧烈,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较为适宜,过于剧烈的运动会伤阴损阳。
二是运动尽量在清晨或傍晚、空气新鲜的地方进行。
三是运动后不要马上喝凉开水,用冷水冲浴等。
5饮食调节
夏至人体代谢较为旺盛,消化功能相对偏弱,饮食上注意清淡,避免肥甘厚味。早晚喝喝粥有助阳气,还可多吃苦味的蔬菜瓜果,帮助除燥祛湿、清凉解暑。多汗时节盐分损失多,中医认为夏至时节还应多食咸味补心。
只有夏至养生做得好,人体才能顺利渡过盛夏,减少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