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很多时候吃饭都不在一个频道。
公公婆婆勤快人,每天起床都很早,他们一般都是自己煮点面条先吃,孩子在学校寄宿,我跟老公有自己的生意,睡得晚,起得晚,起来一般都是做点饭,猪肉,鸡蛋打汤,中午有事都是在外面吃,晚上回来公公婆婆一般都做好了饭菜,基本上只有晚上的饭是正常在一起吃的,为了生活,没有办法。
现在儿子去上大学了,一日三餐比较简单:因为我和老公中午都在各自单位食堂吃饭,晚饭又为了健康着想,蒸点红薯或南瓜?,再吃点水果,所以早餐会丰富一些:主食基本是烙两张饼或者蒸几个小笼包或者是炒米饭?,水煮蛋;配点肉丝面,多加点绿色蔬菜,或者煮点小米粥,杂粮粥,豆浆牛奶等。
我家人的早餐是一碗稀饭,一个鸡蛋或者一碗米粉,有一些小菜。中午我们吃米饭,会炖些骨头汤和炒些青菜,一荤一素。
晚餐就简单一些,熬些大米粥或者煮碗挂面,放上青菜和肉丝。既营养又美味。一日三餐,讲究的是营养均衡,无需大鱼大肉,自己动手,安全又卫生。
为了三餐有汤的意思?
民间有俗语曰:“忙三餐,闲两餐。闲吃湿,忙吃干。”此俗语形象地概括了农村的日常饮食习惯,即农忙季节一日三餐,饭食以米饭、馍、捞面条等干硬、耐饥食物为主。农闲时一日两餐,以米汤、红薯、汤面条等稀软饭食为主。有些地区虽然是一日三餐制,但是早晚饭简单,午饭相对丰盛,除主食以外,还配以炒菜,主副食搭配,民间称这种饮食习惯为“早晚喝,晌午吃。”
过去,一日三餐中,多稀饭或者少吃一餐,那都是当时人们生活比较贫穷的表现。如今,人们生活富裕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日三餐早已不成问题。人们注重的不再是吃饱饭的问题,而是要吃得营养吃得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