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好早餐的重要性
俗话说:早饭要吃好,午饭要吃饱,晚饭要吃少,就说明了早餐的重要性。
早上为一日之始,是人们一天活动的起步。整个上午是工作、劳动或学习的重要阶
段。因此,从营养卫生学的角度出发,应把早餐调剂得可口些、营养些、多样化些
。要端正对早餐的进食态度,调整生活规律,讲究科学进餐。
在早餐问题上大致有两种不良情况,一种是早上起的晚,匆匆忙忙赶着上班,因而
只能随便吃上几口,或热热残羹剩饭。一种是根本不良早餐。或因为没时间,或因
要减肥。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科学的。这些不良的早餐进
食习惯一旦养成,不仅无法满足人体内正常进食营养的需要,而且还会破坏生活的
节奏和规律,久而久之给人体带来危害。
美国科学家对患胆结石的病人作了调查研究,发现胆结石患者与长期不吃早餐
有关。因为空腹过久,胆固醇的含量不变,形成高胆固醇胆汁。胆固醇过高就容易
在胆囊中积累起来,形成结石核心的物质。尤其学生要吃好早餐。学习是繁重的脑
力劳动,大脑活动需要足够的能量和营养,而头一天吃的晚餐经过一夜消耗,早已
用完。缺乏早餐营养的学生,由于能量和营养不足,会出现反应迟钝、精力不足等
保护性抑制。所以,早餐吃得好坏,对于学业在身,又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学生
健康影响很大。
实际上,早餐的种类很多,花样品种可不断变化,且东西南北中各地都有各自
早餐的特色,可相互结合,加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速冻食品的出现,为早餐提
供了种种方便。下面介绍一份早餐食谱,特点是简单、可口,花样多,很适宜家庭
。
周一:果酱、面包、黄油、鸡蛋、牛奶
周二:馄钝、花卷、肉松、咸菜。
周三:鸡蛋汤面、豆包、拌黄瓜
周四:八宝粥、馒头、泡菜
周五:鸡蛋糕、煮鸡蛋、咖啡
为什么人一日吃三餐,是怎么来的?
东方西方,饮食习惯皆一日三餐,不知是何时从菇毛饮血逐渐进化到养生这一文明习俗。不过,中国的三餐习惯,从庄子的“适莽苍者,三餐而返,腹犹果然”语句中,可以证实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中国人已有一日三餐的习惯,南宋的大诗人陆放翁有诗曰:“疾行逾白步,健饭每三餐。”也可以说明,千百年来,一日三餐的习惯,非常普通,至于疾行逾白步之说,则相当于今日的体育锻炼。恰如民谚所云:“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饱食之后散散步,助肠胃消化,对身体有好处,看来自古皆以为然。
不过,佛教中有一派的戒律,每日只吃一餐,过午即不食,因佛说日午食,后乞他食,吃了也不是自己分内的,所以,《五灯会元》把此条奉为佛律,即过了中午就不吃晚饭。
宋大诗人黄庭坚(山谷)信佛,早晨吃粥,中午吃饭,过午即不食。唐白居易《长庆集体》十九《龙华寺主家小尼》诗:“夜静双林怕,春深一食饥。”却是对佛门弟子衷心悲悯的诗句。只是,古人认为过午不食也是长寿和保身养体的秘诀,并以为夜食过饱容易致病,宋人长年诀有这样几句顺口溜:“夜卧不蒙首,晚饭少数口。”意思就是晚上睡觉,最好不要蒙头大睡,蒙上了被子睡觉,空气不流通,对人健康不利。而吃饭呢,即使不遵守佛律——过年不食,但只要在吃饭时,不贪饱,少吃几口饭,也是好的。
宋民间避瘅口诀又说:“稍饮卯前酒。莫吃申后饭。”这卯时系指清晨五至七点之间,申时则指下午五至七点之间。早晨五至七点,一般人都是刚刚起床。一起床就喝酒,乍然听来,似乎不是中国人的习惯。但读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长庆集》,发现白居易恰恰就是一个最爱喝卯时酒的人,他有一首诗叫《卯饮》,歌颂在清晨喝一盅酒,快活似神仙,诗句云:“卯饮一杯眠一觉,世间何事不悠悠。”看来他是在早晨五至七点种喝一杯酒再睡一觉的。其另一首《卯时酒》的诗,也盛赞“未如卯时酒,神速功力倍”,《醉吟》一诗更有这样的诗句:“耳底斋钟初过后,心头卯酒未消时。”白居易生活在唐朝,唐人起床据史载特别早,朝廷上朝大约都在早晨六点,他却在早晨吃杯酒睡觉,到了中午寺庙都打钟了,心头那卯时喝的酒仍然酒意未消,由此看来,大约要拖到下午才上班了(白居易当时任杭州太守)。
唐人起床特别早的事,有笔记书札记载,当时的人请客人吃饭,客人都是在早晨天还不亮时,即动身上路赴宴,走在路上,斜月尚明。这虽然可以解释作当时交通不便,赴宴要在路上走许多时间,但也可说明唐朝人的宴会。大都在午前,请客人吃的是午餐。宋苏坡却不是个起早床的,从他的诗《答黄庭坚见寄二首》之一“定应笑我劳生在,卯睡闻呼衣为颠:两句诗来看,早上五至七点人家叫他起床,他把衣服都穿反了。另外,书生秀才也大都睡懒觉,宋王炎的“双溪诗”中有一首就对诸先辈的“书生卯饭动及午,姜掺菜丝烦自煮”,大作同情语。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在答东野诗中也说:“朝餐动及午,夜讽恒至卯。”形容了诗人东野的贫困和懒。而如果秀才诗人通宵达旦地吟诗读书,到了早晨的五至七点卯时才睡觉,民间避瘅诀的“稍饮卯前酒。莫吃申后饭”,,又一点也不足为怪,卯前酒肯定也并非一起床就喝的酒了。
现代医学证明:早餐所食系一日消耗精力所需,而晚餐过饱,食必不消化,故新的保养口诀是为:“早餐吃得好(指营养),午餐要吃饱,晚餐吃可少。”这是精确计算了卡里路与能量的关系作出的结论,与中国古人的饮食习惯,不无巧合地大致相同。可惜海外华人虽明知如此,一般的饮食习惯却恰恰是“朝餐动及午”,晚餐是下班回家后,大煮大烧,吃得非常好又非常饱,这就既不符佛律,又并非养生之道。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