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西双版纳方言“老乖”是老公的意思,也是情侣之间亲昵的称呼,比如:介绍的时候说“这个是我老乖(我男人)。”
西双版纳是一个以傣族为主的民族自治州,全州有傣、哈尼、拉祜、布朗、彝、瑶、基诺、苗、佤、汉等13个民族,其中基诺族和布朗族是除傣族外的另外两个主要的民族。
傣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也有自己的历法。傣医不仅具有较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还有自己的医学典籍。傣家竹楼也具有美观和实用的特点,傣族的服饰、串姑娘、丢包和江边沐浴的风俗都是别具一格的,傣族歌舞在云南民族歌舞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热”是西双版纳气候的一大特色。西双版纳年平均气温21.9℃,分旱、雨两季。其中11-5月是旱季,天气凉爽些,是旅游的旺季。尤其是在4月,这时候有盛大的泼水节。6-10月,是雨季,天气较湿热,但这个时间来版纳旅游能尝到各种水果。而且这时游人较少,各方面的花费也有所下降。
云南26个少数民族男女称呼
彝、白、哈尼、 壮、傣、苗、傈僳、回、拉祜、佤、纳西、瑶、藏、景颇、布依、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诺、水、蒙古、布朗、独龙、满。
佤族在哪里啊?
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5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与汉、傣、布朗、德昂、傈僳、拉祜等民族交错杂居。
评价一下子葫芦丝。。
葫芦丝(又叫葫芦箫、筚朗叨、泼勒翁、布赖、米伦、比格宝、渥格宝、拜洪廖或同格满),是傣、阿昌、德昂、佤、布朗等族单簧气鸣乐器,属簧管乐器,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傣语称“筚朗叨”,“筚”是傣族气鸣乐器的总称,“朗”是直吹,“叨”是葫芦,意为带葫芦直吹的筚。阿昌语称“泼勒翁”,“泼勒”是箫,“翁”是葫芦,意为葫芦箫。德昂族称“布赖”,“布”是吹,“赖”是葫芦,意为吹葫芦。德昂族各地方言又称“米伦”、“比格宝”、“渥格宝”等。佤语称“拜洪廖”,“拜”是簧管乐器的泛称,“洪廖”是葫芦,意为带葫芦的簧管乐器。西盟佤族又称“背板”。布朗族称“同格满”。代表作《月光下的凤尾竹》。
葫芦丝因其音色独特优美,外观古朴,柔美,典雅,简单易学,小巧易携带等特点,近年来受到广大中小学生,音乐爱好者及中外游客的喜爱。
葫芦丝音域不像大家熟悉的竹笛那样能达到三个八度以上,通常在9度以内,最多不超过11度,为民族调式音阶。其音色轻柔细腻,圆润质朴,柔美迷人,极富表现力,深受人民的喜爱。无论民乐,还是专业舞台都能听到它演奏的优美动听的声音。
葫芦箫常用于吹奏山歌等民间曲调,最适于演奏旋律流畅的乐曲或舞曲,曲调中一般长音较多,合音丰富,乐声柔美和谐,能较好抒发演奏者的思想感情。
葫芦箫在傣、阿昌等族人民中最为普及,是娱乐时助兴的乐器,每个村寨都有很多制箫的能工巧匠。青年男女传情达意或人们走在路上以及在田间劳动,也经常吹响葫芦箫,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