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推荐养生

肿瘤是如何形成的,该如何更好的预防?

2022年08月10日 14:06:3918

肿瘤是如何形成的?这是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说它简单,肿瘤的形成就是基因变异的细胞超常规增殖引起的;说它复杂,引起这些细胞基因变异的原因又是多种多样的,有些得到了证实,有些还只是人们的猜测。

新陈代谢是一个人具有生命力的表现。旧的细胞死亡,新的细胞生成,在这个过程中就有一部细胞出现了变异。一旦这些变异细胞没有被我们的机体所控制,大量繁殖就会有发生肿瘤的可能性,一旦这些肿瘤是恶性的,就会要了我们的命。

这个过程是个自然的过程,我们可以延缓它,但我们不能阻止它,因为它跟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有些內在的因素,可以促进这个过程。比如某些家族性的基因使得人们对某些肿瘤更加易感,所以很多癌症有家族聚集的倾向;内分泌激素的紊乱和免疫力的低下,也是肿瘤发病内在因素。

还有一些外因,也可以促进这个进程。大家公认的已经得到证实的,如吸烟、黄曲霉素(主要存在于霉变的食物里)、亚硝胺物质(主要存在于腌制食物里)、酒精等。世界卫生组织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更新这些致癌物质的名单,并会为它们评级。

长期处于辐射环境里或者短时间内遭受到大量的辐射,如电磁辐射、核辐射、紫外线照射等,也是诱发恶心肿瘤的原因之一;某些病毒、细菌或寄生虫的感染,也与一些肿瘤的发病有关。

至于预防肿瘤的发生,有些因素是可控的,有些因素是不可控的。我们应该专注于那些可控的因素。

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想要绝对预防肿瘤的发生,是不可能的,人生在世,不生病是不可能的,人类永远不可能攻克所有疾病,没有这种病,会有那种病,疾病是伴随人类的常态。肿瘤作为疾病之一,想要绝对避免得,也是几乎不可能。当然,一定程度上降低患癌风险,这完全是有可能的。

如何降低患癌风险?这先得了解癌症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然后通过采取措施,避免接触或暴露在这些危险因素中,患癌风险当然就下降了。不过,目前人类也只是弄清楚了一部分癌症的发病相关因素,因此,人类也只能有限地降低一些癌症的风险,比如,能过控烟,戒烟,明显降低以肺癌为代表的多种癌症发病风险,欧美国家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不过遗憾的是,控烟不容易(原因你懂的),戒烟也似乎很难,如果真能做到,可以说,肺癌发病率会明显下降。

除了控烟,戒烟,还有很多事可做,其实大家也基本都知道,就是做不到,或者不想做到,或者想做到,但管不住自己,比如,不喝酒,不久坐,控制体重,少吃红肉和加工肉类,多吃蔬菜水果,不熬夜,规律作息,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不滥性等等。

关键是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有的人总是想,做到了也未必就不得癌症,他的意思,你得保证肯定不得癌,我才做到,但他从来不会说,你得保证我肯定考上清华北大,我才读书,晕。

肺癌患者疫情期间出现发热症状,该如何处理?

疫情期间,很多肺癌患者进退两难。去医院,担心感染,要知道,很多肿瘤患者免疫力低下,本身是易感人群,而一旦感染,会比普通人面临更高的风险。已经有明确数据显示,肿瘤患者感染新冠肺炎后死亡率更高。

不去医院,很多定期复查或者定期的治疗又会受到影响,延期手术或者化疗、放疗,又担心放任肿瘤生长病情会进展得更快,可谓是进退两难。

那么,如果肺癌患者疫情期间出现发热,怎么办呢?首先,发热不一定是感染了新型冠状肺炎。如果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建议按照如下流程先自我评估,决定是否再去医院:

【评估病情】

1.体温不超过38℃,并且没有明显的气短、憋喘等症状;

2.年龄在60岁以下或5岁以上;

3.不属于孕妇、慢性病患者或肥胖者;

4.近期没有到过湖北地区,与疫情隔离人员没有接触史。

以上情况,建议先在家休息和观察。多喝水、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做好个人和家人的防护。

【如果有以下情况,建议及时就诊】

1.有肺炎病人或疫区人员接触史,有慢性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肝、肾脏等基础性疾病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员;

2.观察1-2天病情无好转,或伴随咳嗽、喘憋等症状加重;

3. 体温持续超过38.5℃。

实际上,可能导致肺癌患者发热的原因有:

普通感冒、新型冠状肺炎,此外,抗肿瘤副作用,一些药物性反应、肿瘤性发热、中枢性发热、肿瘤病情进展等。

普通感冒,一般还会出现咽部灼热,干痒,有时伴有咽部肿痛;还可能有鼻塞、流鼻涕的症状。多数患者症状比较轻,一般来说即便不用药,多休息,多喝开水,一周左右也可以自愈。一般不会引起肺炎症状。

新冠肺炎以发热、发力、干咳为主要症状,少数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轻型患者也没有肺炎表现,这些看起来与感冒无异,差异点体现在,新冠肺炎在感染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表现为憋气、口唇紫绀等症状)。

建议出现不适时先线上和主管医生咨询,请医生判断原因后指导应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