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常见的慢性疾病,长期血糖控制欠佳,血糖处于较高水平,全身各脏器微小血管收到高血糖的损害,引起血管损伤,长期以往,可导致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诸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心肌病、糖尿病动脉硬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糖尿病足等。因此治疗糖尿病的关键在于采取各种综合措施控制血糖在目标值(血糖在此范围内可明显降低糖尿病导致的相关并发症风险)。那么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目标值究竟是多少呢?越低越好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血糖控制的越低,可能增加发生低血糖的风险,虽然一直强调要将血糖控制达标,但是一次低血糖的发生对脑的损害可以中和很长一段时间将血糖控制目标值范围内带来的益处。因此强调,在控制的血糖达标时,减少低血糖发生的风险。正常人的空腹血糖范围为3.9-6.1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7.8mmol/L。针对不同人群糖尿病控制的目标值亦不相同,一般来讲主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及预期的寿命而言。1、针对普通成人糖尿病患者,预期寿命长,目前无明显糖尿病并发症或者糖尿病并发症轻微,我们一般强调血糖最好控制严格达标,即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是一种反应近
两三个月血糖控制的总体情况,糖化血红蛋白<7.0%;尽量避免低血糖发生;2、针对老年糖尿病或对低血糖反应耐受差的患者者,可适当放松血糖控制的目标值,建议空腹血糖小于8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7.5%;3、针对高龄老年人伴有高心血管风险的老年患者,预期寿命短,建议空腹血糖<10mmol/L,餐后血糖<14mmol/L。
图示糖尿病的眼底改变,是目前导致失明的又一重要原因。
综上,糖尿病的控制水平应个体化,糖尿病的治疗方案强调个体化,同时强调医生、患者、家庭的共同协作,将血糖控制达标,尽可能延缓并减少糖尿病的急性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存质量。
来自于全科鲜医生的科普解读,欢迎大家于评论区发表不同的意见及看法,图片来源于网络!
营养师小糖来回答这个问题。糖尿病人当然不是血糖控制越低越好,很多糖友们都存在这样的误区,刚查出糖尿病的时候,一看哇,血糖都高到十几二十几了,好可怕,就想着赶紧把血糖降低下来,降得越快越好,越低越好。其实,这种想法是很错误的,血糖降得太快有害,太低了也有害。
如果血糖降得太快,会导致血糖在短期内出现一个较大的波动,而真正导致并发症的,就是这种波动性。一般,一天的最大血糖波动幅度不超过4.4mmol/L,大家可以算算自己一天最高的血糖减去最低的血糖,看是不是超过了这个值,如果超过了就要注意了。所以说,糖友们降糖不可急于求成,应该追求平稳降糖,让身体有一个适应过程。无论是饮食还是药物,都不能一下子控制得过严。
再来说下,血糖要降到多低的问题,一般是建议糖友们至少把空腹控制在7以内,餐后控制在10以内,而对于病程较短的年轻糖友,则建议按照正常人的血糖来控制,即空腹不超过6.1,餐后不超过7.8。而对于病程较长,年龄较大的老糖友,血糖的控制范围是可以适当放宽的,这类糖友血糖控制得太低了身体反而不舒服,因为他们的身体已经适应了一个比较高的血糖。对于某些易发生低血糖的糖友,医生反而是建议不要苛刻血糖。低血糖的危害完全不亚于高血糖,严重时甚至有致命危险。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也明白了,糖尿病人的血糖并不是控制越低越好,关键还是看个人病情,每个人都有一个控制范围,具体控制标准请谨遵医嘱。希望本回答能够帮到大家,记得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