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膳食,还是《黄帝内经》有高屋建瓴的独到之处。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公布的居民膳食宝塔为:宝塔塔基为谷类薯类及杂豆250~400克、水1200毫升;第四层为蔬菜类300~500克、水果类200~400克;第三层为畜禽肉类50~75克、鱼虾类50~100克、蛋类25~50克;第二层为奶类及奶制品300克、大豆类及坚果30~50克;塔尖为油25~30克、盐6克。
1.饮食宝塔
其实,早在黄帝内经中也公布了百姓生活的健康膳食宝塔,那就是“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素问·脏气法时论》)。唐代医家王冰曾这样解释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为五谷;桃、李、杏、栗、枣为五果;牛、羊、豕、犬、鸡为五畜;葵、藿、薤、葱、韭为五菜。但在我看来,所谓五谷,应该包含我们常食用的五谷杂粮。五果,就是一切可以食用的水果和干果。五畜就是指一切可以食用的家禽、家畜,还有少许不是国家禁捕的野味、海鲜。
2.食饮有节
主要是科学膳食。大约有饮食有规律、饮食有节律、饮食要洁净。我们的饮食应该“日食以三餐为宜,早餐好,中餐饱,晚餐少。既不能暴饮暴食,也不能饥饱失度”(《饮膳正要》)。但是在一日三餐中,我们的饮食应该合理、科学才行。不能因为某种事物好吃,就天天吃某种食物,也不能因为某种食物不合口味就一直不吃,这样就会饮食偏食而形成营养不良。
每天的食量只能适可而止,应遵循苏东坡的“以饥方食,未饱先止”原则。《内经》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讲的是过饥给人体造成的伤害。《内经》又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说的则是过饱的给人体带来的伤害。在《内经》看来,进食过量,脾胃的负担就会过重,饮食积于胃肠,日复一日就会损害脾胃功能,水谷精微(营养物质)就不能化生,就会产生疾病。
学霸型“吃货苏东坡”是怎样养成的?
公元1081年,44岁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湖北黄州。
但是,苏轼却没有因此而闷闷不乐,反而迈出了他“吃货”生涯的第一步。
有诗为证: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苏轼《初到黄州》
在黄州的那段日子,他下水摸过鱼,挖过野菜,当然,最著名的莫过于“东坡肉”的出现。
在北宋时期,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他们几乎都不爱吃猪肉,致使猪肉价格十分低廉。
苏轼在黄州无趣,解锁了新天赋后总要来点创新,所以,猪肉成了他的试验品。他还专门记载了猪肉的做法。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轼《猪肉颂》
这便成了东坡肉的雏形。不过,当时的东坡肉只是白水煮的,现在的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改良的。
1084年,在黄州度过四年的苏轼终于被赦免回京。但是,好景不长,他在京中得罪了司马光的保守派,所以又被贬到了广东惠州。
就是在那里,苏轼写下了著名的《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当然,苏轼这个吃货,肯定不满足只有荔枝的生活,所以,在那里,流传着苏东坡自创“羊蝎子”的故事。
因为苏轼是被贬的,所以他的工资并不高。
在当时,羊肉是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主食,但是苏轼穷,所以他只能买下便宜的羊脊骨,然后创下了现在著名的美食“羊蝎子”。
他曾写给自己的弟弟苏辙关于羊脊骨的美味做法。
惠州市肆寥落,然日杀一羊。骨间亦有微肉,煮熟热洒漉,随意用酒薄点盐炙,微焦食之,终日摘剔牙綮,如蟹鳌逸味。吾子由三年堂庖,所饱刍豢灭齿而不得骨,欺复知此味哉?此虽戏语,极可施用。但为众狗待哺者不悦耳。
三年后,身在惠州的苏轼又被贬到更加荒凉的海南儋州。
在儋州,没有了熟悉的事物,苏轼只能自己探索,也就在那,他发现了生蚝。
他给自己的儿子写信道:“己卯冬至前二日,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水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又取其大者,炙熟,正尔啖嚼……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
意思就是海南的生蚝十分美味,让他的儿子不要告诉其他人,他怕有人知道后会来海南跟他抢。
最后,一代文豪苏东坡,在回京的路上病逝,留下的自题诗《自题金山画像》后,在常州与世长辞,终年66岁。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从此,一代文豪、一代吃货苏东坡,终成了历史。
吃货本质,不用培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