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医者杨华升,专注中医知识传播和健康科普。
要想健脾,除了吃药以外,患者还必须从生活上特别注意调理,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仅仅服药而不注意生活调理,则很难达到预期的疗效。
肝病患者在服用健脾中药的同时,特别需要注意以下8个事项:
1、避免焦虑情绪中医学认为,“思伤脾”,长期思虑过度,焦虑、抑郁情绪会降低消化吸收功能;
2、避免过度劳累中医学认为,“劳倦伤脾”,过度的劳累会伤脾,有些患者盲目进行超出身体耐受量的剧烈运动也会伤脾;
3、避免久坐、久卧《内经》中说“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久坐、久卧的人,运动量过少,影响消化道的排空,也会伤脾;
4、少吃寒凉脾喜温而恶寒,如果长期饮食生冷,则会造成脾阳虚,容易出现腹胀、便溏的反应;
5、避免潮湿居住环境潮湿,也会对“脾”造成较大的负担,容易伤脾;
6、避免吃多和吃太快很多肝病的患者担心自己营养不良,于是吃得过多,特别是过多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
超出自己的消化能力,会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造成伤害,也就是中医所说的伤脾。
还有进食过快,不经过充分咀嚼,狼吞虎咽,也会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造成伤脾。
7、不要过度服药长期过度服药大量药物或保健品,特别是寒凉刺激的药物或各种补品,长期服用,更容易伤脾。
必须明确“是药三分毒”,除非必须,不要过度依赖药物和保健品。
8、吃饭时要专心过去古人讲究“觉不言,饭不语”,吃饭时就要专心吃饭,不要心不在焉。
很多人有吃饭看电视或看手机的习惯,结果真是“食不知味”,影响了消化腺的分泌,造成“伤脾”。
综上所述,造成伤脾,也就是伤害消化功能的生活习惯非常多。
如果把这些习惯都纠正过来,就胜过长期吃药健脾。
而不改变习惯,仅仅依赖药物,就造成长期吃药却疗效不好的结果。
健脾是个慢功夫,主要还是靠自己。
注意:医学科普不能代替诊疗,请遵医嘱。
欢迎在评论区多多交流,更多关于护肝的知识科普,可以到我的主页看一看。
如果父母都是乙肝病人,应该如何照顾他们?
乙肝患者的日常护理主要在治疗、预防和隔离三个方面,治疗是指通过合理使用抗乙肝药物控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对于肝功能异常的患者服用合理的保肝药物,预防指的是预防乙肝所引发的并发症,主要是肝硬化和肝癌。而隔离是避免照顾的人感染乙肝,因为乙肝是一种传染性疾病。
乙肝的抗病毒药物遵医嘱即可,目前有许多新药投入市场,合理用药的效果往往很好,而重点是不要随意乱用保肝药,即使是乙肝患者,在肝功能正常的情况下也是不推荐使用保肝药的,即使是需要使用,最多也就是使用2种,大多数使用一种即可,避免随意的购买保肝药物,有时候适得其反。其实通过饮食多摄取富含抗氧化剂的蔬菜水果以及足量的蛋白质对于肝细胞的保护是更重要的。
而在并发症的预防上主要是要减少因为肝脏炎症所带来的进一步危害,首先是严格的禁烟禁酒,因为烟酒会明显的增加肝脏的损害。同时饮食上除了要多吃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以外,适当饮用酸奶、脱咖啡因绿茶或者咖啡等都具有一定的好处。而且要避免对肝脏有害的危险因素摄入,例如尽量减少黄曲霉素的摄入,能做的事情有谷类食物搓洗干净再烹饪,玉米加碱烹煮,用别的坚果替代花生等。同时一定要注意充足的休息和愉悦的心态。
至于隔离主要是做到饮食器具专人专用,不混用,定期对生活用品充分消毒,且其他家人定时注射乙肝疫苗。
注: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麻烦联系删除,谢谢!
乙肝是会传染的,那么家里有乙肝病人时,要怎么与他们相处,照顾他们呢?
众所周知,乙肝是比较难彻底治疗的,当家里有乙肝病人时,家里的其他成员都要去进行被动或者主动免疫预防,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以免受到乙肝病毒的侵袭和感染。其实,如果家里有乙肝患者,不论病情轻重,我们都要注意对患者进行照顾的护理。一般来说,生活中和乙肝病人握手,谈话,共餐是不会传染的,所以没有必要将患者隔离起来,只要在平时生活中注意一点就好,但是如果是急性乙肝或者慢性乙肝的重度患者,那么就要及时送去医院介绍治疗,等到病情有所缓解的时候,再回家疗养。
刚出院的乙肝病人在家疗养应该以卧床休息为主,因为休息可以减轻肝脏的负担,同时可以增加肝脏的血液循环,有利于肝功能恢复。患者平时所使用的日常用品,应该是患者专用,千万不要混合起来一起使用,此时,患者也不适合室外活动,要去医院进行定时检查,等彻底康复了,就可以进行适度的运动,然后慢慢的增加运动量,当然,要避免过度运动,以免对身体造成太大负担了。
在饮食方面,乙肝患者要多吃高蛋白,维生素,糖类等食物,在平时生活中,乙肝患者要多吃蔬菜和水果,注意饮食搭配,提供多样化,营养化的食物给病人使用,均衡饮食,切不可吃一些辛辣油腻的食物,这样不利于乙肝患者的恢复,可能会加重病人的情况,同时,患者也要注意合理的休息睡眠,不要熬夜,也不要吸烟喝酒,心力不要有太大的压力,这样是不利于恢复的。
指导专家:周利军,副主任医师,同煤集团公司总医院感染科。擅长治疗慢性肝病,细菌性痢疾,伤寒,布氏杆菌病及小孩水痘,手足口病,腮腺炎,猩红热,麻疹等感染性疾病。
觉得本文有用,欢迎点赞或推荐给朋友,并关注【医联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