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日常养生

为什么小时候吃的是粗茶淡饭反而很幸福?

2022年05月25日 12:22:2422编辑

谢朋友的真诚邀请,我是浙江平湖的似风凌宇。

最近,我跟单位的同事,去了一趟绍兴,在鲁迅故里,作了一个短暂的逗留,对小时候读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散文,来了一次认真的场景核对,思绪万千。

每一个人的出身不同,家庭条件的千差万别,构成了我们每一个童年生活的千姿百态,在人生的长河中,留给我们最难忘情,深刻记忆的,应该是童年的一些生活片断。

我们可以从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也领略到鲁迅先生童年难忘的书塾,留下美好记忆,充盈着年少时节无穷乐趣的百草园,顺岁月流逝,记忆犹新。

联系笔者自己的成长历程,童年的生活,是在乡下度过的,。

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兄弟姐妹五个,父母的在生产队辛苦干活,至年底,不透支还算庆幸,难得家里卖掉了一头猪,父亲从街上买点肉,改善一下伙食,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的,非常地开心,母亲只在生产队劳动之余,养一些鸡鸭 ,而我放学回来,也会帮助干一些喂鸡鸭的事,。

有时,没有了铅笔,母亲会从抽斗内拿出个鸡蛋,让我去大队的商店,用鸡蛋调换学习用品,为了将一支铅笔彻底用尽,我们发明了用细竹枝装铅笔芯的方式,将铅笔用到了极致状态。

生活虽然清苦,心里却感觉踏实,并有了自己坚定的前进目标。

小时候粗茶淡饭,感觉开心的原因,主要源自如下几点:

一方面,小时候普遍生活水平差不多,由于年龄小,加上相互之间,无利益冲突,这让小朋友间没有戒备,真诚相待。

另一方面,随着岁月的增叠,个人阅历的叠加,又加上社会竞争力的加大,人与人之间,多了防备与竞争,各人际遇的不同,自然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价值观的差异,自然,综合因素的纵横交错,进入成人世界之后,快乐两字就渐渐地式微。

再一个,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的老化来临,无法忘却的,是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鲁迅先生如此,你我也定必然。

记得我们浙江平湖的一个记者,因事去北京看望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葛老问道:小时候我跟小伙伴一起玩的大树还在吗?那座位于当湖镇上的石桥还在吗?让人费解,却也是一个情理之中的话题,让人唏嘘与感慨。

(1)一日三餐粗茶淡饭能养生吗:

小时侯粗茶淡饭,也觉得香甜

我小时候5一13岁是在农村度过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五十年代。虽然吃的粗茶淡饭,也觉得香甜。其原因有

1.新中国刚成立,听着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歌曲长大的,人民翻身作主人。生活苦点,心里也甜。

2.对幸福的标准理解的低,有粗茶淡饭“填饱肚子,不挨饿就挺好了。

3.那时的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处在一个等级线上,几乎家家粗茶淡饭,没有明显的贫富差距,人人平等,一年到头很少见到大鱼大肉精米白面,困此粗茶淡饭也是普遍的。谁家也不特殊。在我们黑龙江农村,整天吃的是苞米查子饭,小米饭都少,喝的苞米面粥,苞米面窝头、大饼子。一年吃不上几回油饼,吃饺子更少了,得盼到过年。菜的种类就是白菜,冬天吃酸菜,土豆,罗卜,或者秋天晒的茄子絲,罗卜条,豆角絲。那有新鲜蔬菜呀,过年杀口猪,除了下水那天拉拉馋,留点肉年三十包饺子,其余肉卖钱,用来买盐,买布做衣裳,给孩子买书本铅笔等。一年到头很少吃肉,油也少,有时做菜放点米汤。

4.那时都是大家庭,一般都5一6个孩子。勤俭是多少代传下来的家风,孩子多围在饭桌,争着抢着吃,也感觉到家的温暖,那时饭菜没有污染,纯绿色的,有饭的味道,吃妈妈做的菜就是香的味道。

六十多年过去,时代在前进,现在既使在家里做饭菜,也吃不出小时侯的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