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日常养生

一日三餐有什么科学依据呢?

2022年05月24日 08:24:3461编辑

一日三餐有没有科学依据得弄清楚它是怎么来的。

远古时期,人类以采集植物的种子和围猎为生,由于效率低下,采集围猎所得食物勉强维持生存,这时人们基本是随釆随吃,或者饿了就吃。没有吃的东西时就饿着。

随着人类的定居,生活方式由采集和围猎变成了农耕,人们的生活有了计划性。但是生产力水平不高,劳动所得粮食有限,我国秦汉以前都是一天吃两顿饭,到了唐宋时期,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两顿饭的习惯逐步过度到三顿饭。

一日三餐是我国古代农业社会形成的,最合理,最高效的定时进餐制。但是古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劳动强度很大,即使一日三餐,也都是饿了才吃。

综上所述,饿了才吃的基因才是人们进食的主流基因。顺主流基因有利,逆主流基因有害。

现代社会生活水平提高,一日三餐基本没有饥饿感,从遗传学角度看这没什么好处。所以一日三餐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是一日三餐是现代人的进食习惯,它的社会效率很高,人们会逐渐适应它,当人们完全适应它时,它也就合理了。

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欢迎评论!留言必复,关注必互!

一日三餐是自古以来,由两餐逐渐演变过来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里面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主要是因应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进步的需求。

据考证,定时吃饭是从商代开始形成,先秦时期有了固定的两餐制习惯,战国时期由于人们的生产活动范围扩大,开始有了夜宵。

战国时期,在贵族及高级别官员中开始有了加餐的点心,三餐习惯开始出现。隋唐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一日三餐开始普及,但一日两餐的习惯也没有消失,处于共存状态。

到了明代后期和清朝,由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及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一日三餐开始普及,成了全世界的主流用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