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日常养生

绿卢笋怎样栽培

2025年03月10日 10:50:381

一、绿卢笋怎样栽培

绿芦笋的栽培技术:

1、育苗:

4月上、中旬播种,定植1亩用苗床0.05亩,做成长6—8米、宽1.3米的平畦,每亩施用腐熟细碎有机肥3000公斤,与土壤掺匀。种子用40摄氏度温水浸泡2天,每天换水2次,捞出后在25摄氏度条件下催芽4—5天,种子露白即可播种,按10厘米见方单位点播,覆土2—3厘米厚,前期畦面扣小拱棚保温,保持白天20—25摄氏度,夜间10摄氏度,气温高时撤去。

2、定植:

可成片种植,也可在路边、地边种植。成片种植的栽培行向与当地的主要风向平行,以利通风、减少病害。耕翻平整后按行距1.5米,挖40厘米深、45厘米宽的沟,在沟内每亩施用3000公斤腐熟有机肥或800公斤“一特”牌活性有机肥和土掺匀后回填沟内,并浇水沉实。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定植,带土起苗,按大小苗分级,将幼苗地下茎着生鳞芽的一端顺着沟向排列,株距25厘米,每亩1800株左右,覆土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厚度5厘米,过10天左右第二次覆土,使根茎盘离地面10厘米。

3、田间管理:

第一年勤中耕除草,每隔10—15天浇水一次,采笋前要保持土壤水分充足。每年追肥2—3次,春季采收后,夏季各追一次,每亩开沟施用活性有机肥200公斤,下霜前2个月不再施肥。

4、采收:

定植后第二年一般不采收,从第三年开始从4月上旬开始采收,合格产品标准:全绿色,不散头,不弯曲,无病虫,长度10—24厘米,直径0.6—2厘米。

二、家庭小院里可以种芦笋吗?怎么种?

种芦笋最好是沙壤土。要排水好。如果符合这两个条件可以种。当然没有这两个条件你可以去运些沙泥来。不过一定要坐好排水哦,芦笋怕水淹的。买回来种子,在冰箱里冷藏格醒种。再把种子在水里泡下,用纱布包好放阴凉的地方,发芽了就可以种下去了。不过最好是买芦笋苗。吧地细耕了,做好畦,挖好孔,在每个孔丽施一把磷肥,吧磷肥和泥土搅匀了,就可以种了,种下以后浇稳苗水。

三、怎样种植芦笋

一、适时选留,养足母茎,分类管理

当年移栽的芦笋植株,每个根盘保留10~15根母茎(不清园,只剪去弱小和枯黄枝条);两年以上的留养母茎数依芦笋种植年份和田间生长情况而定。田间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一般不需要进行二次留茎,只需加强植株和水肥管理。田间植株病虫害严重的,特别是茎枯病严重的需进行二次留茎,秋发芦笋一般于9月份开始留养母茎。具体留养时间,以全田笋芽出土整齐后选晴好天气进行。

二、彻底清园,清除病菌

对于需要二次留茎的笋田,芦笋采收结束后,要及时清园,留养母茎,以免影响秋发。一般在9月上中旬前后,选晴天全部割地上母茎,连同杂草运出田至远离芦笋地的地方集中烧毁或深埋,把根盘周围的土扒开,让太阳晒1~2天,对根盘及周围土壤进行消毒杀菌,降低病源基数,以保护嫩茎生长时不受危害。

三、重施秋肥,促茎旺发

重施秋发复壮肥,有利于促进秋茎旺发,扩大植株光合作用,积累更多的养分,为来年丰产打下物质基础。秋肥以有机肥为主,要求施于傍晚或早晨喷雾在芦笋茎叶上,以增强植株,延长保绿期,积累更多的养分。并适时喷施壮茎灵使植物杆茎粗壮、植株茂盛。同时可提升抗灾害能力,减少农药化肥用量,降低残毒。同时要加强对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并喷施新高脂膜增强防治效果。

四、芦笋怎么扦插

芦笋的繁殖法有分株繁殖和种子繁殖两种,芦笋食用茎是它的嫩茎,扦插是不易成活的。

五、芦笋要怎样培植?

第一节 定植田的选择 定植田对芦笋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因此,一定要慎重选择。要选择土质肥沃,土层浓厚,保肥保水性能强,通透性好,地下水位低,便于排灌的土壤种植芦笋,惟沙壤土和轻工黏壤土最为适宜。沙壤土和轻工壤土不易板结,培土及采收方便,采收的嫩茎洁白,不易弯曲。 前作物是桑园,果园,林地的地块不宜种植芦笋。因为土壤内残留的树根经过腐烂易产生紫纹羽菌,若种植芦笋,容易产生根腐病。小麦全蚀病较重的地块也不宜栽培芦笋。 种植芦笋的地块,地下水位一定要低,水利设施配套齐全,做到旱能浇,涝能排。 土壤PH以5.5-7.5为宜,不要在强酸,强碱土壤上栽培芦笋,否则植株的生长将会受到不利影响。土壤含盐量宜在0.25%以下,以有利于芦笋的旺盛生长。 种植芦笋的地块,光照条件要好,以利于植株充分进行光合作用。由于芦笋地上部高大、细弱、因此,不要在风口上种植芦笋,以防止劲风将地上部吹倒。定植田要集中成片,且交通方便,便于管理、收购及加工。 第一节 定植前的准备 1. 深翻整地 芦笋的生长年限较长,定植前就要将土地全面耕翻整平,施足基肥,培肥地力,为芦笋的丰产打好基础。 2. 挖沟施肥 定植前先要深翻整平土地,白笋按1.8米的行距,绿笋按1.3-1.4米的行距,根据地形,以南北行向或东西行向划好直线,然后沿直线挖宽0.45米,深0.4-0.5米的定植沟。 挖沟时要将25厘米以上的熟土和25厘米以下的生土分开放。回填时先放熟土在底部,以利于芦笋根系的发育。每亩按3000-5000千克土杂肥和氮,磷,钾复合肥50千克与土拉开匀施入定植沟内。对于定植沟内的有机肥有一下要求,宜使用腐熟好的猪,鸡粪和人粪尿。定植沟不要填平,可低于原地面5-7厘米,定植后再将沟逐渐填平。将定植沟灌水沉实,避免定植后因浇水或降雨导致土壤下沉,使幼苗倒状。两沟间的垄面要做成中间高,两边低的小拱形,以后随着幼苗的不断生长,再将垄面土逐渐回填于定植沟内,形成高出原地平10厘米左右的土垄,以使漏期排水防涝。由于芦笋根系很深,如果不挖定植沟,25厘米以下的犁底层土壤板结,透气性差,养分含量少,芦笋的根系不易生长,根盘扩展慢,严重影响芦笋的早期产量。 3.选苗分级定植 为了确保芦笋定植后生长整齐,起苗时按10厘米见方切成土块,便于带土移栽。定植时要对幼苗进行分级,按幼苗大小选出苗定植。定植苗的标准是,要求苗高0.3米左右,有3根以上茎及7条以下地下贮藏根。不合格者不能定植。 第三节 定植时间 按照芦笋早期丰产栽培技术要求,早春采用小拱棚培育的幼苗,当幼苗地上茎达3根以上时,一般在5月下旬即可进行定向定植。采用露地育苗的幼苗,可根据苗情在当年秋季或翌年春季定植。不论采用哪种方式育苗,为了延长芦笋大田的生育期,定植时采用壮苗带土块定向栽植成活率高。此期起苗易带土,伤根轻,缓苗快,生长好。大苗根系多,起苗易伤根,定植后易患病害。苗龄在60-80天为宜。 第四节 定植密度 定植密度的合理与否,关系到采笋年限内的产量,质量和采笋年限的长短及管理是否方便等。定植密度大,对芦笋的前期产量有一定的好处,但随着芦笋鳞茎身盘的逐年扩大,鳞茎群数量的增加,会造成地上生长郁蔽,通风透光不良,易招致病虫害的发生。定植密度过小,不能利用地力,产量不高,经济效益下降。合理的密度是最大限度的地提高嫩茎的产量和质量,并能连续多年稳产高产。栽培白芦笋的行距以1.8米,株距以0.25-0.3米,每亩定植1300-1500株最为合适。绿芦笋栽培由于不受培土的要求,行距可缩小到1.3-1.4米,株距同样是0.25-0.3米,每亩定植1600-2000株较合适。 第五节 定植方法 在做好的定植沟中间,画一条直线,然后将带土块的幼苗,按芦笋幼苗地上茎萌生的生长发展方向进行定向定植。定植苗应有3条以上地下茎,若按南北沟向定植,将第1次抽出的地上茎(较短细的一条茎)放置在北面,不可放在沟的两侧;若按东西沟向定植,第一次抽出的地上茎应放在沟的东面或西面,做到与定植行向一致,大苗与小苗分开,不要混栽,以免影响芦笋的整齐度。定植时沿直线按株距0.25-0.3米,随挖随栽植。穴径的大小以能放进幼苗为标准,栽后覆土4-5厘米并按实,然后浇水。随着笋苗的生长,逐渐取土将定植沟填平,使栽苗的深度保持在12厘米左右。栽植过深,容易造成缺株或使幼苗发育不良。栽植过浅,植株营养不良,地上茎易倒伏,且产量不高。 第六节 定植后的田间管理 芦笋从定植到采笋所需时间的长短,因育苗方式和定植时间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头年育苗,次年4月份定植的,当年可生长5个月;阳畦育苗,5-6月份定植的还可生长3-4个月,这两种类型第二年春天都可采笋,而且产量较高;春季露地育苗,8月份以后定植的第二年春天无法采笋。 1.补苗与病虫害防治 定植后1个月内要进行查苗补苗。补苗时要浇足底水,确保成活,补栽的幼苗仍然要注意定向栽植。 定植后的幼苗由于抗逆能力差和再生力差,如茎枯病和地下害虫等一旦发生就会造成严重损失。必须经常巡视田间,发现病虫及时防治。 2. 浇水和中耕培土 定植后要及时浇水缓苗,待水渗下后再进行覆土。覆土时要打碎土坷垃,防止压倒幼苗,因这时笋株很小,必须精细管理。 定植后的芦笋苗小根浅,耐旱能力较弱。应视天气状况和墒情变化适时浇水。每次追肥后,也应浇水以促进肥料的分解,发挥肥效。秋季是芦笋秋茎旺发期,又是积累养分为第二年创高产的关键时期,若遇秋旱要适时浇水,否则会影响幼茎的抽发,导致植株早衰。冬季封冻前的立冬前后普浇一次越冬水,以利芦笋安全越冬,并培土15厘米以减少来年空心笋的数量。 3. 追肥 幼苗定植20天以后进入正常生长期,这时应追施尿素或碳酸氢铵等速效氮肥,促使幼苗快速抽生地上茎。加大地上生长量。这时每亩追施尿素30千克或碳酸氢铵50千克。施肥时距芦笋20-25厘米顺垄开沟,沟深以10厘米为宜,将肥施入沟内及时覆土耙平。追肥时防止将肥撒在地面或肥料距植株太近,以免养分流行或灼烧植株,施肥后及时浇水。 定植40-50天时应追施第二次秋发肥,此时正值第一次肥力已过和第一批嫩茎摧发高峰已进,第二批嫩茎将要抽发,及时追入第二次秋发肥,会使笋芽生长健壮,发芽数量多。这次追肥以复合肥为主。氮肥为辅,每亩可追氮,磷,钾复合肥40千克,尿素10千克,以保证芦笋停长之前对肥料的需要,使秋季发育到最大限度,积累更多的同化物质,为第二年丰产打下坚实基础。第一次追肥后必须及时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