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自我修养是在忠孝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自身内在品质的一个过程。自我修养因个人家庭出生、生活层次、个人际遇的不同而不同。
人是环境的产物,孟母三迁也说明了这一点,孟母为了小孟子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不惜三次搬家。但是对个人修养更重要的还是靠个人的自我约束和修养。
古往今来,那些优秀的人物无不在自我修养方面日益精进,力求完美,终成大器。他们自我立志出人头地,自我求学提高知识阅历,自我要求修身养性,自我修炼克制私欲,自我反省改正错误,他们以自己的点滴行动坚定笃行。
古人将立身,立德,立言是为修身养性的三不朽,也是古往今来大家终生不渝的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哪些主要的养生思想?
属于中国传统的养生运动,它不同于现在的某些以展示人体极限能力为目的的竞技体育项目。竞技必须竭尽全力,因而在运动中难免会受到损伤。因此,竞技体育与养生锻炼并不 相同。中国传统的养生原则,讲究“闲心”(精神要悠闲)、“劳形”(形体要运动)。导引正是为“闲心” “劳形”而设。就“劳形”而言,又必须“常欲小劳,但莫大疲”, 也就是说要轻微运动,不要精疲力竭。在这一点上,导引锻炼与印度瑜伽等锻炼方法有一定的 相似之处,两者都是通过缓慢平静的动作,使身体各部分的肌肉、关节得到充分锻炼。高明的瑜伽师,其肢体柔软如婴儿,这完全符合中国古代老子的养生思想,“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可见,柔软意味着生命力旺盛,僵硬意味着机体 趋向老化。人体衰老的先兆之一就是关节僵直、活动欠佳,甚至步履蹒跚、老态龙钟。因此, 中国的导引、印度的瑜伽,都是为柔筋软体而设,并不追求肌肉发达,力量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