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无病乱补
无病乱补,既增加开支,又伤害身体。例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发胖,血液中胆固醇增多还易诱发心血管疾病等。
二.不多多益善
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这一观点是不科学的。例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会引起腹胀,不想吃东西;过量服用维生素C,会出现恶心、呕吐或腹泻的症状。
三.不凡补必肉
动物性食物无疑是补品中的良品,不仅营养价值较高,而且味美可口。但因老年人的肠胃功能在减退,不易消化吸收肉类,老人肠胃会不堪重负。同时在消化过程中产生的某些“副产品”,如过多的脂类、糖类等物质,易诱发心脑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见病、多发病。饮食清淡并不是不补,现代营养学观点认为,新鲜水果和蔬菜含有的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
一。不以药代食
药补不如食补,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许多食物也是有治疗作用的。例如多吃芹菜利于治疗高血压,多吃萝卜有助于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胃。胡桃、花生、红枣、 扁豆、 藕等也是进补的佳品。
二。不重“进”轻“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荤腥,餐餐有油腻。
这些食物代谢后产生的酸性有毒物质,需及时排出。然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不少人排便无规律甚至便秘。针对这样的情况,养生专家近年来提出一种关注“负营养”的保健观点,即重视人体废物的排出,减少“肠毒”的滞留与吸收,提倡在进补的同时重视排便的及时和顺畅。
三。不越贵越补
“物以稀为贵”,那些“高贵”的食品如燕窝、鱼翅等其实并无奇特的食疗作用,反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葱等食物却有值得重视的食疗价值。另外,凡食疗均有一定的对象和适应证,故应根据需要来确定药膳,“缺什么,补什么”,以实用为滋补原则,切勿凭贵贱分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