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日常养生

秋季如何养生

2021年06月17日 14:36:2555编辑

秋季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秋季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容易生病,比如感冒、拉肚子等。另外,一些慢性病,在夏季因为天气炎热而暂时不发病,到了秋季天气转凉之后,反而会加重。秋季白天的时间也在慢慢缩短,这也会影响人体体内的生物功能发生变化,会影响人体生物钟的调节。因此,在秋季养生方面,要注意这些天气变化带来的细微影响,要合理地调节人体的生活习惯,减少秋季季节变化带来的不适影响,发挥这个季节对身体有利的调节作用,从而达到增强人体体质的目的。
秋季对人的情绪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秋季也是百花凋谢、秋风萧瑟的季节,因此,这个时候会导致人触景生情,引起发愁、凄凉、苦闷等不良情绪。使人性格阴沉、情绪也比较低落,整日感觉身体非常疲劳,生活缺乏活力,创造力也相应下降。
此外,在低温条件下,人的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处于受抑制状态,易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从而进一步导致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现心慌心悸、失眠等症状。
为什么要“秋冬养阴”?
春夏二季人体阳气发泄,气血趋向于表;秋冬二季阳气收藏,气血趋向于里。秋冬二季自然气候寒冷,阴气转旺,人体阴气外盛而内虚,因此,秋冬之际宜养阴而不可伤精,以适应来年春季的生气宣发。也就是说秋冬二季阴气盛,素体阴虚或大病所致阴虚之人犹需滋阴养液。
一年四季都可养阴补虚,为何以秋冬最佳?这好比一株干渴的鲜花,春夏养阴犹如中午浇花,浇下去的水分会被蒸发掉一大半;秋冬养阴好比傍晚浇花,同样多的水分不但不会被蒸发,还可兼得晨露的滋养。所以,在养生保健上就要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正如清代著名医家张志聪所谓“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阳;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阴”。巧妙地借用了天时之利,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哪些人宜在秋冬养阴?平素阴虚体质的中老年人最为适宜。所谓阴虚体质,是指阴液不足的体质,特点是形体消瘦,面色苍暗或潮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睡眠少,大便干燥,小便黄,不喜欢过春夏天,愿喝冷饮,舌质红,舌苔少。
中医学认为“久病伤阴”,因此,许多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亢、高血压、慢性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以及各种癌症等一系列疾病均有不同程度的阴虚表现,养阴补虚是这类慢性疾病病人调理的重要原则。
秋季防燥养阴法
秋季要防止燥邪对人的伤害,这样才能养护好体内的阴气。具体而言,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饮食。秋冬寒凉,人体阳气不致衰泄,脾胃功能每多健旺,此时若采取相应的食疗,多能收到强身祛病的效果。素体阴亏之人尤宜趁此季节进食养阴之品,如小米、麦粉及各种杂粮和豆制品;牛奶、鸡蛋、瘦肉、鱼肉等;特别是苹果、甘蔗、香蕉、葡萄、山楂等。“秋分”过后,秋燥便成了中秋到晚秋的主要气候特点。因此,秋日宜吃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的食物。泥鳅、鲥鱼、白鸭肉、芝麻、核桃、百合、糯米、蜂蜜、牛奶、花生、鲜山药、白木耳、广柑、白果、梨、红枣、莲子、甘蔗等食物都能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而早餐推荐喝粥,有利于和中益胃生津。一般适合秋天喝的粥有百合红枣糯米粥(滋阴养胃),百合莲子粥(润肺益肾),百合杏仁粥(祛痰止咳),鲜生地汁粥(凉血润燥),扁豆粥(健脾和中),生姜粥(御寒止呕),胡桃粥(润肌防燥),松仁粥(润肺益肠),菊花粥(明目养神),山药粥(健脾固肠)。
第二,调养情志。秋冬之时养阴,要求做到安然恬静,无过多奢望,无过度思虑,尤其不宜动怒。因怒则气机上逆,损及阴精,甚则阳亢化风,而诱发眩晕、中风等病。
第三,节制房事。人体的精气宜藏不宜浮,宜秘不宜泄,精气秘藏则气足神旺,健康无病。秋冬之令,应注意顺应自然界主收主藏的规律,节制房事,蓄养阴精。
第四,勤于锻炼。练功养生已为多数人接受,秋冬之时更宜通过练功以调畅气机、培养阴精。我国古代在摄生保健方面有强调“动”和“静”的两种不同观点,然而现代科学证明,“动”与“静”各有其美。采用动功还是静功须因人而异,不必拘泥,但贵在持之以恒。
第五,注意皮肤护理。秋季除了季节特点外,皮肤本身水分蒸发也加快,外露皮肤会因缺水而变得粗糙,弹性变小,严重者还会产生皲裂。因此,大家在平素洗浴时不宜用碱性大的用品。爱美女士还要注意皮肤的日常护理,多用保湿补水之品。另外,更重要的还应从内而调,除了平时多饮水以为,还可多食泥鳅、白鸭肉、花生、红枣、莲子、甘蔗、芝麻、核桃、蜂蜜、银耳、梨等,因为这些可以较好地滋润肌肤,美化容貌。
秋季养生宜养肺
肺主呼吸,最容易受到自然界空气变化的影响。秋季气温逐步降低,如果不能适应外界气温变化,便会产生感冒、咳嗽,特别是那些素有哮喘病、支气管炎等病史的人,往往在秋季会复发或加重病情。

秋季养生宜养肺
肺主呼吸,最容易受到自然界空气变化的影响。秋季气温逐步降低,如果不能适应外界气温变化,便会产生感冒、咳嗽,特别是那些素有哮喘病、支气管炎等病史的人,往往在秋季会复发或加重病情。
秋天养肺的方法:
第一,注意保持愉快的心情:每天都要适当的笑一笑。做一些让自己快乐的事情。这是因为,笑能宣发肺气,调节人体气机的升降、消除疲劳、祛除抑郁、解除胸闷,还可以使机体的血液循环加快,心肺气血调和,对身体健康很有帮助。
第二,注意经常沐浴:因为肺跟人体的皮表关系密切,经常沐浴,可以起到润泽皮肤,补养肺的作用。沐浴时水温一般控制在25℃,以浸泡为主。
第三,当注意补水养肺:因为水为生命之本,秋天干燥的气候,使人体水分大量丢失,所以补水是秋季养肺的重要措施。每天至少需要饮水2000毫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呼吸道的润滑,减少损伤。
第四,白色食物养肺润肺:白色入肺,多吃白色食物如百合、梨子(雪梨)、银耳(雪耳)、白萝卜、莲藕等可养阴润肺。
第五,养肺还要注意调节大便:秋天气候干燥,很容易导致大便干结,饮食上多吃一些玉米、黄豆、黑豆、萝卜、芝麻、冬瓜、白木耳、西红柿、藕、甘薯、猪皮、贝、海参、梨等,可以起到润滑肠道的作用。而肺与大肠相表里,润滑肠道的话,也可以间接的调节肺。
秋季养生宜“养收”
秋季的特点是由热转寒,阳消阴长。所以,秋季养生保健必须遵循“养收”的原则。其中,饮食保健当以润燥益气为中心,以健脾补肝清肺为主要内容,以清润甘酸为大法,寒凉调配为要。秋季,天高气爽,空气干燥,气温逐渐降低,湿度逐渐减小,天气忽冷忽热,变化急剧。因此,平时要多饮水,以维持水代谢平衡,防止皮肤干裂、邪火上侵;多吃蔬菜、水果,以补充体内维生素和矿物质,中和体内多余的酸性代谢物,起到清火解毒的作用;多吃豆类等高蛋白植物性食物,少吃油腻、厚味。在饮食上,要尽可能少食用葱、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食品,不宜多吃烧烤,以防加重秋燥症状。此外不能放纵自己,没有节制地过性生活,导致人体早衰。
秋季养生宜养护胃
慢性胃炎是秋季容易复发或新发的疾病,因此,秋季养生宜养护胃。
那么,秋季养生如何养护胃呢?
第一,保暖。秋凉之后,要特别注意胃部保暖,及时添加衣服,夜晚睡觉应盖好被子,以防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病。另外,胃病患者“秋冻”一定要适度,不要勉强挨冻而冻出病来。
第二,饮食有节。“人食五谷杂粮,孰能无疾?”饮食入口,首先影响的就是胃。胃黏膜血管丰富,具有对食品的储存、消化和运送功能。所以,饮食不调是引起胃病的重要因素。专家们指出,在慢性胃炎的发病因素中,饮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防治胃炎的关键,这也是与其他疾病不同的地方。进食时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使胃中经常有食物和胃酸进行中和,从而防止侵蚀胃黏膜和溃疡面而加重病情。二是不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黏的食物。三是细嚼慢咽,可以减少粗糙食物对胃黏膜的刺激。四是注意饮食卫生,杜绝外界微生物对胃黏膜的侵害。五是尽量做到进食较精细、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
第三,静养。专家认为,人的情绪、心态与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等症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因此,胃肠病患者要讲究心理卫生,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同时应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疲劳而影响了胃炎的痊愈。
第四,运动。肠胃病病人要结合自己的体征,进行适度的运动锻炼,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复发,促进身心健康。
同时,寒凉的秋季,人体的胃口较好,消化功能也比较强,这个季节也是应该多一些比较有营养的物品,多吃一些肉类食物。对于一些体质比较干燥的人,可以吃一些补充水分和具有滋养功能的食物。
入秋适度“秋冻”更抗寒
所谓“秋冻”,通俗地说就是“秋不忙添衣”,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夏去秋来,是从热到冷的过渡阶段,天气虽然冷起来,但有个转变的过程。有的人一到秋天赶紧穿上许多衣服,甚至过早地穿上棉衣,这种做法不好。因为过早地穿上棉衣,就会使身体得不到对冷空气的锻炼,使防寒能力降低,不利于人体功能的调节,结果,到了三九严寒,真正大冷季节,鼻子和气管一旦受到冷空气侵袭,里面的血管抵抗不住而收缩,使血流量减少,引起抗菌能力减弱,躲在鼻子或气管里的病菌乘机活动,引起咳嗽、打喷嚏、流鼻涕、发热,使人伤风感冒。所以,通过适当的“秋冻”,让人体慢慢适应逐步下跌的气温,从而为即将到来的寒冬腊月做准备。就像是潜移默化的锻炼,“秋冻”能在无形中提高人的体质。另一方面,秋天是养阴的季节,如果穿得太多,身热汗出,阴津伤耗,阳气外泄,就会违背秋天阴精内蓄、阳气内守的养生需要。
但是“秋冻”也要因人、因地而异,例如老人、小孩,由于其生理功能差,抵抗力弱,在进入深秋时就要注意保暖;若是气温骤然下降,出现雨雪,就不要再“秋冻”了,一定要多加衣服。
值得一提的是,就算对体格健康的人,也一定要注意“冻”得适度,“春捂秋冻”也是有条件的。一般情况下,日照温度在15~20℃时,人们可适当减少穿衣,但真正到了接近初冬时,这一原则就不再适用。盲目“秋冻”,切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