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有722个穴位,人体是由,面线点组合而成的,所谓的面就是,气,血,精,外面,皮肤组成。线:指的是经络,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点:就是穴位,脏腑,局部等。这就是建立在人本身的一个结构上面
我可以告诉你这肯定是骗人的,人体根本不存在什么穴位。
推和敲的故事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名叫《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但他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觉得第二句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推”应换成“敲”。可他又觉着“敲”也有点不太合适,不如“推”好。不知是“敲”还是“推”好。嘴里就边推敲边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毛驴闯进了大官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仪仗队里。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古文原文:《刘公嘉话》云: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作“敲”字,炼之未定,逐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鸟宿池边书,僧推月下门。这是诗人贾岛一日寻访好友李凝不得而作的诗《题李凝幽居》中的一句。诗里描绘的大概是夜间,而贾岛寻访好友莫非也是在夜里?晚饭过后,散步前往,边走边吟,为昨日的诗句冥思苦想,念念有词,路人见之,皆相与窃窃,甚至有熟悉者低语:这不正是那位:“狂发吟如哭,愁来作似禅”的诗人贾岛吗!低头苦吟之间已是幽幽的夜色弥漫,贾岛到了好友隐居处,却见柴门紧闭,一片漆黑。不得而返。郁郁心情激发了诗情,贾岛当即吟出这首《题李凝幽居》。只可惜对诗人贾岛了解不多,联想到这里无法再继续下去,更无法将韩愈与贾岛相遇的故事接续下去。因为无法解释时间与事件之间的矛盾。只好,在这里转移话题,谈谈自己对“推与敲”的胡思乱想。 起初读这一句,以为僧人推的是自己的庙门。直至仔细品读,才发觉自己完全弄错了,僧人推的是朋友之柴门而非寺院大门。然而,既然已经误读,不妨借题发挥,谈谈僧人推庙门之“推与敲”之别。 “推敲”有别,在于其意指的人数有异。 推门而入,不需要应门者,或许根本就是孤身一人独居古庙。门不必锁,虚掩而上。那古庙里或许只有青灯一盏,团毡数个,硬木板床,一桌一凳,如此而已。孤独就是僧人的生活常态。对于他来说,夜里白天本没有差别,寒夜里与白日里他有无数的时间进入自己的心灵,与思想对话,与先人佛祖交流。正因为这样,僧人才会深夜里推门回庙。 敲门的僧人会比推门者好过些,至少庙里会有一个静静地守候他的人。为他点上青灯,为他熬夜苦守,或者还会为他端来一盘薄薄的饭菜,偶尔一两句简单的对话,或许只是最简单的问候,却也能穿破寂静的夜,带给人心些许安宁,些许平静。相伴孤灯的滋味,会在同伴的气息中变得冲淡,变得滋润,变得温暖。 贾岛是个孤独的诗人。一生在穷困中度过,年轻时出家做和尚,还俗后做过小官,但也一直与贫寒相伴。一生苦吟的他在推敲之间,相信已对其中“推”与“敲”的感觉体会得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