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茶文化兴起于哪个时代?
茶文化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
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茶文化起源地为中国。
茶文化兴起于哪一年?
茶文化起源时间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圆明园的兴起?
圆明园始建于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最初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康熙为之题匾“圆明园”,“圆明”为雍正法号。1722年雍正即位以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多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听政”。乾隆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圆明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万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同治帝时欲修复,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八国联军之后,又遭受到匪盗的打击,终变成一片废墟。
圆明园在清室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汉服的兴起?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服成了一种小众的文化
美容行业的兴起?
是的,如果有技术美容躺着挣,现在个个拍照离不开美颜,现实中只要有点小钱都往美容店跑。
理学兴起的原因?
1.经学的发展瓶颈促使了儒学内部的改革2.佛教、道教对儒学的冲击。3.三教合一的思潮。4. 先秦儒道、诸子分家后,儒家宇宙论、本体论、心性论的不完善。5.理学家们的个人努力,提出复兴理学。6.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打击。7.迎合了唐宋以来混乱的社会局面和思想状态对儒学复兴的要求。
纸护角什么兴起的?
主要用于保护产品边角防止碰撞;纸护角产品广泛用于家具、电器、物流等领域的包装上,出现在市面上大概有10年的时间了。
蒙古兴起的意义?
1 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蒙古军西征,使亚洲很多地方处在同一股势力的范围内,使的那些从西亚到中亚、东亚的商人、旅行家、外交家可以畅通无阻。在这期间,诞生了像马可波罗这样的伟大的旅行家,元朝与波斯等西亚地区贸易往来密切,今天伊朗博物馆收藏了很多元代的青花瓷器,就是因为元青花实际上专门为伊斯兰地区的人民使用制造的。现在的青花瓷上,你还会见到许多青色的叶子搭在青色藤脉上,那就是应该是伊斯兰风格的图案。伊斯兰教在中国各地(尤其是西域)广泛传播,形成了新的族群:回族。
2 促进了民族融合,元朝的统治者蒙古人本身没有多少先进文化、思想,进入中原后为了能够顺利统治全国,开始崇尚儒学、喇嘛教,为蒙古民族自身带去先进文化同时,也加强了蒙古和其他民族联系,藏传佛教在全国西部、北部加速传播,儒学由于政治需要被列为“正统”学派。这期间出现了一批少数民族文人,如回回人萨都剌。回回人赛典赤(郑和祖先)治理云南尽心尽力,使云南地区出现了稳定发展的大好局面。
3 先进技术外流,如蒙古军西征,将火药及其军用技术传到了西方。
4 文化大发展 。元代结合少数民族特点,兴起了一种独特文体“曲”,这种文体格律较为自由,用词比较随便,很适合各个民族的人来学习、写作。
政治方面:西藏、台湾、蒙古高原东北沿海成为了中央直辖区,加强了各民族之前到联系。
618兴起的原因?
6月18日是京东的周年纪念日,京东是 我国最大的两大电子商务公司之一。
该公司由刘强东于1998年6月18日成立,其零售平台于2004年上线。
在过去的10年里,京东花了大量精力创建和推广以其畅销产品为基础的折扣促销活动,以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依赖情结”。因此,每年6月(直到18日),我国大部分人都会兴奋起来,开始计划购买。
很快,其他中国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天猫等等)也在这段时间内开始了自己的活动,以至于6月18日成为每年最大的购物节之一。
古道学的兴起?
古道学又称黄老术,为何称黄老术?始于伏羲,成于黄帝,哲于老子。
一切道文化起源于上古伏羲,伏羲风氏之祖也。轩辕黄帝时代,风后是黄帝的大臣更是黄帝的老师,辅轩辕黄帝统一中原。风后的学说称"风派"或"风后派"。春秋时期,老子总结道学哲学思想著《道德经》,黄老术(黄老道学)从此成为我国古代人们的智慧和方法深深植入人们思想中。老子后,战国时期时道派分为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风派黄老术、风派道学)。其中主要的庄子学派称为"境界道学"(现称艺术道学),黄老学派称为"实用道学"(又称工具道学),而其它学派走上了类似宗教的雏形之路。
风派黄老道学独立传承风派道学和结合老子哲学,发展主要成两大主题:道术使用和社会操作,以形而上本体的道作为依据,结合形而下的养生、方技、数术、兵法、谋略等等,具有极强目的性、操作性,所以现称"实用道学"。在西方,黄老道学常被称为“目的性的道家”(purposive Taoism)或“工具性的道家”(instrumental Taoism) 。
黄老派认为:风者天地之使,阴阳之交。天地以风动万物而符人心。☯符号正是阴阳相交,所以"风"字来象征道术。风动虫生,故万物化,寓意以风驱动万事万物。风无形而万物形风之,风无声而万物成声也。风者无所不在,无所不容、无所不成,是故大风也。
像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鬼谷子、姜子牙、范蠡、张良、诸葛亮、刘伯温等均出于黄老派,他们的智慧、技巧与方法更是体现了道学的实用性、工具性和目地性。
黄老派张良,道号赤松子,是应《风派天机言》中"风起赤松,火木交辉"而起。《大风歌》相传是汉祖刘邦所作,但实为张良所传,也是《风派天机言》中之作,"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称帝还乡,酒席中兴起吟唱,人们误认是刘邦之作,其实不然。
汉代张道陵结合道学各派思想文化创立了道教,道学宗教化开始。
而做为原始道学的"风派黄老术"独立的存在传承于世,唐开元2年大风永延祖师正式将风派道学团体定名大风教派(后更名大风道派),其理论和方法称大风道学,传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