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捭阖篇分析解读?
《捭阖》的全面解析
古有“纵横捭阖”一词,描绘出纵横家在各国游走说服的精彩场景。
如今,纵横家的身影逐渐淡去,但仍然有不少后来者想掌握这门游说术。
《鬼谷子》一书作为纵横家学习的理论基础,铺设出成为纵横家的进阶之路,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此书年代久远、深奥难懂,各人理解不一,今天我们就来解析《鬼谷子》的第一篇,即纵横家入门篇《捭阖》。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选自《鬼谷子·捭阖》)
第一,鬼谷子开篇点明“圣人”与常人最大的不同之处,即圣人通过“阴阳思维”观察世间万物,为的是掌握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
只有掌握了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才能够做到发现征兆、预测将来、把握事物的关键三个常人难以做到的点。
第二,鬼谷子接着说明万物的本质规律是什么,即“阴阳”。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选自《鬼谷子·捭阖》)
世间万物多种多样,但是都有各自归宿,这些事物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但是最终也难逃“阴”和“阳”两大类别,所以阴阳是万物发生发展的本质规律。
第三,鬼谷子开始将“掌握事物规律”的道理细化范围,即“掌握人的规律”。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选自《鬼谷子·捭阖》)
看人和看物是一样的道理,利用“阴阳”分辨人的基本情况,只有清楚这个人是“贤、不肖、智、愚、勇、怯”的那种类型,才能够做进一步的行动,即“捭阖进退贵贱之”。
第四,鬼谷子进一步讲述以下手法,用来考察一个人的内心想法。
“微排其言法”:适当贬抑否认对方的言论,对方必然反驳,反驳的话语更容易贴近真实想法,再考察言论查探实情;
“阖而捭之法”:掌握话语主动权,先让对方封闭不言,再让对方开放言论,这个需要提前计划自己用于诱导对方的言辞,以便抓住有利时机;
这些方法的本质是让对方沉默或者发言(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要知道对方为什么会有这两种状态,如果话题符合对方志趣就会发言,如果话题不符合对方的内心就会沉默。一旦对方开始发言,一定要仔细聆听,要把对方言论里的计谋研究清楚,跟踪他的四项活动,即“可与不可,明审其计谋,以原其同异”。
第五,鬼谷子描述与对手进行“捭阖攻守”的交锋。
发言最重要是考虑周全,沉默最重要是严守机密,如果发言不周全就会被别人攻破论点,如果沉默不严守就容易被别人套出实情。相反,这些规律也可以用在对方身上。让对方发言查探真情,让对方沉默可以坚定诚心。
所有这些攻守交锋,本质上都是为了让对方的计谋全部暴露,掌控对方的思想活动。就算是圣人也会这么做,只是圣人不会强求结果,如果不能掌握对方,圣人就会保持沉默。所有的“捭阖攻守”都是以“捭阖”为基础,所以“捭阖”也是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规律,离开、归复、反抗,都必须通过开放或封闭来实现。
第六,鬼谷子论述“捭阖”与“阴阳”的关系。
口是心灵的门面和窗户,心灵是精神的主宰,所以言论是反映了每个人的意志、情欲、思想、智谋,而“捭阖”就是嘴巴的枢纽表现,只有“捭阖有度”,才能够阴阳协调善始善终。
当一个人开始开放言论的时候,所言的内容都是有阴阳之分。
“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选自《鬼谷子·捭阖》)
要遵循“言善以始其事,言恶以终其谋”的规律:
要说服一个人去行动,行动是阳性,即用阳性的言辞内容,讲述事物好的一面去启发对方行动;
要说服一个人停止,停止是阴性,即用阴性的言辞内容,讲述事物不好的一面去终止对方的行动;
与不同的人交流要用不同的言论:
与“阳性的人”交流,要用阳性的语言,即可以用崇高的言论打动;
与“阴性的人”交流,要用阴性的语言,从而让对方感到被尊重;
懂得用卑下的来求索微小,以崇高来求索博大,就没有什么不会被说动的了。
最后,鬼谷子再次强调“阴阳”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要明白阴阳对立相生的关系,阴阳相生相克,阴阳对立转换,只有懂得阴阳道理的人才能够驾驭好游说术。
因为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也。
论语八佾篇3.18解读?
论语八佾篇3.18条是——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这也没什么奇怪的,因为人们总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对领导的尊敬被看成是拍马屁,认认真真做事被看成是作秀,这在今天也是很常见的。所以,不妨还是学学古人坦然面对这种现象,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违己心。
凡人修仙传仙界篇解读?
情节概况:以前的凡人修仙传(人、灵两界)是以韩立的成长修为为主线,描述的是韩立的各种成长经历,冒险历险,写的很棒。但是仙界篇却有两条主线,一条是韩立的成长主线,另一条是轮回殿和天庭两方斗争为主线,但是这两个相互之间没啥影响,可以说还是以韩立成长为主线,最后把轮回殿和天庭两方的斗争粘上去,给人一种很生硬的感觉。整部小说大部分剧情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完毕。
文本解读和语篇结构区别?
文本解读是整篇文章的解释,语篇结构是是一个完整的语言框架
但丁地狱篇入口铭文诗解读?
但丁地狱入口铭文诗解读?
我的回答地狱入口可畏的铭文的意思是造成地狱的是三位一体,即“神圣的权力”圣父,“至尊的智慧”圣子,以及圣灵。感动上帝去造地狱的是正义。在地狱造成以前只有“永恒的事物”。“永恒的事物”指最初的物质,诸天体,以及统治诸天体的各级天使。对于但丁,地狱是永远存在的,而地狱的最可怕的惩罚就是它的绝对没有希望 。
论语学而篇解读文言句式?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是《论语》开篇的首句内容,说明是非常重要的,当我们通篇《论语》学下来后,也证明了非常重要。
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文的意思是,学了并经常练习,不就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
所以,这句话是开宗明义,作为现代人的我们,要时常保持空杯心态,保持饥饿感,养成活到老学到老的好习惯!
《养生篇》古诗原文及翻译?
东坡居士自今日以往,不过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有召我者,预以此先之,主人不从而过是者,乃止。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
吾闻战国中有一方,吾服之有效,故以奉传。其药四味而已: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夫已饥而食,蔬食有过于八珍,而既饱之余,虽刍豢满前,惟恐其不持去也。若此可谓善处穷者矣,然而于道则未也。安步自佚,晚食为美,安以当车与肉为哉?车与肉犹存于胸中,是以有此言也。
【译文】
东坡居士(我)从今以后,(每顿)不超过一爵酒,一种肉食。(家里)有尊贵的客人,丰盛的饮食就增至三倍,可以减少一些,但不能增加。有请我赴宴的朋友,提前把这个标准告诉他,主人如果不按照这个标准超过了,(我)就劝止(他)。一是安守本分来怡养福运,二是让胃宽松来蓄养道气,三是节省开支来聚养家财。
我听说战国时代有一处方,我用的有效果,所以恭敬地呈给(您)。这个药方只有四味:一是平安无事当作显贵,二是早早休息当作富裕,三是缓步徐行当作车马,四是推迟用餐当作美味。已经饿了再吃,蔬菜(的美味)超过珍馐,吃饱之后,即使再美味的肉食摆满眼前,也希望早一点撤去。像这样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处置贫困了,但对于养生之道就不仅如此了。缓步徐行让自己安逸舒服,推迟用餐享受饭菜的美味,难道还要(把安步与晚食)当作车马和美味吗?车马和美味如在胸中,因此才会有这样的看法。
里仁篇第四章解读?
这个问题的参考答案:
本篇概述
本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原文
401 子曰:“里仁为美(1),择不处仁(2),焉得知(3)?”
注释
(1)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2)处:居住。
(3)知:音zhì,同智。
原文翻译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作品赏析
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原文
40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注释
(1)约:穷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原文翻译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作品赏析
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原文
403 子曰:“唯仁者能好(1)人,能恶(2)人。”
注释
(1)好:音hào,喜爱的意思。作动词。
(2)恶:音wù,憎恶、讨厌。作动词。
原文翻译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作品赏析
儒家在讲“仁”的时候,不仅是说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一方面。当然,孔子在这里没有说到要爱什么人,恨什么人,但有爱则必然有恨,二者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原文
40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原文翻译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作品赏析
这是紧接上一章而言的。只要养成了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即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而是可以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
原文
40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原文翻译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作品赏析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原文
40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原文翻译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作品赏析
孔子特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是养成仁德的情操。但当时动荡的社会中,爱好仁德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孔子说他没有见到。但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原文
40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原文翻译
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作品赏析
孔子认为,人之所以犯错误,从根本上讲是他没有仁德。有仁德的人往往会避免错误,没有仁德的人就无法避免错误,所以从这一点上,没有仁德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相似的。这从另一角度讲了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原文
40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原文翻译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作品赏析
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主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
原文
40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原文翻译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启发,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作品赏析
本章和前一章讨论的都是道的问题。本章所讲“道”的含义与前章大致相同。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原文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1)也,无莫(2)也,义(3)之与比(4)。”
注释
(1)适:音dí,意为亲近、厚待。
(2)莫:疏远、冷淡。
(3)义:适宜、妥当。
(4)比:亲近、相近、靠近。
原文翻译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作品赏析
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原文
411 子曰:“君子怀(1)德,小人怀土(2);君子怀刑(3),小人怀惠。”
注释
(1)怀:思念。
(2)土:乡土。
(3)刑:法制惩罚。
原文翻译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作品赏析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
原文
412 子曰:“放(1)于利而行,多怨(2)。”
注释
(1)放:音fǎng,同仿,效法,引申为追求。
(2)怨:别人的怨恨。
原文翻译
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作品赏析
本章也谈义与利的问题。他认为,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他不会总是考虑个人利益的得与失,更不会一心追求个人利益,否则,就会招致来自各方的怨恨和指责。这里仍谈先义后利的观点。
原文
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1)?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2)?”
注释
(1)何有:全意为“何难之有”,即不难的意思。
(2)如礼何:把礼怎么办?
原文翻译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作品赏析
孔子把“礼”的原则推而广之,用于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这在古代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孔子时代的“国”乃“诸侯国”,均属中国境内的兄弟国家。然而,在近代以来,曾国藩等人仍主张对西方殖民主义国家采取“礼让为国”的原则,那就难免被指责为“卖国主义”了。
原文
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原文翻译
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作品赏析
这是孔子对自己和自己的学生经常谈论的问题,是他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孔子并非不想成名成家,并非不想身居要职,而是希望他的学生必须首先立足于自身的学问、修养、才能的培养,具备足以胜任官职的各方面素质。这种思路是可取的。
原文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原文翻译
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作品赏析
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在这章中,孔子只说他的道是有一个基本思想一以贯之的,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忠恕的问题,在后面的篇章里,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对此,我们将再作剖析。
原文
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原文翻译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作品赏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
原文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原文翻译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作品赏析
本章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这是修养方法之一,即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辙,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今天仍不失其精辟之见。
原文
418 子曰:“事父母几(1)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2)而不怨。”
注释
(1)几:音jī,轻微、婉转的意思。
(2)劳:忧愁、烦劳的意思。
原文翻译
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作品赏析
这一段还是讲关于孝敬父母的问题。事奉父母,这是应该的,但如果一味要求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百依百顺,甚至父母不听劝说时,子女仍要对他们毕恭毕敬,毫无怨言。这就成了封建专制主义,是维护封建宗法家族制度的重要纲常名教。
原文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1),游必有方(2)。”
注释
(1)游:指游学、游官、经商等外出活动。
(2)方:一定的地方。
原文翻译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作品赏析
“父母在,不远游”是先秦儒家关于“孝”字道德的具体内容之一。历代都用这个孝字原则去约束、要求子女为其父母尽孝。这种孝的原则在今天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
原文
4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
注释
(1)本章内容见于《学而篇》111章,此处略。
原文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原文翻译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作品赏析
春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臣弑君、子弑父的犯上作乱之事时有发生。为了维护宗法家族制度,孔子就特别强调“孝”。所以这一章还是谈“孝”,要求子女从内心深处要孝敬自己的父母,绝对服从父母,这是要给予批评的。
原文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原文翻译
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作品赏析
孔子一贯主张谨言慎行,不轻易允诺,不轻易表态,如果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你的威信也就降低了。所以孔子说,古人就不轻易说话,更不说随心所欲的话,因为他们以不能兑现允诺而感到耻辱。这一思想是可取的。
原文
423 子曰:“以约(1)失之者鲜(2)矣。”
注释
(1)约:约束。这里指“约之以礼”。
(2)鲜:少的意思。
原文翻译
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原文
424 子曰:“君子欲讷(1)于言而敏(2)于行。”
注释
(1)讷: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
(2)敏:敏捷、快速的意思。
原文翻译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原文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原文翻译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原文
426 子游曰:“事君数(1),斯(2)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注释
(1)数:音shuò,屡次、多次,引申为烦琐的意思。
(2)斯:就。
原文翻译
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
《挑战数学高考压轴题》 精讲解读篇和强化训练篇的区别?
精讲解读篇(更侧重于讲解):主要按“分析与解、解题反思、发散训练”的形式展开。
分析与解——分析每种方法是怎么想出来的,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如何突破,结合具体问题谈一些思维方法。
解题反思——指出容易失误(思维不缜密或运算易错处)的地方以及原因,分析到某一步卡住(思想方法有偏差或技能技巧不熟练)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
同时,引导读者注意对一些看似平淡问题的追根求源,对某些考题适当拓展,培养读者的探究性能力,还针对本题所涉及的典型思想方法和技能技巧进行评析,等等。
发散训练——给出与考题相近的问题以便练习、巩固、提高.每题都给出详细的解答,以方便自学。
强化训练篇(更侧重于练习):纯粹作为配套训练使用,题目来源分为三类,包括真题、模拟题、创新题,其设置比例大概为5∶3∶2。
真题主要从近5年各地高考试卷中遴选出来,模拟题主要为近两年各地考前的一模、二模试卷,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创新题主要是根据命题趋势对一些题目进行的适当改编。
庄子内篇第四篇养生主的题旨就是指世俗的养生文化?
不是的。
“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
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
具体体现为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庄子为人豁达,善于摄生,享年83岁。
他的养生之道主要体现在少私、寡欲、精心、超然四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