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护理礼仪的小故事及道理?
有位护士刚从学校毕业,在一家医院做实习生,在一个月内,如果能让院方满意,她就可以获得这份工作,否则,就得离开。
一天,一位因车祸而生命垂危的病人需要手术,这位实习护士被安排作外科手术专家、院长亨利教授的助手。当手术将完,患者伤口即将缝合时,这位护士突然严肃地对院长说:“亨利教授,我们用了12块纱布,可是您只取出了11块。”院长不屑一顾地回答说:“我已经全部取出了,不要多说,立即缝合。”“不。”这位护士高声抗议道,“我们确实用了12块纱布。”院长对此不加理睬,命令道:“听我的,准备缝合。”这位实习护士听到后,几乎大叫起来:“你是医生,你不能这样做!”直到这时,院长冷漠的脸上才浮出一丝微笑。
他举起手心里握着的第12块纱布,高声宣布道:“她是我最合格的助手。”不用说,这位实习护士理所当然地获得了这份工作。
水到渠成的故事及道理?
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水道。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渠,水道。
北宋时期,有一个叫苏轼的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当时着名的古文学家,世称“三苏”。苏轼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学习,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公元1057年考进士时,欧阳修见他的文章连称:“快哉!快哉!”这一年,二十一岁的苏轼高中进士。
“自古雄才多磨难”,苏轼也不例外。当年王安石主持变法,苏轼站在对立面,几次向神宗皇帝进言,极力陈述新法的各种弊端。苏轼的言论自然引起王安石的不满,王安石通过亲信网罗罪状,上书弹劾苏轼。苏轼感到在都城举步维艰,就请求到外地做官。公元1079年4月,苏轼到达湖州,到任不久,一场灾祸便从天而降。同年七月,御史台(旧称乌台)派人将苏轼逮捕,押送汴京(今河南开封),罪名是作诗诽谤朝廷。苏轼在狱中被关押了一百多天,受审十余次,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团练副使。这就是宋朝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苏轼被贬官到黄州的一段时期,不但在精神上感到十分寂寞,在生活上也是穷困潦倒,捉襟见肘。当时,朝廷给他的薪金已经用完了,苏家人口又不少,他只得想方设法节约开支。他规定每日的开支不得超过一百五十枚钱,每月初一,他会拿出四千五百枚钱,分为三十份,装在小袋里,挂在屋梁上。每天早晨,他用一根平时取画、挂画的长叉从梁上挑下一袋,然后就把长叉收藏好。当天用不完的钱,则用大竹筒另外收藏,做招待客人之用。当大袋子里攒了不少钱时,就再做别的安排。就这样,苏轼和家人度过了人生中最为惨淡的四年。
苏轼在给好友秦观写信时,曾说:“平时过日子,一点一点地节省,等积多时再做安排,自然会水到渠成,没必要做预先的计划。”在如此落魄之际,苏轼仍然能够做到泰然自若,实在非常人所及。这正是: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南辕北辙的故事及道理?
南辕北辙
战国时期,有个人要去楚国。他驾着马车在太行道上急驰。
路上,他遇到一个同路人,二人攀谈起来,当同路人得知他要去楚国时大吃一惊,问他:“楚国在南方,你怎么朝北走啊?这样走,什么时候能到楚国呢?”这人不慌不忙地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不愁到不了楚国。”同路人提醒他:“这样走会离楚国越来越远的。”这人指指自己的行李说:“我带的路费、干粮很多,能用好多天,路远不要紧。”同路人着急地说:“你走错了,这样走你到不了楚国的。”
那人很自信地说:“我的车夫驾车技术非常好,不用担心。”同路人见这人如此糊涂,无可奈何地摇摇头,叹了口气。
《南辕北辙》道理:
做人和做事,首先要确立正确的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条件越好,花的力气越大,离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就越远。
这个故事是魏国大臣季梁讲给魏安厘王的。当时魏安厘王准备攻打赵国,季梁用这个故事劝谏魏安厘王放弃这个打算。季梁认为成就霸业,是通过诚信树立威望,取得天下人的拥护。如果用武力成就霸业,恰恰就像去楚国向北走的人一样,条件越好,离目标越远。南辕北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南辕北辙》道理:做人和做事,首先要确立正确的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条件越好,花的力气越大,离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就越远。
寓言的故事及道理?
1.狐狸和葡萄 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一只狐狸看见了,馋的直流口水。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白费劲。 狐狸感到无望了,只好转身离开。他边走道边回过头来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
2.狼与鹭鸶 狼误吞下了一块骨头,十分难受,四处奔走,寻访医生。他遇见了鹭鸶,谈定酬金请他取出骨头,鹭鸶把自己的头伸进狼的喉咙里,叼出了骨头,便向狼要定好的酬金。狼回答说:“喂,朋友,你能从狼嘴里平安无事地收回头来,难道还不满足,怎么还要讲报酬?” 这故事说明对坏人行善的报酬,就是认识坏人不讲信用的本质。
3.小男孩与蝎子 有个小孩在城墙前捉蚱蜢,一会儿就捉了许多。忽然看见一只蝎子,他以为也是蚱蜢,便用两手去捕捉它。蝎子举起它的毒刺,说道:“来吧,如果你真敢这样做,就连你捉的蚱蜢也会统统失掉。” 这故事告诫人们要分辨清好人和坏人,区别的对待他们才可以。
4.掉在井里的狐狸和公山羊 一只狐狸失足掉到了井里,不论他如何挣扎仍没法爬上去,只好呆在那里。公山羊觉得口渴极了,来到这井边,看见狐狸在井下,便问他井水好不好喝?狐狸觉得机会来了,心中暗喜,马上镇静下来,极力赞美井水好喝,说这水是天下第一泉,清甜爽口,并劝山羊赶快下来,与他痛饮。一心只想喝水信以为真的山羊,便不假思索地跳了下去,当他咕咚咕咚痛饮完后,就不得不与狐狸一起共商上井的办法。狐狸早有准备,他狡猾地说:“我倒有一个方法。你用前脚扒在井墙上,再把角竖直了,我从你后背跳上井去,再拉你上来,我们就都得救了。”公山羊同意了他的提议,狐狸踩着他的后脚,跳到他背上,然后再从角上用力一跳,跳出了井口。狐狸上去以后,准备独自逃离。公山羊指责狐狸不信守诺言。狐狸回过头对公山羊说:“喂,朋友,你的头脑如果像你的胡须那样完美,你就不至于在没看清出口之前就盲目地跳下去。” 这故事说明,聪明的人应当事先考虑清楚事情的结果,然后才去做就是对的。
5.寡妇与母鸡 有个寡妇养着一只母鸡,母鸡每天下一个蛋。她以为多给鸡喂些大麦,就会每天下两个蛋。于是,她就每天这样喂,结果母鸡长得越来越肥,每天连一个蛋也不下了。 这故事说明,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利益,结果连现有的都失掉了。
6.徒劳的寒鸦 宙斯想要为鸟类立一个王,指定一个日期,要求众鸟全都按时出席,以便选他们之中最美丽的为王。众鸟都跑到河里去梳洗打扮。寒鸦知道自己没一处漂亮,便来到河边,捡起众鸟脱落下的羽毛,小心翼翼地全插在自己身上,再用胶粘住。指定的日期到了,所有的鸟都一齐来到宙斯面前。宙斯一眼就看见花花绿绿的寒鸦,在众鸟之中显得格外漂亮,准备立他为王。众鸟十分气愤,纷纷从寒鸦身上拔下本属于自己的羽毛。于是,寒鸦身上美丽的羽毛一下全没了,又变成了一只丑陋的寒鸦了。 这故事是说,借助别人的东西可以得到美的假象,但那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被剥离时,就会原形毕露。
7.站在屋顶的小山羊与狼 小山羊站在屋顶上,看见狼从底下走过,便谩骂他,嘲笑他。狼说道:“啊,伙计,骂我的不是你,而是你所处的地势。” 这故事说明,地利与天机常常给人勇气去与强者抗争。
8.山震 有一次,一座大山发生了大震动,
简短的小故事及道理?
上恒山,他听老子谈因果……他神态自若地来到签台前……下山后他……
上山与下山
他随团游,第一次上北岳恒山。
“天地有五岳,恒山居其北。岩峦叠万里,鬼怪浩劫难测”想毕唐朝的贾岛独具慧眼,否则不能一眼囊括恒山的特征。恒山,是座断层山,阳坡缓,阴坡陡,且石林耸立,峰峦叠翠,林海茫茫。据历料记载,恒山的悬空寺以宗教的形式,哲学的理念,展示“儒教、佛教、道教、王教”四教合流的“和文化”,是古人对“和”的期盼与向往,也可引发今人的反思与预言。“我的天!”解说员一路说下来,他心中吐出三个字,觉得恒山的奇观引爆他的奇思就不足为奇,于是他决定返程后,下次独自一人再上恒山。
他说的下次,就是今天。
他来到恒山人本文化讲堂听了半天课。讲台上的老师说一位国学大师曾比喻:儒家是粮店,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应有尽有,可按需选购;道家是药店,有病求之觉得很到位。
其实,他这次上恒山,最不愿放弃恒山的“和文化”,这里可以听到几千年前老子谈因果。
“多欲则心乱,心乱则失……”病理学中的启示。老子却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又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其实,老子只在告诉人们,生活在无奇不有,五彩缤纷,眼花缭乱的世界上,要知道守道。道教教化性命双修,去除杂念,淡泊宁静,顺其自然地把握自己,“丹田有宝休寻道,各有前因莫慕人。”才是一个人活在世上的最高境界。
他脑子里时而一片浑然,时而明亮如镜。不行,他对自己说,这次上恒山,一定要抽签拜神。
他神态自若地来到签台前,伸出的手定格在空中,身体移至签台不远处的桌前,面朝桌前神定气闲大师拜拜,他问:“大师,我求的签灵验吗?”
大师说:“有时灵,有时不灵。心诚则灵,如果你善恶并生,心绪不畅,求神拜佛,在神佛面前,一般人都是善念胜于邪念,然后呢,行走正道,神有保佑你,就显灵。如果你已经干了错事,求神保佑你再干一次,非但显灵,还要受到惩罚。如果你不走正道,只求神佛保佑,不灵。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不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易经·系传》)人要想求上天保佑,首先是自助,而后人助,要想人助,就要信誉,就要向善,这就是自助、人助、天助的道理。”
大师的这段话虽长,他不打岔,听完了,欣然。
他问:“世上真有神吗?什么是神?”
大师说:“阴阳不测之谓神,信则有,不信则无。”
他又问:“世上如有神,神在哪里?”
大师说:“‘神无方,易无体’,也就是说无所在,无所不在。”
他脑子短路了,觉得大师在耍强词夺理。他追问:“你这理有出处吗?来自何处?”
大师笑笑,得意洋洋,说:“我瞎编不出的,这些道理均来自《易经》。”
他不服,总想问哑大师。他问:“如何体现的呢?”
大师说:“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当你的知识达到了上通天文,下及地理,旁通物理的境界,就能把握‘时’与‘位’,该不该行动,完全在自己把握,因为一生吉凶,‘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易经·系传》得其位,一切都可以,就神。”
后来大师还搬出了《孙子》《论语》等学说。
大师意料到的事出现了,他果然没有抽签,但离开时说了一句他还会来恒山的。
老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他呢,一路下山觉得不难,他想说他用行动将老话打了折扣,其实他忽视了是他自己的身子轻了。一路上脑子里钻出曾经背诵过字句。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第二天,是黄金周后的第一个上班日,他主动来到省纪委,向组织交出了仕途为官后的第一笔受贿款。
道理:故事结束及他下山途中脑子里冒出来的字句就是任何一个人应该明白的道理。
(谢谢阅读与关注)
成功大饼的故事及道理?
告诉我们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运斤成风的故事及道理?
故事:郢人在鼻尖涂上像苍蝇翅膀一样薄的白粉,让石匠用斧子把这层白粉削去。只见匠人不慌不忙地挥动斧头,呼地一声,白粉完全被削掉了,而郢人的鼻尖却丝毫没有受到损伤。运斤成风用来比喻技术极为熟练高超。
道理:匠人能够运斤成风,需要胆大的郢都人配合。所以,知音、搭档很重要,一个人再完美,没有别人的配合、衬托,他的才能也不能显现出来。这体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道理。
养生道理?
养生之道可概括为二,一是避开一切文明的物质的是非的欲望纠缠;二是忘记自我忘记他人忘记世界种种的顺其自然。
庄子在文首阐述了全文的主旨,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的中正之路,而后文的庖丁解牛、独脚右师、樊笼野鸡、秦失吊丧等故事都是在详细论述这一观点。在庄子看来,所谓的养生其实养的就是自己的自然本性,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这样即使肉体消逝,自然的本性也会长存。
亡羊补牢故事来源及说明的道理?
故事:
从前有一个牧民,养了几十只羊,白天放牧,晚上赶进一个用柴草和木桩等物围起来的羊圈内。 一天早晨,这个牧民去放羊,发现羊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有狼从窟窿里钻了进来,把一只羊叼走了。
邻居劝告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去修羊圈干什么呢?”没有接受邻居的好心劝告。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又少了一只羊。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羊圈,又叼走了一只羊。
这位牧民很后悔没有认直接受邻居的劝告,去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于是,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又从整体进行加固,把羊圈修得牢牢实实的。 从此,这个牧民的羊就再也没有被野狼叼走过了。
道理: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告诉人们犯了错误,遭到挫折,这是常见的现象。只要能认真吸取教训,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就可以避免继续犯错误,遭受更大的损失。
5年级寓言故事及道理关于学习?
有关学习的寓言故事篇一:囊萤照读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囊萤照读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从我们要给大家讲的这个有趣的故事,你一定会明白。
晋代有个书生叫车胤,从小就非常懂事爱学习,也能吃苦耐劳。他因为白天要帮家人干活,就想利用漫漫长夜多读些书,然而,他的家境清贫,根本没有闲钱买油点灯,最初,他只得在夜间背诵书本内容,直到一个夏天的晚上,他看见几只萤火虫在飞舞,点点荧光在黑夜中闪动。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好法子:他捉来许多萤火虫,把它们放在一个用白夏布缝制的小袋子里,因为白夏布很薄,可以透过萤火虫的.光,他把这个袋子吊起来,就成了一盏“照明灯”。车胤不断苦读,终于成为著名的学者,后来还成了一名深得人心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