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养生知识

甲亢有什么食疗方法

2022年10月02日 07:11:3120

甲亢病人突出的表现为高代谢症候群和精神亢奋。其病多因气、火、痰、瘀交织为患,其中“火”最为突出,临床上火有实火如心肝胃火旺证,有虚火如阴虚火旺证。实火也称壮火,“壮火食气”,在病变的一定阶段可出现伤阴耗气证,久则可致气阴两虚、肝肾阴虚,甚则可致阴虚阳亢、阳亢化风之证,故出现怕热、汗出、心悸、食欲亢进、形体消瘦、手指及舌体颤动等症状。

总的饮食原则是宜进清淡含维生素高的蔬菜、水果及营养丰富的瘦肉、鸡肉、鸡蛋、淡水鱼等,同时应予以养阴生津之物,如银耳、香菇、淡菜、燕窝等。此外,饮食有节、避免暴饮暴食、注意饮食卫生,对甲亢病人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

甲亢病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甲状腺激素会促进肠道糖的吸收,加速糖的氧化和肝糖分解,同时还促进脂肪分解与氧化,可使人体产热散热明显增加,蛋白质代谢加速,致负氮平衡(消耗大于摄入),人常有疲乏无力、肌肉萎缩等症状。这些能量的消耗,使甲亢病人吃得多瘦得快,所以,甲亢病人一定要保证每日足够的热量与营养等的摄入,以满足人体需要。甲亢病人每日所需热量,比相应年龄段正常人群所需约多10%-20%,因此应采取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
甲亢患者应少食鱼、虾、贝壳类海产品,禁食海带、紫菜等海藻类海产品,因海产品内含有大量的碘,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治疗期间摄入过多含碘食物,会加重病情。
甲亢患者极容易引起维生素及矿物质的缺乏,加之甲亢本身以及甲亢治疗中抗甲状腺药物的应用,引起白细胞减少,也需要增加维生素与矿物质。所以甲亢患者应多食富含维生素A、B、C、D、E及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坚果(花生、瓜子、松子、腰果、杏仁等),动物肝、肾、蛋黄、牛奶及奶制品,胡萝卜、豆类食品,必要时应及时补充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A、D、C等。但要注意,须忌食咖啡、浓茶等促使人们精神兴奋、失眠等加重甲亢病情的食物。
甲亢伴有骨质疏松、骨质脱钙及老年甲亢患者,还要补充钙剂或食用含钙高的食品及维生素D制品,深绿色叶菜类、骨头汤、奶和奶制品是最好的钙的营养来源,其矿物质含量高,而且有利于吸收及骨骼生长。老年、体弱、重症甲亢患者,必要时可服用钙制剂、鱼肝油胶丸、维生素D制剂等。

甲亢患者如何科学饮食

一日三餐要按时
由于甲亢患者体内的新陈代谢过于旺盛,所摄取的食物很快转化为能量被消化掉。
一般来说,患者不必担心营养过剩的问题。因为能量消耗过大,所以患者应该每天在早晨、中午、晚上固定的时间按时用餐,并且注意膳食平衡。
有人认为,如果甲亢患者减少诸如富含碘的海带等海藻类的摄取量,症状就会得到改善,但实际上是否如此,目前尚未证明。
甲亢患者在饮食方面没有什么禁忌,但是,当甲状腺功能亢进时,酒精、咖啡及辣椒等刺激物会导致代谢更加亢进,所以患者最好不要饮用或食用。
注意不要暴饮暴食
患了甲亢后新陈代谢过度旺盛,有些患者的体重会在一个月之内下降5千克,很少会因为饮食而发胖,但有些患者确会变胖。
变胖的患者中,年轻女性居多,这是由于甲状腺功能出现亢进后,食欲也逐渐旺盛起来,每天摄取的热量超过了身体所消耗的热量。很多患者在治疗开始后身体逐渐发胖,其实这不是副作用引起的。
而是通过治疗,甲状腺激素恢复了正常,代谢过度旺盛的状态也得到了抑制,患者却会出现营养过剩。所以,患者不要放纵自己旺盛的食欲来摄取食物,而应该有规律地摄取适量的食物,注意膳食平衡。
另外,有些患者在睡前会感到很饿,忍不住吃一些东西,这种做法实际上会影响睡眠质量,最好不要这样。
温馨提示:在睡前因肚子而难以入睡时,患者可以喝一杯加糖的热牛奶,这样就不会再有饥饿感了。因为随着糖分的摄入,饥饿感就回到到缓解。

注意:
1、禁食乳制品至少3个月.禁用咖啡、茶、尼古丁和刺激性饮料食品.
2、甲亢患者可常吃花生、苏子等具有抑制甲状腺素合成的食物.火盛者可用西瓜、菜豆、芹菜、金针菜等凉性食物.阴虚者可用有滋阴功能的食物,如木耳、桑椹、甲鱼、鸭等.脾虚者可用健脾止泻的食物,如山药、芡实、苹果、大枣、芥菜等.
3、多吃含钾高的食物,也应食用富含钙和磷的食物.
4、患者除要忌用含碘高的食物外,饮食中还要忌温热、辛燥的食物,如辣椒、桂皮、生姜、羊肉等.还有浓茶、咖啡等.
5、限制食物纤维,应少吃糠麸、卷心菜、苹果、胡萝卜等含食物纤维多的食物.甲亢患者常伴有排便次数增多或腹泻的症状.
预防护理:
1.按时用药:遵从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可随意停药或改变药物剂量,需要减量或增加药量及其它药物时应征得医生的同意,以免引起意外发生.
2.调畅情志:精神刺激是本病发生的常见诱因,常因忧虑、情绪不安、精神紧张而症状加重.因此,甲亢病人要注意调畅情志,修身养性,要遇事不怒,静心休养,常听优雅动听的音乐,养成种花、养鱼、养鸟等习惯,以怡情养性,安静神志,逐渐消除精神症状.家人及同事也要同情安慰、理解关心,避免直接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