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推荐养生

怎么做一些糖尿病人吃的食品?具体怎么做,谢谢?

2022年07月18日 14:50:2817

很多人家里都有糖尿病患者,那如何做饭就成为头疼的事了。其实,糖尿病患者什么都可以吃,只要合理搭配、烹调合适加上适宜的摄入量,就能很好的控制餐后血糖。今天,我就分享一些做饭的小窍门:

1、 主食建议做杂粮饭

杂粮的升糖指数比精细粮要低,可以有效降低餐后血糖。

杂粮可以选择:全谷物、杂豆类、薯类食物等,如燕麦、薏米、红豆、绿豆、白芸豆、山药等。

建议杂粮和精细粮的比例在1:2为宜。

2、每餐都要有蔬菜,尤其是绿叶菜,菜的颜色要多种多样,每人每日蔬菜摄入量不宜低于500g。

有研究显示:蔬菜摄入量≥200g/d的糖尿病患者HbA1c、血清甘油三酯以及腰围均显著低于摄入量低于100g/d的患者。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着绿色蔬菜摄入量的增加,患者的HbA1c水平也呈下降趋势,每日绿色蔬菜摄入量≥70g的糖尿病患者的HbA1c显著低于每日绿色蔬菜摄入量小于50g的患者。

深绿色蔬菜:菠菜、莴笋、韭菜、西兰花、芹菜等。

红黄色蔬菜:西红柿、红萝卜、红辣椒、南瓜等。

紫色蔬菜:红苋菜、紫甘蓝、茄子、洋葱等。

3、荤菜也要适量摄入,以鱼禽类为主,限制加工肉类;避免烧烤、炙肉等明火或高温烹调的方式。

最新的研究中发现,在经常吃肉(≥2份/周,月170克)的人群中(包括男性和女性),明火或高温烹调(包括烧烤、炙烤和烘烤)红肉的频率均与2型糖尿病风险的增加显著正相关,并且该相关关系独立于肉类摄入总量。同时,肉类的加工熟度也会影响2型糖尿病发病的风险。另外,异环式芳香胺的摄入也与2型糖尿病风险的增加显著正相关。

所以建议采取合理的烹调方式如急火快炒、清蒸、炖等。

4、早餐最好搭配一杯牛奶,三餐不要饮酒。

5、每天定时定点做饭、吃饭,这样有利于血糖的控制。

最后,糖尿病患者自己在吃饭的时候,建议做好进餐顺序(先吃蔬菜再吃荤菜,主食最后吃),这样更有利于自己餐后血糖的控制。

糖尿病人不应该过度的控制饮食。普通人能吃的糖尿病人都可以吃。葡萄糖是人体最大的能量来源,过度的控制主食会带来营养不良、低血糖、神经及血管受损!若经常主食不足,人体会分解脂肪、蛋白质来产生葡萄糖,这个过程叫糖异生,会产生一些酮酸、乳酸等代谢产物,当人体出现一些情况不能及时代谢这些时,血管就会产生损伤,血糖开始上升。主食带来的血糖可以称之为良性血糖,很快就会被人体代谢掉,对人体没有伤害。所以我们建议多吃主食(不是杂粮),少吃肉蛋奶

调整吃饭时间对糖尿病控糖有什么帮助?

糖尿病患者一日至少应进食三餐,而且要结合每天用药的情况定时、定量,遇到外出开会和旅游时,也应保持规律的三餐时间。

三餐的饮食要搭配均匀餐餐有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并且比例固定。

在每日的总热量及进餐次数形成规律后,三餐的分配量不得随意更改,三餐也不可能当作两餐用,否则会打乱体内的代谢过程,对糖尿病的控制产生不利影响。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尤其要注意饮食规律,做到定时定量进餐。

时定量对糖友很重要,是因为食物的消化吸收有周期性,机体胰岛素的分泌也有周期性,只有规律进食,定时定量进餐,才能充分发挥胰岛素的降糖作用。对于使用降糖药和胰岛素的糖友,定时定量进食,才能更好的控制血糖,避免血糖波动,同时减轻胰岛负荷。

三餐时间糖尿病人合理的三餐时间安排为:

早餐06:30-08:30

午餐11:30-13:30

晚餐18:00-20:00

两餐时间间隔4-6小时。合理的三餐热量安排为早餐、午餐、晚餐分别占全天热量的25%、40%、35%。

不能合理控制进餐时间很容易发生血糖的高低波动,而血糖的波动幅度大会增加糖尿病肾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足等并发症的危险性。

吃饭要定时糖尿病患者要合理安排每天进餐的时间,两餐相隔5~6小时,至少4小时以上。每天要定时定量进餐,到了进餐的时间,即使不饿也要适量吃饭,防止出现饥饿感后进餐量难以控制而造成血糖波动。

多餐次为宜有的患者每天只吃两餐,吃两餐的坏处是,每餐吃的量相对较大,不利于餐后2小时血糖的控制。另外,一些降糖药的药效维持时间也是按照一天三餐设计的,所以糖尿病患者至少一日三餐,这样既可以预防低血糖,又可以防止餐后血糖升高。

必要时,如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或易发生低血糖的患者,还可以在两餐间加餐或睡前加餐。但加餐的量要从每天的总热量中扣除,加餐不加量。

注重生活质量糖尿病患者在不超过每天总热量的前提下选择食物,没有绝对禁食的食品。不能为了刻意控制血糖失去了生活的情趣,还要考虑个体的感受和心情。例如,某大爷70多岁,隔三差五要吃几块猪头肉,突然让他一块不吃,就会感到非常痛苦。可以让患者逐渐减少每次吃得量,并延长间隔的时间,向其说明高热量饮食的危害,教会热量换算,让患者自己学会调理生活。

糖友们想要了解更多关于饮食、用药、运动、检测方面的知识,欢迎点击下方专栏,

了解更多健康知识,欢迎关注“人卫约健康”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