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养生知识

癌症晚期已经疼痛到无法说话的人,为什么还要通过止痛针来让他延续这悲惨的每一秒呢?有意义吗?

2022年06月11日 20:45:0734

不好意思,不请自来,以下是我个人观点。我听家里人说,以前村里有人肺癌晚期,后面转移了,一个晚上在叫,因为痛得不忍当时没有社保报销什么的,药都很贵,所以没有止痛针打。现在有社保报销,又可以打,为什么不打呢。据说癌痛非常痛,而且又不能一下痛死,为了不那么辛苦,就打止痛针了。有些人因为受不了而选择自杀了。有些已经严重到不能自理,连自杀都做不到,所以我认为我们国家应该针对癌症晚期的,医生确诊完全没有治疗情况下,可以允许合法使用安乐死,这样其实对癌症病人来说和癌症家庭来说是一个解脱。

我是一名肺癌晚期患者,已经淋巴转移了,去年九月确诊,年龄今年刚到40岁,更要命的是家里的岳母在我确诊后不到半年也确诊为肺癌晚期脑转移,让我接二连三的面对如此噩耗,真的很崩溃,未来还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否会得重病,说心里话,我非常沮丧,不知道该如何生活,如何面对!

在我确诊前,全身突然疼痛去体检查出来的,确诊后开始化疗靶向治疗,现在基本没有疼痛感了,就是药物的副作用比较多,我很积极向上,很想乐观的面对生活,也为此非常努力,想尽一切办法保持良好的心态,可现实总有很多因素影响着我的心情,让我对自己的病情很担心,更担心如题主说的那样非常疼痛,到那时真是生不如死,我想活,我还有孩子,还有家人,我的父母健在,我不想白发人送黑发人,我还想继续工作,继续实现我的人生价值,哪怕我遇到再大的困难,我都积极面对,并没有想过自杀来逃避,可真到那时,我自己都无法保证我能挺住!我也非常担心到那时的疼痛表现,生不如死的表现,会影响到年老的父母,让他们也生不如死!一想到这些,我心里都是阵阵刺痛,我也希望得到来自陌生人的祝福与鼓励,有时我真的感觉快扛不住了,看看幼小的女儿,年迈的父母,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禁足”在家35天:我发现爸妈开始看我脸色了,大家有没有发现家中的角色转换呢?有何感触?

感触至深。究其原因,是一份爱一份疼。

你想啊,他们35天足不出户。都烦躁。他们有感触理解了你。不想让你郁闷。不想你无聊。用爱的方式。帮你解脱烦躁。用爱包围着你。给予你家的温暖。感到你并不孤独。心情大好。这种良苦用心。让人泪奔。感恩。

有妈妈爸爸真好!珍惜珍爱

小时候觉得父母不讲道理,想着等我长大后一定要远离他们,可当我真的可以展翅之时却发现父母老了,展开的翅膀再也没有力气挥动起来。

记得上初一的时候因为父亲不给我买手机,我大发脾气,理直气壮地管父母伸手要钱。而今,在母亲严格控制经济下,父亲想要买一包烟都要小心翼翼地问我借100块钱。明明在一个家中,父亲不好意思当面要钱,只能在微信上组织语言,看着对面一直显示的正在输入标记,等了足足十来分钟才发出“能不能给爸爸100块”这八个字。不知道父亲打了删,删了打多久才鼓起勇气发出这条信息。王尔德说,年轻的时候我以为钱就是一切,现在老了才知道,确实如此。因为父母老了,失去了赚钱的能力,他们开始自觉地退位,面对自己的女儿像面对老板一样讨好和小心翼翼。

之前在网上看过一个视频。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在两个年轻姑娘面前紧张地面试一份实习生才会做的打杂工作。两位年轻面试官看老人侃侃而谈、逻辑清晰,纷纷很诧异他为何要面试这样一份工作。老人略微难过地说自己老了,想跟上时代,不想拖女儿后腿。视频中老人和女儿出去吃饭,想要付钱却被女儿调侃账单“自己会付”。他跑去营业厅给女儿缴费,却被告知现在手机上就可以轻松缴费。偷偷跑到女儿家中,想要给女儿做顿饭,不小心打碎了碗。本着给女儿解决麻烦的心愿,却没想到处处给女儿制造了麻烦。这一刻老人是无助的,他才明白原来“老了”就成了“多余的”。父母随着年龄老去,所有的关心成了“添乱”,老了成了他们的原罪。从小到大我们肆无忌惮地接受父母无条件的爱,却在长大后忘记曾经他们一遍遍教我们拿筷子,一次次扶起蹒跚学步的我们。而我们却在他们不会玩微信,不会看地铁线路图时不耐烦地责怪他们笨。

小时候一直想成为他们的骄傲,随着我慢慢长大,他们唯一的心愿成为了只要我平安开心。哪怕我辜负过他们太多期望,他们也觉得我是他们心中最厉害的“花木兰”。这世上没有人会如他们般无条件爱我,没有人像他们那么傻。他们对我们的爱从来不曾变过,他们只是老了而已。其实,父母所有的讨好并不是你取得了多大成就,赚了多少钱,他们只是爱你而已。父母老去,从来都是静悄悄,是连走路都不敢踏出半点声响。因为爱,所以怕被抛弃。因为爱,所以想努力跟上我们的脚步。仅此而已。

之前热播的电视剧《幸福一家人》,有这么一个片段记忆深刻。一个年轻医生看着能力不如他的同事凭借着父母的关系和地位平步青云。自己却因为父亲只是卖面条的却一直不得晋升,郁郁寡欢之际指责父亲不能在事业上帮他一把。

听完儿子的指责,头发花白的父亲没有暴怒,反而对着儿子鞠了一躬、道了一声歉:对不起,我没本事,你受委屈了。年轻儿子在结婚后要和家里断绝关系,他理直气壮地说出:我靠得是自己的努力,才有今天的结果。看到这里,我不禁泪目。

因为这是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缩影,所有的孩子都在生活中奋力追赶,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些成绩与父母没有一分钱关系。他们没有让我们出生在有权有钱的家庭,就成了他们刻在骨子里的卑微。当家庭的接力棒交接到我们手中时,父母开始“失去价值”。我们可以面对领导和甲方的奇葩要求赔笑,但对父母的呵护充满不耐,他们从未因为我们的坏脾气就将对我们的爱减少半分。昨晚因为工作时母亲和父亲在客厅吵闹,我很烦躁地喊了声:“你们声音小点”,话音刚落,客厅中静悄悄。大半夜,我觉得肚子有些饿,就在冰箱摸了个饼子吃。在沙发上睡着了的母亲突然惊醒,条件反射地走向厨房。她怕我饿着。我不吃洋葱,陪我吃饭的父亲在吃洋葱的时候端着盘子站在餐桌一角。他怕熏着我。当“失去价值”的父母开始迎合我们,意味着他们开始老去。

以前看过一个段子,说有一种鸟自己懒得奋斗,便生一个蛋,然后让它飞,当时哈哈一笑。随着年龄的增长,再看时心情却已截然不同。所有人看到这只懒鸟让下一代完成它的梦想,却看不到这只鸟拼劲全力生育这颗蛋。小鸟飞得越高,筑巢越高,老鸟拼尽全力再也飞不上去。就像我们所有人的父母,逼迫我们成长成材,但最终这只是一场赔本的买卖,受益的只是儿女而已。心理学上有个边际效益递减效应,说的是当别人给你一个包子时,你满心欢喜,可随着这个人给你越来越多的包子时,你开始恶心。很悲哀的是,父母与儿女的关系恰巧符合这个效应。父母倾尽所有将爱给我们,我们开始变得麻木甚至是厌烦。陈奕迅有一句歌词:“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从来都只是拿来主义的我们,面对父母永远理直气壮、有恃无恐。付出所有的父母,从一开始就处在了劣势,在为孩子提供不了帮助时,只能处处谨慎。这种卑微和讨好十分让人心酸。小时候他们是挡在我们身前的保护伞,是超人、是英雄。可当时代的接力棒交到我们手中后,超人已经老去、英雄已然迟暮。

他们从来都没错,只是老了罢了。此刻成为“家长”的我们更该挺身而出。因为成长从来都不是我们成为了发号指令者,而是肩头落下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父母成了幼时的我们,我们成了曾经的父母。无论你身处什么地位,都请对父母多点耐心和陪伴。因为陪他们一天就少了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