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要搞明白,“诗人”,不是一种职业和特定群体,它是我们对一部分古人的称呼和定义,但古人自己却不会划分一个“诗人群体”出来。
写诗,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一种少见的才能,但对古人来说,只不过是生活的一部分。
和现代人不同,古代社会并没有发达的工商业,大部分普通人从事的是农业工作。各种阶层是相对稳定的,并且有家族世袭的特点。
整个社会大致可以分成四个阶层:士农工商。农、工、商不必谈,它们相对固定并且从事的活动比较单一。
而士,就是一个非常活跃的阶层了。
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家、作家、诗人、画家、歌手等等职业,都可以归为士。
这个阶层,也就是从事脑力劳动的阶层,他们的活动并不固定,可以说,一切脑力创作,都是他们的活动内容。
而士,依靠什么生活呢?无非是两种,一是走向仕途、二是自己谋生。
一般来说,仕途是所有士人的目标和理想,只有这条路走不通时,士人才会转而选择其他路径。
有的士人家境富裕,不愁吃穿,那么终日吟诗、舞文弄墨即可;有的士人则回归田园,从事农业,自食其力;还有的,穷困潦倒,依赖卖字、卖画、卖文章过活。
所谓诗人怎么养活自己?这个问题,主要是看诗人本身是什么身份。
要知道,无论古今,光靠写诗是养不活自己的,只有先养活了自己,才能写诗,先后顺序要搞清楚。
随意列举一下:手头事忙,不展开了,各举一两个例子
当官(不举例,太多了)出身富贵(不举例,太多了)耕读(陶渊明)当兵(岳飞)教书(徐渭)当食客(徐渭)当明星(柳永)靠借(杜甫)靠众筹接济(杜甫)给人写赞美诗(白居易)卖字卖画(唐寅晚期,郑板桥)吃软饭(柳永、唐寅)乞讨(罗隐)出家(骆宾王)造反(骆宾王)最后一个,当皇帝(比如刘邦、李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