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不是了。古人一天吃几顿饭,那得看他有多少钱,吃得起吃不起。特意“过午不食”的,没几个。举个例子。宋仁宗赵祯,史料记载,有一次夜里,赵祯饿了,想吃烧羊肉,但是一想到要派人出宫去买,他就忍了。且不说赵祯,就说夜宵这事。如果没人吃夜宵,谁还卖?
再有,你看过《韩熙载夜宴图》没有?如果“过午不食”,还开哪门子的夜宴?
有人说,唐代之前一天吃两顿——假的。所谓“过午不食”,仅仅是因为没吃的,吃不起。事实上,早在春秋战国时,吃得起饭的人,起码一天三顿饭。以春秋时为例,每顿饭还有独特的称谓。早饭,称为饔食,辰时(7:00~9:00)吃;午饭,称为敦食,午时(11:00~13:00)吃,所谓“午饭”就是这么来的,午时吃的饭;晚饭,称为飧食,酉时(17:00~19:00)吃。如果之后又饿了,再来顿夜宵。
事实上,当时的贵族富人,没有人在乎什么“过午不食”,那是说空话摆样子,欺骗吃不起饭的老百姓的。那意思就是,贵族与百姓同甘共苦,老百姓吃不起三顿饭,贵族也陪着老百姓一块挨饿。
——你信啊?你得多天真纯洁,才能信这种鬼话?
你去查一个成语,叫“长夜之饮”,出自《史记·滑稽列传》: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
说的是齐威王,但你以为其他人就不吃了?只有齐威王一个人这样?只不过,其他人没有齐威王那么奢侈淫靡,实际上该吃还是吃,一顿都不少。
你以为曹操大白天就横槊赋诗?你以为曹植的《七步诗》为什么叫《夜宴·七步》?
最著名的,是西晋时石崇王恺斗富。诗词形容说,“ 敌国巨富劫商贾 ,金谷笙歌夜宴图”,明明白白说的是“夜宴”。说金谷二十四友“过午不食”?这不是笑话吗?
再之后,那就没有节制了。还“过午不食”?没撑死就不错了。比如韩熙载。韩熙载是五代十国时候的人,你去看看《韩熙载夜宴图》,你还相信“过午不食”吗?那么多人参加夜宴,习以为常。所谓的“过午不食”,就仅仅是欺骗穷苦百姓的漂亮话而已。
其实你应该看那些有关夜里吃喝的诗词。
比如李白的《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李商隐《夜饮》;写《捕蛇者说》那个柳宗元《法华寺西亭夜饮》;老饕苏东坡《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你敢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白天?你敢信“明夜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还没过午?“只树夕阳亭,共倾三昧酒”能不过午吗?
他那晚上喝酒都喝迷糊了,你还相信“过午不食”?天真也得有个限度吧?
好一个过午不食……古代那些封建统治者,那些权势贵族还说“民贵君轻”,“永不加赋”呢,你信吗?真正的过午不食,基本上除了宗教迷信者,都是吃不起饭的才过午不食。吃得起饭,想什么时候食就什么时候食。
衣食住行乃民之根本。现代人为了保证人体所需,会一日三餐,晚上若是睡得晚,还会来个宵夜。但是在古代的人是怎样的呢?
古代的生产力相较现代是比较落后的,生活水平低,因此大多数的人民都只是一日两餐。要是更加贫苦的人,那就是一日一餐了。
那么古人的一日两餐是何时呢?
在那个没有时钟的古代,大多数的人只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又不能太阳一出来就吃饭,太阳一下山才吃饭,中间还有很长一段时间,会饿的。好在古人是聪明的,可以观察太阳的高度知道时辰。古人起床了边去干农活,大约是在九点妻儿送来早饭,便放下农活吃第一顿饭。等到太阳在西南风,约是下午四点的时候,开始吃第二顿饭了,等到太阳落山便回家休息。若是其他时候饿了,也只能喝野菜汤和水了。
不过从汉代以后,古人们的一日两餐慢慢变成了一日三餐或四餐。但是,大多数的贫困老百姓依然是一日两餐或一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