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和甜”一直以来被误认为是糖尿病的罪魁祸首,也因此成为广大糖友的最大“假想敌”,恨不得看见它们,血糖都会不自主升高。其实糖尿病人和糖、甜并不是绝缘的。
糖友有时会过于关注糖摄入的弊端,而忽视了它在人体中发挥的诸多作用。
众所周知,糖可以贮存和提供能量,几乎是性价比最高的能量来源之一。它与蛋白质结合成糖蛋白,可以构成抗体、酶等人类活动的重要物质。简言之,人活着,都靠它。
适量摄入糖类,还可以防止或减少吃进去的蛋白质被分解利用,起到节约蛋白质的作用。它还有助于肝脏合成糖原,默默充当“护肝卫士”。
而一旦糖类摄入不足,为了提供能量,体内脂肪中储存的甘油三酯就会被加速分解为脂肪酸,这一过程,有可能产生过量酮体,酮体不能及时被氧化而在体内聚集,最终就会导致一种疾病——酮血症。它也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之一。
另外有些所谓的甜食,吃起来越甜,含糖量越高,这种说法也不一定是对的。
对糖友而言,糖类“亦敌亦友”,所以我们更要知己知彼。
糖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根据不同结构和生理作用可以分为糖(1~2个单糖)、寡糖(3~9个单糖)和多糖(≥10个单糖)三个主要分支。
糖类家族中的绝大部分成员确实会带来甜的口感,但并不是所有的糖在食用后都会引起血糖的迅速上升。不同糖类对血糖影响不同,因此,不能单纯以口感作为升糖依据。
部分糖类,比如糖醇对血糖升高的贡献就相对较小,被应用于市面上的无糖食品,但“无糖食品”这个名字本身具有一定的误导性,如无糖饼干,尽管其甜味剂选用的是糖醇类,但食物本身就含有较多的糖类,所以无糖食品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心的大量食用。
在糖类中,果糖最甜,其甜度是蔗糖的1.2~1.5倍,也是易于吸收的单糖,比如蜂蜜中就含有大量的单糖。当追求口感上甜度的满足时,可以适量地食用蜂蜜,但是食用蜂蜜的同时,要扣除相应的主食量(一般来说,50克蜂蜜扣除50克粮食)。
当然,别忘了食用后监测血糖。
所以糖尿病患者为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肯定是要吃含糖的食物,但不宜吃白糖、红糖、冰糖、麦芽糖、水果糖、巧克力糖、蜂蜜、蜜饯、含糖饮料、含糖糕点等等。当然,不能吃糖并不意味着不能吃甜味剂,木糖醇、甜叶菊、蛋白糖、(如纽特健康糖)等均属于甜味剂,基本上不影响血糖,当然可以食用,但是要把握好吃的时机和量。
甜食是指有甜味的食物。在西方饮食中,甜食一般是冰激凌、布丁、蛋糕、曲奇等,而中国的甜食与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有关,花样之多,食法之讲究,在世界上恐怕称得是数一数二的了。据说元朝时的商人,开始在冰中添加蜜糖和珍珠粉。忽必烈执政时,皇家开始生产冰淇淋,为了保守制作工艺的秘密,还颁布了一道除王室外禁止制造冰淇淋的敕令。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东方见闻》一书中说:“东方的黄金国里,居民们喜欢吃奶冰。”后来,他离开中国把冰淇淋的制作方法带到意大利,以后又传到法国和英国。冰激凌起源于中国是个美丽的传说,但在中国每个地方确实都有不同的特色的甜食,除了糖果糕饼之外,还有各式各样的甜羹。
要说甜食对糖尿病人的影响那肯定是大的。因为无论那种甜食,都需要添加糖来增加食品的甜度。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将“糖”定义为单糖、双糖和糖醇的统称。单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双糖包括蔗糖、乳糖和麦芽糖等;糖醇则包括山梨醇、甘露醇和木糖醇等。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白砂糖、绵白糖、冰糖和红糖等成分以蔗糖为主,主要是从甘蔗和甜菜中提取的,属于双糖。如果甜食的制作过程中添加了单糖或双糖,那这些小分子的糖类会迅速进入人体血液,引起血糖升高,对糖尿病人有健康危害。
但糖醇是一种大分子的糖类,从本质上说其实与单糖、双糖差别很大。糖醇对酸、热有较高的稳定性,不容易发生美拉德反应,成为低热值食品甜味剂,广泛应用于低热值食品配方。国外已把糖醇作为食糖替代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中。用糖醇制取的甜味食品一般都宣称为“无糖食品”。此外,还有一些人工合成的甜味剂,例如糖精、糖精钠、环己基氨基磺酸钠、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别名阿斯巴甜、甜味素)、阿力甜等。糖醇和这些人工合成的甜味剂对人体血糖上升基本没有什么影响,也几乎不提供热量,所以从添加糖的角度来看,对糖尿病人影响不大。但是,甜食中除了添加糖还有制作甜食需要的面粉、米粉等原本就含糖量高的主料,还有食用油脂、鸡蛋、牛奶等高蛋白、高脂肪的各种辅料和配料,这些都会产生较高的能量,即使是标识了“无糖食品”的甜食也不等于无能量或者低能量,糖尿病人还是应该少吃为妙!
张帆 营养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