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导致糖尿病的坏习惯
1、吃得过饱
人在进食的过程中,胰腺会不断地分泌胰岛素,吃得越多,分泌的也越多。吃得过饱,胃肠消化累,胰岛分泌的也累,长此以往,胰岛功能便会受到影响,胰岛素分泌功能紊乱,血糖无法得到有效调节,容易引发糖尿病。
特别是本身隐藏着患糖尿病风险的人,吃得过饱,更易诱发。再说了,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一大原因,而吃太饱,多余的脂肪无处可用,会一直在腹内堆积,引发肥胖。肥胖的人,需要更多的胰岛素才能令葡萄糖得到正常利用。
2、水果当饭
减肥的人啊,总以为是主食和肉吃多了,才会胖。然后想通过节食的办法,达到瘦身的目的。主食和肉pass,换水果蔬菜。比如中餐吃沙拉,晚餐就水果配牛奶。主食少得可怜,水果取代了饭的地位,这样确实可以起到一定减肥的作用。
但是水果含糖量偏高,如果减肥者本身血糖就偏高的话,那么只会不断提高身体的血糖。如若长期这样不作为,那么血糖高到一定程度,糖尿病就来了。
3、经常熬夜
我们会发现,通常熬夜之后第二天,头脑总是昏昏沉沉,做事提不起劲。布法罗大学曾经用6年的时间去跟踪了1455名志愿者,通过统计志愿者的周平均睡眠时间,发现低于6小时的人,发生空腹血糖受损的概率比剩余那些高了4.56倍!
不论是空腹血糖受损,还是餐后血糖高,都容易发展成糖尿病。
4、抽烟喝酒
抽烟及喝酒,也是导致糖尿病的2大因素。
抽烟,会令人的身体始终处于应激状态。出现精神兴奋,血管收缩,肾上腺素分泌增多的现象。抑制胰岛素分泌的物质增加了,胰岛素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便无法很好地控制血糖了。
而喝酒,2010年,一项发表在《中国药理学报》上的论文指出,饮酒会一起你脂肪组织的胰岛素抵抗,导致糖代谢异常,令糖耐量受损的情况增加。
01吃多了
所有生物都是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进化而来的,在近代文明史以前,人类从来没有长期吃饱饭的经历,那个时代糖尿病几乎不存在,只有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才有可能得“富贵病”。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如果主食为精制碳水化合物,并且顿顿吃撑的状态一直持续,那么人类将会全面进入糖尿病时代!
最新科学实验:“吃七分饱”真能长寿!
少吃点=活久点,这个等式也许能成立。上海交大赵立平教授团队曾经以小白鼠做过实验,该成果显示热量限制能促进肠道益菌的生长,从而令小鼠增加寿命。
科研人员在小鼠模型全生命周期的实验中,给小鼠分别饲喂低脂和高脂饲料,而每种饲喂背景又分为自由取食、七成饱和自由采食加自愿运动三组。
实验结果表明,吃饱与吃七成饱相比,小白鼠平均寿命缩短了20%。
同理对于糖尿病人而言,本身因体内胰岛素的相对缺乏,不能正常消耗食物中的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升高。而平时饮食七分饱就可以有力弥补胰岛素分泌过低,更加有利于维持血糖的平衡。
02吃错了
哈佛金字塔中我们可以看到,处于塔顶端的甜点,精制的米面等每天摄入量就要少,这一类的食物除了增加脂肪和热量,几乎没什么功效更谈不上对身体健康有益处了。
很多糖友在饮食中会有一个误区,认为只要不吃和糖有关的食物,经常吃面条、馒头、面包等,血糖就不会升高,然而事实不是在这样的!
细粮/粗粮食物血糖指数:
白馒头GI为88;白米饭GI为84
白面包GI为88;面条GI为81.6
白糖GI为83.8
玉米GI为55;糙米GI为56
血糖指数显示:顿顿吃细粮就像顿顿吃白糖一样!
国际公认的“克里维法则”指出:
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主食为精制碳水化合物,在二十年内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将会如期而至。并且已在很多国家得到验证。
03缺乏运动
糖尿病不光是吃出来的病,运动也和它关系密切。
1. 运动少会长胖,得 2 型糖尿病的风险会升高。
这就好比每个月的工资不花完,存折上的数就会增加一样。如果运动量小,一天的能量消耗不完,就会转化成脂肪和糖原存在体内,让人变胖。
肥胖不仅会改变体型,还会引起「胰岛素抵抗」,增加 2 型糖尿病的风险。
2. 久坐不动,也有可能「诱发」糖尿病。
很多人白天上班坐着打电脑,晚上回家坐着打游戏,一天到晚大部分时间都在椅子或沙发上度过。
饭后半小时运动,如快步走等都是对糖尿病人很多的运动方式,可以弥补胰脏功能受损分泌胰岛素不足。
所以建议糖友多吃蔬菜、适量肉蛋、少油少盐;少吃精米细面,多吃燕麦、薯类、红豆等粗粮杂豆。打断“久坐不动”,经常运动不仅对身体好,还能让心情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