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书》说,“鼓胀……或由怒气伤肝,渐蚀其脾,脾虚之极,故阴阳不交,清浊相混,隧道不通。郁而为热,热留为湿,湿热相生,故其腹胀大。”
所以,所谓“胃郁”,其实是肝的问题。
张仲景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什么?
因为肝属木,主升发,主疏泄;脾属土,主运化,木能疏土,土能营木。若肝气郁结,气病及血,气滞血瘀,肝郁乘脾,脾不制水,水湿泛滥,则土败木贼,肝脾血瘀,气滞湿阻,气、血、水互结,停留体内,也就出现了题目“脾湿胃郁”“胃口满闷”的情况。
再说心肺阳虚。脾胃受损,可累及于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肺为气之主,气虚水停,脾气不足,不能上输精微以养肺,则肺气也虚,脾虚运化失职,水湿聚而成痰,上干于肺,痰湿阻肺,肺失宣发肃降,所以有题目所述“短期喘促”的情况。
正如《冯氏锦囊秘录》所说,“惟脾虚不能致精于肺,下输水道,则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隔,淤而成痰。”《蜀中医篡》也说,“痰即人之精液,无非水谷所化,悉由中虚而然。”
《太平圣惠方》说,“夫肺居膈上,与心脏相近,心主于血,肺主于气,气血相随,循环表里。”心之行血和肺之司呼吸作用的协调平衡,需赖宗气的推动作用。肺气不足,宗气化生亏乏,则能影响心的行血作用,导致血液运行迟缓,甚则瘀血内停,痹阻心脉。因此,题目的情况其实还没到心肺阳虚,仅仅是淤阻而已。
所以,题目的情况是肝脾不调,继发脾肺气虚和心肺气虚。当然,气虚是阳虚的前驱状态,若置之不理,心肺气虚是可以发展为心肺阳虚的。
既然找到根源,那就简单了,肝脾不调,治疗宜疏肝理气,健脾和胃祛湿,中焦湿去,则心肺自安。
只是在用药上,还要看哪种症状重,重的要先进行调理。比如,若肝脾气滞情况明显,则用柴胡疏肝散等,调和肝脾、理气助运;若有肝血不足,脾气亏虚的情况,则须调养肝脾,方用归芍六君子汤等;若心肺心虚问题比较重,则用补肺汤。总之,哪个重先治哪个,所以具体的治疗方步骤和方法,还要等进一步诊断后才能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