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推荐养生

怎样用中医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呢?

2022年05月28日 05:34:2727

贵州一个名姓何的,网名叫余情必恋的网友和湖南衡阳的网友,他俩同患了肺气肿即慢阻肺,还患有严重的肺结核病,到处医院都治不好,但却同时给一个民间草医同时治好了他俩的慢阻肺和结核病,并通过医院复检确诊获得治愈。在此不便公布他的名字和电话,以便说是做广告。

其实中国广大的民间里,还有很多很多的,能治好各种各样的,医院治不好的慢性顽病的特效药物,他们只是苦于无证,无法名正言顺地为广大的患者治好病而已。大凡慢性顽病,还是寻访中国民间的,廉价的野生中草药为上上策。

中医认为哮喘病与什么有关?

中医认为,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当哮喘病发作时,肺道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则气逆于上,而发于喘急。脾为生化之源,脾虚生痰,痰阻气道,故见喘咳,气短。因此,哮喘病是肾、肺、脾,三虚之症。

哮喘病的病理变化的主要脏器肺为主,涉及脾、肾,后期累及心脏。皆因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水湿内聚为痰饮,遇外邪引动而发,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阻于气道,肺失宣降而出现咳喘痰鸣。中医对哮喘的发作期有寒证、热、虚、实之分。

一、发作期

1、哮喘寒证/热证

寒证症见呼吸急促,喉中哮鸣如水鸡声,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稀薄而有泡沫,或呈黏沫状,形寒怕冷,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气候寒冷或受寒易发,舌淡,脉紧。

热证症见呼吸急促,喉中有哮鸣声,气粗痰壅,咳呛阵作,咳痰黏稠,咳吐不利,或黄或白,汗出,口苦,口渴喜饮,不恶寒,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总的来说,是患者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未能及时表散,邪蕴于肺,壅阻肺气,肺气不得宣降,因而上逆作喘。

二、缓解期

2、哮喘虚证

症见喉中哮鸣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自汗怕风,咳痰清稀色白,乏力倦怠,腰酸腿软,畏寒肢冷,心慌,脑转耳鸣,舌淡,脉沉细。

久病久虚,体虚肺弱,咳伤肺气,肺气虚衰,气失所主而发生喘促。肺气不足,血行不畅,又可致气虚血瘀,致使喘促加重。若久病迁延不愈,由肺及肾,或劳欲伤肾,精气内夺,肾为气之根,司气之摄纳,故肾之真元伤损,根本不固,摄纳失常,不能助肺纳气,气失摄纳,上出于肺,出多人少,逆气上奔为喘。若肾阳衰弱,肾不化水,水邪泛溢,干肺凌心,肺气上逆,心阳不振,亦可致喘,表现虚中夹实之候。

3、痰浊内蕴

凡急慢性疾患影响于肺,致肺气受阻,气津失布,津凝痰生;或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阻遏气道,气机不利,肃降失常,常为喘促发生的重要内因。

疫唾喘病机多责之为痰。痰的产生为内外多种因素作用所致。外感风寒失于表散,凝而成寒痰,或过食甘肥酒浆,内酿痰热,上干于肺,敛聚成热痰。长期吸烟,薰灼肺道,或愤怒忧思,气机郁滞,均能生痰。而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体虚,脏腑功能失调,更可变生痰浊。痰伏于内,胶结不去,而成宿根,一经新邪诱发,引动伏痰,痰郁阻管,气道失利,痰随息动,从而导致哮鸣气喘等症。

4、情志不调

情怀不遂,忧思气结,肝失调达,气失疏泄,肺气闭阻,或郁怒伤肝,肝气横逆乘于肺脏,肺气不得肃降,气逆而喘。

哮喘在大方向上的分型虽然简单明了,但具体到每个患者时,还是比较个体化的,有更多细节上的分型。因此,治疗之法也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随意套用。但由于哮喘难以根治,因此中医对哮喘的治疗原则与西医相同,都是以控制为目的,减轻症状。

哮喘泛指呼吸急促这一类病症,历代医家也有很多记载,后世医家主要分为哮和喘两类。

普遍认为,呼吸急促张口抬肩,这种为喘症,还有一种喘气出入喉间有声,这种往往叫做哮症;一般认为哮症必兼喘,而喘不必肩哮,这是对哮喘的一个普遍认识。

呼吸时,喉咙中有嘶嘶的杂音,是哮喘的“哮”;而呼吸时张大嘴、抬肩膀,且呼吸急促,为哮喘的“喘”,两个并发,则为哮喘。

中医认为:哮喘的原因 肺脾肾是关键!哮喘根本在于肺脾肾不足。虽然哮喘的病变脏腑为肺,但是与脾肾的关系非常密切。当肺、脾、肾三个脏腑其中任一脏腑功能异常时,就会造成津液的分布、代谢障碍,而积聚形成痰湿。当痰湿胶着于胸膈,阻滞于肺络时,就会引发哮喘。其中最重要的是脾肾功能失调,造成痰湿内停胶着于胸膈,成为哮喘的病根。所以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张景岳说:“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脾肾。”当饮食不节、风寒入侵或情绪波动之时,痰湿受到引动,阻于肺络,导致肺的呼吸受阻而引发哮喘。

若患哮喘,中医当何为?中医治疗支气管哮喘选用来自青、西两藏高原的纯天然中药材,通过现代高浓缩提取技术提炼出来特效汤药,使药效兼顾了治疗和调理两大功效,既可滋阴清肺、润肺益肾,宣肺止咳,又使肺腑清气充足调理脾肾功能,激活自身免疫系统,增强自身免疫力。以腧穴理论为理论依据,采用“拔、熏、炙、针、贴”为主的治疗体系,其中包括“三穴五针”、“经络药罐”、“腧穴透入”、“中药穴位熏蒸”、“磁药叠加”、“穴位注射”等中医系列古法。“疏导”和“补益”同时进行,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滋阴清肺、润肺益肾,使肺腑清气充足调理肺、脾、肾功能,增强自身免疫力,促进体内新陈代谢,真正达到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