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养生知识

脊髓空洞症患者秋季养生攻略是什么?

2022年05月26日 12:00:1127

秋季,气候由热转寒,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转变为阴胜的关键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人体阴阳的代谢也开始由阳消向阴长过度。因此,秋季养生时脊髓空洞症患者在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等方面也应以养收为原则。

精神调养

中医认为秋季对应的脏腑为肺。肺在志为忧,悲忧易伤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耐受性下降,易生悲忧情结。

秋高气爽,秋天是宜人的季节,但气候渐转干燥,气温渐降;草枯叶落。花木凋零,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凄凉,容易出现忧郁、烦躁等情绪变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因此说明秋季养生首先要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以避肃杀之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的容纳、盛平。我国古代明间有重阳节(阴历九月九日)登高赏景的习俗,也是养收之一法,登高远眺,可使人心旷神怡,一切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顿然消散,是调解情绪的良剂。

起居调养

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向收敛,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春和夏要夜卧早起,而到了秋天就要“早卧早起”,因为天地之气开始收敛了,那么人也要收敛,不可以再外散了。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之太过。应该“与鸡俱兴”就是天刚刚亮鸡叫的时候就应该起来。

在这个季节,情志上要安宁、要收敛。所以按中医养生原则来讲,秋天也应该在性生活方面有所收敛,动物到冬天就要冬眠以养精,人道这个时候也应该收敛养精。天地收敛了就是丰收,人懂得收敛才可以补进精。秋天万物都收获了,我们要吃的就是果实血分的层面,就是在补“精”。

初秋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有“一天有四季,十里不闻天”的情况。因而,应需多备几件秋装,做到酌情增减。不宜一下子着衣太多,否则易消弱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容易受凉感冒。深秋时节,风大转凉,应及时增加衣服,体弱的脊髓空洞症患者尤应注意。

饮食调养

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泄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可能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一点酸味果蔬。

秋燥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佳。古人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阴润燥。总之秋季时节,可适当食用如芝麻、糯米、梗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有益于健康。

运动调养

秋季,天高气爽,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期。可根据个人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亦可采用秋季吐纳健身法,对延年益寿有一定好处。但是无论进行哪种活动,大家都应掌握好一个尺度——避免疲劳。不追求有氧运动(运动时间较长约15分钟或以上,心率保持在150次/分钟的运动量),没有必要像运动员那样大汗淋漓,小活动量只要达到身心愉悦即可。很多患者为改善肌肉萎缩等症状,给自己制定每日游泳多少米、跑步多少米、举重、健美等计划,这些运动反而会加重病情。

防病保健

秋季是肠炎、痢疾、疟疾、乙脑等疾病的多发季节。预防工作显得尤其重要。要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蚊蝇。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和被污染的食物。

秋季总的气候特点是干燥,故常称之为“秋燥”。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常见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上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甚至皲裂。预防秋燥除适当多服一些维生素外,还可根据体质状况适量服用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沙参、西洋参、百合、杏仁、川贝等,对缓解秋燥多有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