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原因,再说怎么办。
心梗患者休息状态下没有不适,活动时出现憋闷、心慌,一般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心肌供血不足;二是心功能减低。
发生心肌梗死,一般是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所致。心梗时,供血的血管是发生了完全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那么这支血管肯定有问题,即便血栓可以自溶,血管可以复流,但狭窄、供血不足还是存在的。其他血管呢,也不是孤立存在,可能也存在病变,所以也可能有供血不足。
供血不足的发生,跟心脏本身的需求也有关系。如果安静休息状态,全身的需血量没那么多,心脏不需要加快、加强收缩来供血,心脏本身需要供血也减少,那基本的供血可以满足,供需相对平衡。可是活动时就不一样了。活动时全身的需氧量增加,就需要心脏加紧工作,这样就要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肌的耗氧就会增加。这个时候,原本狭窄的血管供血就供不上了,就会出现缺血。心脏缺血,就可以出现憋闷的症状。
这种情况,如果开通了血管,比如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或者搭桥,实现了血管重建,一般供血是可以改善的。如果是曾经改善了再度出现,就要考虑血管又堵了。
再有就是心肌梗死后,坏死心肌丧失收缩功能,缺血的心肌功能减低,如果梗死面积比较大,这样心脏功能就不足以支持活动时的负荷,那就会出现坐着、躺着没事儿,一活动就胸闷气短的表现,严重时还会喘憋。
怎么办?先要判断是哪种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处理。因为问题提供的信息比较少,不能确切判定原因,需要进一步就诊检查。作为患者和家属,注意一下发病前、发病时的情况,比如什么状态下就发病了,发作时主要什么不舒服,每次发作持续的时间,怎样就缓解了之类的,或者还有饮食、情绪、甚至天气等等,为医生分析病情提供帮助。
冠心病心肌梗死后的一些基本治疗是需要坚持的。比如服用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他汀类药降胆固醇抗动脉硬化;其他心梗之后的治疗像β受体阻滞剂、“普利”或“沙坦”类药物等。如果服用“地平”类降压药,可以选用氨氯地平、非洛地平,这两种药对心功能没有什么影响;硝酸酯类药物可以吃,缓解心绞痛,也减轻心脏负荷;如果没有帕金森病,可以考虑加服曲美他嗪(万爽力),改善心肌供血,也可以改善心功能。当然还有其他的治疗,但都需要明确诊断、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图片来源于网络)
(1)心梗的病人养生堂:
对于心梗患者而言,胸闷气短是比较常见的症状,因为患者的心肌供血较差,无法满足心肌消耗。但在临床上,心梗患者的症状多出现在活动时,所以这名患者的心功能可能已经受损了!这是因为患者在体力活动时,心肌消耗的血氧突然增加,本来患者就已经因为冠脉堵塞而发生心肌供血过低了,一增一减自然会导致供给和消耗无法平衡。
这名患者除了活动时出现胸闷气短以外,日常静息时也间断性出现异常,需要考虑心衰的可能,心衰区别于其他疾病,是一种心脏的终末阶段,可以由多种心脏类疾病造成,而心肌梗死正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可能,患者的心肌细胞长期缺少血液灌注,会慢慢发生坏死,心脏无法正常工作。
心衰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其五年内死亡率高达50%以上,需要警惕!除了基础的日常饮食、生活习惯外,对于心衰患者而言,药物是一种比较廉价基础的应对措施,其治疗核心在于七个字:“强心利尿扩血管”。
由于造成心衰的基础病因不同,治疗方案也绝非千篇一律,药物只能说是一种普遍采用的维持手段,只要对基础疾病进行治疗,心衰患者的症状很快就会有所改善,只有解决了基础疾病以后,方可对心脏功能进行针对性激活治疗,以便恢复以往健康的心功能。
就像我上述所说:对于心衰患者的治疗,绝对不可一概而论,根据患者的个体化区别,治疗方向和难度都有所不同,需要综合评估。
(我是罗民,三甲级医院在职主任医师,有着三十多年临床一线工作经验的“老”医生,我的努力只为收获大家的认同,如果我的回答可以帮助您,希望您能点赞、关注,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评论或私信我,我会尽力帮助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