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小大夫”为您解答概述急性心肌梗死是最危重的心脏急症,是导致中老年人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家庭因为不懂急救措施,酿成无法挽救的后果。在生活当中我们可能会遇到有人突发心肌梗死的现象,这个时候一般人们都会非常的慌乱,不知道要怎么急救,这样就耽误了病人的救治,威胁他们的生命安全。
急性心肌梗塞的疾病的诱因 1、工作过累、重体力劳动等均可加重心脏负担,使心肌耗氧量猛增。
2、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使冠状动脉痉挛,心肌供血减少,可发生心绞痛甚至心肌梗塞。
3、饱餐、大量饮酒、进食大量脂肪物质等均有诱发急性心肌梗塞的危险,尤其多见于老年病人。
4、便秘,尤其在老年人中,因排便用力屏气而导致心肌梗塞者并非少见。
5、大出血、大手术、休克、严重心律失常等,均可能触发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而导致持续的心肌缺血,促发心肌梗塞。
6、寒冷刺激,特别是迎冷风走,易引起人们交感神经兴奋。
心肌梗死发病前的先兆症状 在心肌梗死发作前1-2天内,患者心绞痛发作会比以前次数增多,服用硝酸甘油片效果不明显。患者自觉胸骨下或心前区剧烈而持久的疼痛,或心前区闷胀不适,疼痛有时向手臂或颈部放射,同时伴有面色苍白、心慌、气促和出冷汗等症状。有些患者无剧烈感觉,或由于心肌下壁缺血表现为突发性上腹部剧烈疼痛,但会表现更加严重,休息和服用速效扩血管药物不能缓解疼痛。
如果出现以上症状,患者要立刻停止任何重体力活动,躺下休息,观察病情,平息激动的情绪以减轻心肌耗氧量,如果发现病势加重,应抓紧请医生,并立即进行现场救护。
心肌梗塞临床表现不典型: 1、 以腹痛、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易误诊为急腹症。
2、 以畏寒、发热为主要表现 :由于心肌梗死后坏死物质吸收所致畏寒、发热,误诊为感染性疾病所致畏寒、发热。
3、 以牙痛、咽痛、头痛、颊肌酸感为首发主要表现:尤其老年人应注意鉴别,在发生AMI时,心输出量下降,脑组织可缺血、缺氧及前壁AMI时对交感神经刺激可引起牙痛、咽痛、头痛等。
4、 以左肩、左臂疼痛为主要表现:痛觉可向颈髓2至胸髓4分布的任何部位放射,引起疼痛等不适,易误诊为肩周炎、臂丛神经痛,也可放射至咽部、下颌等,引起牙痛、咽痛。易误诊为牙痛、咽炎等。
5、 以心力衰竭、休克为主要表现:主要是一些AMI患者在梗死前,由于长期供血不足,导致心肌萎缩、纤维化、硬化,舒缩功能下降,一旦发生AMI,可以急性心衰为主要表现,引起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如患者原有慢性咳嗽、咳痰史,易误诊为肺源性呼吸困难。
6、 以腹泻为首发主要表现:可能为病变心肌刺激迷走神经所致胃、肠道一种反射作用。
7、 以脑血管病为主要表现:AMI患者梗死前,尤其是老年人,脑动脉已有硬化及供血不足,发生AMI时,心输出量下降或心律失常,脑组织可存在严重缺血缺氧,导致极似脑血管的头晕、头痛、偏瘫、精神、行为异常,甚至可出现缺血性脑卒中,易误为脑血管病。
8、 无痛性表现:一些老年人痛觉神经功能降低,痛阈升高或冠状动脉病变广泛严重,侧支循环丰富,易形成局限性的小梗灶,可出现无痛性AMI;因其它表现如心衰、休克、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等掩盖了胸痛,易漏诊、误诊。
心肌梗死急救的“黄金1小时” “时间就是生命”,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这样的形容再合适不过。心肌梗死是因为心脏的供血血管被阻塞,造成心肌缺血坏死。血管阻塞后心肌大约30分钟左右开始坏死,6-8小时左右完全坏死,在这期间越早打开阻塞的血管,存活的心肌就越多。
如果心肌梗死能在1小时内得到有效施救,康复后跟正常人一样;但如果在1个半小时后抢救,心肌将出现坏死,且时间越长,心肌坏死越多。但遗憾的是,有一半患者因为自身或家属的原因,而错过了急救的时机。因此,提高大家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知识普及是相当有必要的。 持续的胸痛可能提示突发急性心梗,也可能为肺栓塞、夹层动脉瘤等,患者的家属以及周围的人丝毫不可犹疑,应赶紧拨打120急救,不要错过最佳抢救时机。
心肌梗死的急救办法 若身边无救助者,患者本人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在救援到来之前,可深呼吸,然后用力咳嗽,这是有效的自救方法。
1、拨打120:尽快与医院、急救站联系,请医生速来抢救或送医院抢治。
2、就地平卧:立即让病人就地平卧,双脚稍微抬高,严禁搬动,因为任何搬动都会增加心脏负担,危及生命。
3、镇静:如有家用常备药箱,立即取出硝酸甘油片让病人含化,或将亚硝酸异戊酯1支,用手巾挤碎捂鼻吸入。同时口服1-2片安定片,使病人镇静下来。周围的人也不要大声说话。
4、吸氧:如有供氧条件,应立即给予吸氧。
5、心脏按压:如病人心脏突然停止跳动,家人切不可将其抱起晃动呼叫,而应立即采用拳击心前区使之复跳的急救措施。直至医生到来。
心肌梗塞的预防应首先坚持冠心病的一、二级预防:
1、一级预防又叫病因预防,是预防冠心病发生的根本预防措施,是对没有发生冠心病的人群,针对形成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病因采取干预措施而进行的预防。 一级预防必须从幼年开始,其预防内容包括:
①控制血压。
②合理饮食结构及热量摄入,避免超重。防治高血脂症,降低人群血脂水平。
③戒烟。
④积极治疗糖尿病。
⑤饮用硬水。软水地区需补钙、镁。
⑥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及过分激动。
⑦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每人可根据自己本人的特点选择一至两项有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坚持长期锻炼下去。
2、二级预防指已患有冠心病者,控制其发展和防止并发症,使其更好地康复。二级预防要做到“三早”,即早发现、早处理、早治疗。只有做到三早才能使冠心病后遗症减到最小程度。一级预防的所有措施,对于二级预防都十分重要。
关注健康,关注“快乐的小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