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日常养生

一日三餐温饱,需要付出什么?

2022年05月23日 21:42:2135编辑

谢邀!一日三餐温饱,需要付出什么?一日三餐温饱是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内容之一。一日三餐温饱需要付出的是辛勤的劳动和汗水。人们每天忙忙碌碌,奔奔波波,辛辛苦苦,就是为了衣食住行物质生活基本条件。一日三餐温饱。家庭生活的主要内涵。衡量家庭会不会幸福。一日三餐的饭碗子也非常重要。一个家庭吃不像吃喝儿不像喝,这个家庭肯定矛盾重重。如果一个家庭吃喝不犯愁。这个家庭就能体现出温馨和幸福。快快乐乐的其乐融融。人们知道养生。吃的都讲究绿色食品。讲究营养食品。讲究锻炼减肥。一日三餐对任何家庭都非常重要。这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幸福生活需要人们去创造。家庭是创造幸福生活的源泉。家庭的一日三餐就是创造幸福生活的加油站。就是向幸福出发的起点。

努力的工作,辛勤的劳动,发了工资就能很好的,解决一日三餐温饱问题,上街买菜,择,洗,炒,蒸饭……合理搭配,营养丰富,做好了出汗了,一家子坐在饭厅里看着色香味俱全的饭菜,吃得香喷喷,笑哈哈,也就满意了,更有力气干活,干的更出色,一日三餐是每个人,每天的必须品,不可缺少的。

谢谢邀请!谢谢大家!

有人说养生首先要养好生活习惯?你认为该怎么养生?

有人说养生首先要养好生活习惯?你认为该怎么养生?有个词叫“开源节流”,意思就不解释来,但是用在健康上也适用,要想达到好的效果,身体的节省着用,同时要找寻更多的方式让身体更健康,如果一味的在生活以及饮食上“放肆”,即便找了大补的食物,身体未必能利用这些营养,还有可能会起反作用伤到身体。

不是所有的补品都能随便补,毕竟人体的体质还有阴虚/阳虚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通常也都与日常的饮食以及生活习惯有关。尤其现在很多慢性疾病都是与饮食以及生活习惯有直接的关系的,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血酮以及一些肝脏疾病/肠道疾病/失眠等等问题。

而这些问题如果不改变生活和饮食习惯,只单纯的用外在的方式不先照顾好身体本身,养生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所以养生首先要做就是养成一个好喜欢,如:

1.每天足量饮水1500-1700ml。

2.控制总能量的摄入,但是要均衡多样的饮食,每天不少于12种食物,每周不少于25种食物。

3.多吃蔬菜每天不少于500g,其中深色绿叶蔬菜占2/3.

4.每天适量吃精瘦肉,不超过40-75g,少吃不吃油炸类的食物以及动物肥肉。

5.每天一杯牛奶,一个鸡蛋,一小把坚果,以及100g左右的豆制品。

6.适量运动,最好达到1小时,最低不低于6000步。

7.避免久坐。

8.保持愉悦的心情。

9.晚上睡觉不超过22:30,充足睡眠7-8个小时。

10.戒烟限酒。

我是北京体育大学导引养生中心的教授,博士生导师,这是我比较擅长的领域。

所以在这里,我说说自己的想法吧。

养生之论,早已有之。得法与否,关乎命之长短。

其实我们的古代先哲,黄帝与岐伯早就对这个问题展开过讨论。

黄帝问: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释义:我听说上古之人不仅寿命绵长,他们的身体状态也都非常好;但是今人年过半百就已开始动作迟缓。是时代不同了?还是人忘记了怎样生存?

黄帝的这段话揭示了养生的两个基本要求:长寿与健康。

岐伯回: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知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释义:上古之人之所以长寿又健康,在于他们懂得养生之道,他们能够效法阴阳变化,顺应自然变化规律,能做到饮食节制、起居有规律,所以他们的形神能够协调一致,由此才能享尽天年,满百岁而去。

黄帝与岐伯的对话告诉大家,当以阴阳之道存养生命。而所谓的阴阳之道便是“易”之道。“易”这一字正是以“日月”为形,《周易》中也有“一阴一阳之谓道”之说。

由上可知,养生的最高境界在于与天道相合,而养生如果不得其法,则会落入较低的境界。正所谓,养生有三种境界,即:“补苴罅漏”之境(释义:堵漏补缝。苴:鞋底的草垫;罅:缝隙。),“含弘光大”之境(释义:包容并发扬),与“天人合一”之境。

第一境是典型的缺啥补啥型,第二境则是典型的拔高强化型,第三境便是最高的合于易道型。达到最高境界的人能够使自己的动静作息与天道相合。

《周易》有言,“生生之谓易 ”。“生生”则是当发则发、当止则止,也正是我们常说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只有符合天道,随时以变,这样才能做到合理养生,从而实现延年益寿、强健体魄的目的。爱好与养生养生是目的,易道是根本,两者在日月之间结合起来才是“天人合一”,而我们的兴趣爱好正是将两者沟通起来的桥梁。

人生在世,难免有些许偏好。有人爱好喝茶,有人爱好钓鱼,有人爱好下棋。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而不管是喝茶,还是钓鱼,都可以是实现“天人合一”的路径,这一点在苏轼身上展现地淋漓尽致。

苏轼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对饮茶的热爱在其诗作中有着充分的流露。他曾写作《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一诗,苏轼说“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在苏轼看来,饮茶得当比吃仙药还好。

而且,苏轼对饮茶之道颇有研究,他在《后杞菊赋》指出: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

(释义:古人食菊因四时变换而不同:春天食其苗、夏天食其叶、秋天食其花,而冬天食其根。长此以往,便能得其长寿。

总之,正如曹操在《龟虽寿》中所说,“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只要方法得当,融天道于自然,每个人都能够延年益寿、康健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