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日常养生

如何理解中医养生界常说的“过午不食”?

2022年05月22日 15:40:0337编辑

过午不食,对我来说,很有道理。因为,我已经过了五十岁了,而且,工作轻松,长期营养过剩。近半年了,过午不食,感觉身体很健康,精神饱满。偶尔,吃点晚饭,就会睡不好,第二天早上醒来,还感觉积食不化。但要做到过午不食,一定要吃好早饭,吃饱中饭。

过午不食,并不适应每一个人。体力劳动者,还有四十岁前的人都不要过午不食。一日三餐准时准点吃好,才有体力工作生活。

“过午不食”,即中午过后,一直到次日黎明,这段时间不允许吃东西。一开始这个概念并不是起源于养生,而是在于修行。佛家把食分为几个时间:1.天食时,—清旦之时,即诸天之食时。2.法食时,三世诸佛以午时为如法之食时,过午则为非时。3.畜生食时,日暮之时,是畜生所食之时。4.鬼神食时,昏夜,是鬼神所食之时。过午不食的修行理念和佛家的这种理解密切相关。但将其为养生方式应该因人而异, 不可盲目照搬。在现在这个工作、生活压力较大的环境下并不适合推广:

第一、不符合人体规律

单从午餐过后至次日早餐前大约18~20小时内不进食的时间间隔来看,与我们正常的生活规律、人体器官功能活动和营养代谢等自然规律是相违背的。胃肠道的活动,是有规律、有顺序的,包括蠕动、分泌等。规律的饮食,当饮食不规律时,会引起消化道的运动和分泌失调,导致相应的胃肠疾病产生。

第二、引起消化系统疾病

午餐后不再进食, 身体长期处于空腹状态, 没有食物可消化, 胆汁、胃酸就会出现空运转。空运转的时间长, 胆汁、胃酸就会出现逆流, 腐蚀胃黏膜,形成消化性溃疡及胆汁反流等。长时间挨饿, 会让身体对这种行为作出调控反应, 加强胃肠对早餐和中餐食物的吸收率, 降低基础代谢率, 使更多的能量转化为脂肪。

第三、不利于人体自我修复

晚上不吃饭,易引发低血糖,表现为出汗、饥饿、心慌、颤抖、面色苍白等。如果反复发作,严重时可引发心脏骤停。停止活动的夜间是人体细胞修复的最佳时机,需要大量的氨基酸、脂质等修复原料,因此主张晚餐适当吃些含蛋白质类的食物。

正确的饮食规律,应该是一日三餐,除晚餐至次日早餐外,每餐进食时间相隔在4—7小时为宜。饭吃八分饱,少吃零食,看书工作才能有精力,无负担。间隔时间过短,胃中食物未消化尽而又进食,胃得不到休息,会影响胃的功能,久而久之容易得慢性胃炎和消化不良,而进食时间相隔过久,胃早已排空,过多的胃酸侵蚀胃和十二指肠粘膜,易发生消化性系统疾病。

(本文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男科 晏斌博士研究生;指导专家:郭军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