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推荐养生

冬至是什么意思?

2022年05月21日 21:15:2229

冬至是什么意思?

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一、什么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用来指导农事的历法,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经验的结晶。

什么时候有什么样的气候,适合种什么庄稼,该做什么农活,都要顺应自然,才能有好的收成。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离不开节气的指导。生活也同样离不开节气,什么时间吃什么、穿什么、干什么事情,都要与春夏秋冬不同的时节联系在一起。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孩子跟大自然、跟风花雪月、跟春夏秋冬越来越远。

但是,人也要顺应自然规律,不违背自然,人才能健康、快乐、幸福。

二、冬至到了,一年里也到了最冷的时候

冬至,又称“数九”、“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古人们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23日。

在这一天,是一年里白昼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天气开始越来越寒冷,真正的进入冬天最冷的时候了,也就是数九天开始了。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逐渐加强,代表着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

所以,民间也有俗话“冬至大如年”,在冬至这天,是民间祭祖的重要日子,甚至和过年一样热闹,有着家人团聚,祭祖,贺冬等习俗。

子孙慎终追远,祭拜已故的先人,祈求先人们的“在天之灵”庇佑着子孙后代。在冬至这一天敬拜祖宗,团圆是中国人根植于心的概念。

三、冬至吃什么

冬至就意味着新的一年真正开始了。为了庆祝,这一天,北方人流行吃饺子,寓意“新旧交替、更岁交子”。

民间俗话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所以在这一天,无论有多忙碌,都会吃一顿热气腾腾的水饺,应应节气。

而南方人则用汤圆来表达“团圆”和“节节高”的寓意。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前一天,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着捣米做汤圆了。

汤圆一般用糯米磨成粉,搓揉成团,根据喜好,包上甜,咸各式馅料,一碗团团圆圆的冬至圆就把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了。

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也就是过了冬至,就过了一年了,又长大了一岁。

四、冬至养生

冬至一阴生,在这一天,盛到极致的阴气开始衰退,人的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

冬至后,阳气缓缓回升,白天慢慢变长,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此时要注意身体的保养。

①早卧晚起,补肾固阳。

《黄帝内经》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也就是说,冬天这三个月里,最好是早睡晚起,不熬夜,太阳出来以后再进行适量的户外运动。

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人体阳气的收藏,阴精储蓄。人的作息规律要符合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规律,才能有利于身体健康。

②多晒后背补阳气

冬天暖阳里,适宜负日而暄,晒晒后背是很舒服的。在早上十点左右,站在阳光里,背对着太阳,浑身都晒得温暖舒畅。

清代医家曹庭栋在他的养生专著《老老恒言》中说:“日清风定,就南窗下,背日光而坐,列子所谓‘负日之暄’也。脊梁得有微暖,能使遍体和畅。

日为太阳之精,其光壮人阳气,极为补益”。

民谚也有“冬日晒太阳,胜似喝参汤”之说。所以,冬天适当的晒晒太阳,让身体接收太阳的补益,对身体是大有好处的。

③饮食要搭配合理。

冬至后,气温趋于寒冷。这个时候适合温补类食物,如鸡肉、羊肉、牛肉、鲫鱼等美味,可以作为进补的佳品。

很多地方都有冬至吃羊肉的习惯,一来温补身体,一来可以驱寒。

冬天阳气日衰,脾喜温恶冷,要少吃生冷食物,宜吃温热的食物以保护脾肾。可以多喝粥温补滋润脾胃。

提起冬至,我们其实并不陌生。在二十四节气里也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俗称“冬节”、“长至节”或“亚岁”等。冬至被称为“冬节”,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这个节日的重要性,民间甚至有“冬至如大年”的说法。

那么冬至到底起源于何时呢?它的背后究竟有什么故事,以及人们在冬至日这天会进行哪些活动?

说起冬至,它的来头可不小,一直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周代。熟悉古代历法的朋友,就会知道我国古代有所谓的“改正朔,易服色”的传统,到了汉代的董仲舒,对之进行了进一步总结,上升到理论形态,进而提出“三统三正”的说法。“三统”,我们就不说了,我们还是说说“三正”吧。所谓的“正”就是指“正月”,我们今天将一月看作是正月,仿佛已经是常识了。

其实在古代并不是这样的,比如夏朝就是以一月为正月,故而夏建寅;商代以十二月为正月,故而商建丑;周代以十一月为正月,故而周建子。到了秦朝,则以十月为正月。而汉朝取代了秦朝以后,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否定,甚至否认其政权的合法性,认为自己直接继承了周代。而董仲舒则以“三”为循环,建立起自己的黑白赤三统的历史观,故而到了汉代,则又是一个循环,与夏朝的历法一样,都是以一月为正月。此后,两千多年一直沿用了这套历法,我们通常称之为“农历”,其实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即“夏历”。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周代以农历的十一月为正月,并且将冬至日作为一年的岁首,也就是说在商代,冬至就相当于新年。正如《汉书》所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而明确将“冬至”作为一个固定节日确定下来则在汉代,而后盛于唐宋,一直沿用至今。周代的正月相当于夏历的十一月,因此过冬和贺岁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到了汉武帝时期,重新沿用夏历,正月变成了一月,这样冬至与新年终于区别开来,基本没有什么联系。因此,作为独立意义的“过冬”是从汉武帝以后开始的,其后一直流传到今天。

汉代对冬至极为重视,将之称为“冬节”。到了这一天,不仅要举行盛大的仪式,官员还要休假。这种庆祝仪式称为“贺冬”,而官员之间相互拜访则称为“拜冬”。正如《后汉书》所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朝野对冬至的重视程度。到了魏晋时期,冬至又有了一个别称,即“亚岁”,每逢这一天,晚辈都要向长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则得到进一步发展,人们会在该日祭祀祖先与神灵。到了明清时期,就显得更为隆重了,皇帝要在这一天进行“祭天”,故有“冬至郊天”之说。

冬至从周代产生以后,这三千多年中一直在不断的发展,人们对之越来越重视,由此也衍生出一些民俗,使得冬至的节日氛围越发的浓了许多。《周礼·春官·神仕》曰:“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人们在这天礼敬鬼神,就是为了能够攘除灾凶,以求能有个吉兆。

到了唐宋时期,一度能和岁首并重。正如南宋时期的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所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其实我们对冬至最为熟悉的还是“九九消寒歌”,这个我们小时候都曾背诵过,因此会显得分为的亲切,“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也就是到了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此后历经九九八十一日,天气逐渐复苏,就会变得越来越暖。

说起这个“九九消寒图”,其实也是文人士大夫的一种雅趣。民间的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书有繁体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共有九个字,每个字又恰好九画,因此从冬至日算起,每天钩一画,九九八十一天之后,恰好能够将这九个字涂满。当然,这个操作确实有点简单,不过是民间的做法罢了。而在文人士大夫那里,则另有雅图。文人们会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花开九朵。一枝则对应一九,一朵则对应一天。如此,每日据天气状况用相对应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则将这一情况描绘的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看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感慨,古代的文人们真会玩,玩的都这么文雅、有水平!

文:甪里先生

参考文献:《东京梦华录》《后汉书》《周礼·春官·神仕》《汉书》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