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养生知识

怎样学内经?

2022年03月15日 20:08:5040

如何学好内经


《内经》是中医基础理论典籍,究竟怎样对待《内经》,如何学习,历来有不同的看法。


初学《内经》,第一步要先认字识句。只有把《内经》的难字难句弄懂,能够讲通,才能理解它的含义。这第一步工作,并不容易,一般得有老师指导。例如“炅”字,音“鬼”,又读作“炯”,形容火炎上貌,若不如此,“炅则气泄”即无法理解。


第二步要求深入,深放要*背诵。象《上古天真论》、《生气通天论》、《四气调神大论》、《金匮真言论》、《阴阳应象大论》、《咳论》、《痹论》、《疟论》、《调经论》等名篇及书中警句,或谈理论、或谈病证,都得细细地背过,天长日久,才有体会。如《异法方宜论》,讲东南西北中五方地土不同,疾病不一,治法自当有别。这一篇理会深了,对不同地域的疾病,治疗就会心中有数。


一部《内经》,主要讲人的生理病理。从四时以定五脏,从生理谈到病理,这是《内经》最大的特点。例如《内经》上讲“壮火食气”,食气就是耗气;“少火生气”,少火就是阳气。少火譬如春季的温暖,春天温暖,生长万物,叫做少火。壮火譬如夏季的暑热,夏月暑湿流金,能够食气,叫做壮火。故人若保持“春天”的生气,病即易愈,一旦由少火而为壮火食气,病即危殆。由此可见,少火系指生理,壮火系指病理,两句话既讲生理、病理,也包含诊断、治疗。医者使人体春气常在,生机自然不息,俗话说春意盎然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懂得这种生理病理,才能学好《内经》。


又如《内经》上“亢害承制”一语,十分科学,论生理病理细致入微。亢则害就是壮火,是为病理,但一经承,亢即制,是为生理。譬如水克火,火就不至于过旺;金克木,木就不会太过,这就是承乃制。


《易经》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大哉坤元,万物资生。”没有冬天的霜冻,就没有春天的生气,资始资生,阴阳互根,万事万物,靡不具备。在自然界如夏热没有秋凉承制,必然为疠为害。有热就有寒,无冻不成春,四时气候,春夏秋冬就是亢害承制。其间道理,无非“阴阳”二字,而生理、病理均括其中,所以我主张中医应研读《内经》,而不主张单学生理、病理、解剖,只有从这个上面去悟,才是真正的中医。


《内经》十三方,用法奇异,应该记住,通过临床观察,加以总结。例如四乌贼骨一芦茹丸方,出于《素问-腹中论》,治女子血枯,经不不利,此方可以移治输卵管狭窄。其中乌贼骨味咸性温,能通经络,祛寒温,善破症瘕;芦茹,即今之茜草,可以通经;雀卵甘温,最能旺盛性机能;鲍鱼汁亦为血肉有情之品,除补之以味外,能入肝散血,气臭腥秽,可引诸药入于胞中,亦同气相感之意。四药合用确能兴阳开结,疏化积滞。


曾在印尼,治一妇人,结婚二十年,久不怀孕,西医诊断为左侧输卵管狭窄阻塞,求治于我,思索良久,径投本方,服二月后,经X光片检查:左侧输卵管闭塞已通。


又如同篇鸡矢醴方,有人曾经试验,确有显著利水功效,可见古人之方,确系经验总结,读书时于此等处不要轻易掠过。


学习《内经》,当知它与后世方书,虽有联系,区别也很明显,但不必生硬比附。例如《伤寒论》所论“六经”,与《内经》迥异,强合一起,只会越讲越糊涂,于读书临证,皆无益处。


学习《内经》,抓住“阴阳”就抓住了纲领。 阴阳是科学的客观存在,是古代朴素的辩证法。阴阳在《易经》上最为分明,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过去的名中医,大多要研究《易经》,今天我们有了唯物辩证法,比古人科学、优越得多,因此我主张要学唯物辩证法,这样才能真正学懂《内经》。



 [转帖]黄帝内经简介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在政治和思想文化上发生巨大变革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公元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制国家,完成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并对文字、语言、交通、度量衡等进行了统一。同时,各种学术思想也在这一时期蜂拥而出,出现了历史上空前绝后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现象。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著名思想家就都是这一时期各学派的代表人物。自由活跃的思想空间和社会上重视学术的良好风气造就了一大批的思想家,他们分别对后世各种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传世巨著,形成了我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学术氛围。这一时期,医学界也出现了改写历史的重大事件。其中,医学巨著——《黄帝内经》的问世可以说是医学史上的头等大事。


    《黄帝内经》是一部集医理、医论、医方于一体的综合性著作,她采用了对话的形式,以黄帝和上古几位著名医学先知歧伯等人,相互问答医学知识的形式阐述了重要的医学理论。这一著作是集多人的力量,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才完成的,可以说汇集了当时中医界优秀理论的“百家之言”。其后,《黄帝内经》就被历代医家视作了无上的经典,成为从古至今中医学不可背离的“立医之本”。据考证,由于当时的学术风气十分活跃,很多有所见解的人都把自己的观点诉诸文字、著书立说。医学界许多有见地、医理精深的医学家则共同著成了《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等七篇著作,都是非常完备而且见解高深医学宝典,其间虽然也受到了当时的儒家、道家、阴阳学家的影响,但是由于医学具有独特的思维方法,并存在着临床实践对于理论的使用和验证,与普通的哲学学派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当时这些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的理论已经基本完善,从此,就形成了自成一格的中医学理论体系。由于历史的原因,至今我们能见到的只有一部《黄帝内经》了,另外六部著作已经佚失了,但从其内容和成就来看,的确非同寻常。很难想象,这样丰富知识含量和完备的理论体系,在当时却只占同等水平的医学理论著作的七分之一,中医学的丰厚底蕴令人惊叹。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个部分,各九卷,每卷九篇,合为162篇。从整体上看,其理论的来源不外乎“阴阳五行”和“整体观念”两大基本内容。天地浑然一体,顿分阴阳两极,又化生出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行实际上就是用自然界的五种基本物质来取类比象的一种思维方法。比如“木”,我们见到的木头可以钻木取火,烧火也用木柴,而它又生长在土地上,因此就有了木生火、木克土的生克关系。然后,先知们又把自然界和人体的一切事物归到阴阳合五行的体系当中。例如,升为阳、降为阴,热为阳、寒为阴,人体的背为阳、腹为阴等等归类于阴阳;酸苦甘辛咸五味、肝心脾肺肾五脏、东南西北中五方、目舌口鼻耳五官等归类于五行,让万物都有所属,也互相依赖,相互制约。那么,整体观也由此体现了出来:自然界本身存在各种阴阳转化的关系和生克制化的关系,自然界就是一个整体;人身各部分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人与自然又是一个整体;同样,人体自身的各脏腑气血之间互相联系,同样牵一发而动全局,也是一个整体。几千年来,显著的临床疗效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这种思维方式和哲学观进行了无数次的验证,充分证实了这一理论体系的合理性、超越性和极高的实用价值。


    同时,《黄帝内经》还对中医学的致病因素、诊断方法、治法治则、预防养生、运气学说、脏腑经络、针刺方药等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洋洋洒洒几十万言,可谓中医史上一大壮举。对于所有学习和研究中医的人来说,它既是初学者必不可少的指路石,又是对中医学家的的理论和临床有重大指导意义的医学宝典,同时,也是研究古代哲学的专家们不敢轻乎的思想学巨著。《黄帝内经》是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具体应用和良好的诠释,其中的哲学思想令世人感到荡气回肠。这部医学著作在很多其他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学术水平,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