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本病早有记载,多称之为“肺风粉刺”。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曰:“年少气充,面生皰疮”,提出了年轻人因血气方刚,气血充盈,乃生此病。
《诸病源候论》:“面疱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疱,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也。”
《外科正宗》:“肺风属肺热,粉刺、酒皴鼻、酒刺属脾经。
此四名同类,皆由血热郁滞不散。又有好饮者,胃中糟粕之味,熏蒸肺脏而成。经所谓有诸内形诸外,当分受于何经以治之《外科启玄》:“粉刺属肺……总皆血热郁滞不散。宜真君妙贴散加白附子敷之,内服枇杷叶丸,黄芩清肺饮。”
《冯氏锦囊秘录》:“肺风,是肺生紫赤刺,隐疹。
”
《外科大成》:“肺风酒刺……由肺经血热郁滞不行而生酒刺也,宜枇杷清肺饮,或由荷叶煮糊为丸,白滚水服;外用白矶末酒化涂之。”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肺风粉刺,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
宜内服枇杷清肺饮,外敷颠倒散,缓缓自收功也。”
《外科证治全书》:“肺风粉刺,面鼻起碎红疙瘩,形如黍屑,破后出白粉汁,宜用硫磺膏,洗面后涂之,数日愈。”
纵观古代医家的观点,多从肺经论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五脏中的肺关系密切,并与六腑中的胃、大肠功能异常有关。
病因病机方面与热、瘀及血分证有关,认为病性多为实证。辨证多为肺风肺热、血热瘀滞。立法总以清肺胃热为主。方以枇杷清肺饮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