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跳墙是什么菜
佛跳墙是属于闽菜,是一道高端的食物,极少数的人吃过真正的佛跳墙,高端在于它所选择的食材,是海参,蹄筋,墨鱼,鲍鱼等,它们混合在一起,加上绍兴酒和高汤用文火慢慢烹饪而成。
佛跳墙一般使用绍兴酒坛效果是最好的,否则对它的味道会有很大的影响。而且需要把所有的食材都放入坛子之中,然后加上料酒和高汤,使用文火慢慢炖上十几个小时。
1990年,“佛跳墙”获国家商业部优质产品金鼎奖。
2002年,“佛跳墙”在第十二届全国厨艺节中获中华名宴。
2022年2月,入选国家《地标美食名录》。
“佛跳墙”的相关饮食文化
在众多的福州菜式里,集山珍海味为一身的“佛跳墙”有具备了闽菜的一个显著特征――“汤菜”。这种汤菜,乃是富于汤汁的菜,而非菜汤,它在福建饮食中的地位仿佛两汉以前的“羹”。其种类很多,边吃边喝,与其他地区的宴席往往把清淡菜汤作为饭前酒前润喉用的习惯大异其趣。“佛跳墙”里的鲍鱼、鱼翅等物,单做一道菜肴亦是上品,何况“杂烩”一处呢?明代末期的大太监刘若愚曾经在《酌中志》记载,天启皇帝(1620-1627年在位)就喜欢把炙蛤蜊、炒鲜虾、田鸡(青蛙)腿、笋鸡脯,海参、鳆鱼(即鲍鱼)、鲨鱼筋、肥鸡、猪蹄“共烩一处”。可见“佛跳墙”的食材根本不啻“御膳”级别。
“佛跳墙”的贵重,相比原料的价值,其实更在于烹饪过程中下的工夫。坊间传言,“佛跳墙”要做上三天三夜。大量的时间耗在备料上:鱼翅、海参的发、煮,鱼唇去腥,干鲍蒸烂切片,及至鸡、鸭、猪蹄、排骨、作为配菜的火腿肉的蒸煮,以及冬笋、冬菇、鱿鱼、淡菜等等的清洗。除此之外,还要进行熬、煮、炖、煨、烩、卤、焖、汆、炸的工序……所费人工相当惊人。
按照梁实秋的说法,当时某人“花了十多天闲工夫才能做成的这道菜”,故而才能“香醇甘美,齿颊留香,两三天仍回味无穷”。从这个意义上说,“佛跳墙”称得上是“厚积薄发”的低调奢华了。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佛跳墙 (福建省福州市的一道特色名菜)
佛跳墙”名的由来,在福州民间有三种传说:
说法一
佛跳墙原名“福寿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福州官钱局一官员宴请福建布政使周莲,他为巴结周莲,令内眷亲自主厨,用绍兴酒坛装鸡、鸭、羊肉、猪肚、鸽蛋及海产品等20多种原、辅料,煨制而成,取名福寿全。周莲尝后,赞不绝口。问及菜名,该 官员说该菜取“吉祥如意、福寿双全”之意,名“福寿全”。
后来,衙厨郑春发学成烹制此菜方法后加以改进,口味胜于先者。到郑春发开设“聚春园”菜馆时,即以此菜轰动榕城。有一次,一批文人墨客来尝此菜,当福寿全上席启坛时,荤香四溢 ,其中一秀才心醉神迷,触发诗兴,当即漫声吟道:“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同时,在福州话中,“福寿全”与“佛跳墙”发音亦雷同。从此,引用诗句之意:“佛跳墙”便成了此菜的正名,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说法二
福建风俗,新媳妇出嫁后的第三天,要亲自下厨露一手茶饭手艺,侍奉公婆,博取赏识。传说一位富家女,娇生惯养,不习厨事,出嫁前夕愁苦不已。她母亲便把家里的山珍海味都拿出来做成各式菜肴,一一用荷叶包好,告诉她如何烹煮 。谁知这位小姐竟把烧制方法忘光,情急之间就把所有的菜一股脑儿倒进一个绍酒坛子里,盖上荷叶,撂在灶头。第二天浓香飘出,合家连赞好菜,这就是“十八个菜一锅煮”的“佛跳墙”的来头了。
说法三
一群乞丐每天提着陶钵瓦罐四处讨饭,把讨来的各种残羹剩菜倒在一起烧煮,热气腾腾,香味四溢。和尚闻了,禁不住香味引 诱,跳墙而出,大快朵颐。有诗为证:“酝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
其他说法
据说,唐朝的高僧玄荃,在往福建少林寺途中,传经路过“闽都”福州,夜宿旅店,正好隔墙贵官家以“满坛香”宴奉宾客,高僧嗅之垂涎三尺,顿弃佛门多年修行,跳墙而入一享“满坛香”。“佛跳墙”即因此而得名。
谁知道正宗佛跳墙的配料做法?
佛跳墙这道菜,相传源于清道光年间,距今有两百年历史。此菜以十八种主料、十二种辅料互为融合。其原料中有鸡鸭、羊肘、猪肚、蹄尖、蹄筋、火腿、鸡鸭肫;还有鱼唇、鱼翅、海参、鲍鱼、干贝、鱼高肚;也有鸽蛋、香菇、笋尖、竹蛏。三十多种原料与辅料分别加工调制后,分层装进坛中。佛跳墙之煨器,多年来一直选用绍兴酒坛,坛中有绍兴名酒与料调合。煨佛跳墙讲究储香保味,料装坛后先用荷叶密封坛口,然后加盖。煨佛跳墙之火种乃严格质纯无烟的炭火,旺火烧沸后用微火煨五六个小时而成。煨成开坛,略略掀开荷叶,便有酒香扑鼻。此菜汤浓色褐,却厚而不腻。食时酒香与各种香气混合,香飘四座,烂而不腐,口味无穷。
关于这道菜的创始,说法颇多。据费孝通先生记,一说,发明此菜者乃一帮要饭的乞丐。这些乞丐拎着破瓦罐,每天四处要饭,把饭铺里各种残羹剩饭全集在一起。据说有一天,有一位饭铺老板出门,偶然闻到街头有一缕奇香飘来,遁香而发现破瓦罐中剩酒与各种剩菜倒在一起,会有不同凡众的异香。这位老板因此而得启悟,回店以各种原料杂烩于一瓮,配之以酒,创造了佛跳墙。二说,福建风俗,有一个规矩叫“试厨”。按这规矩,新婚媳妇第一天上门,第二天回门,第三天须到夫家在大庭广众面前试厨。这是对新媳妇治家本领的测试,它关系媳妇今后在公婆眼中的地位。相传有一个从小娇惯的女子,不会做菜。出嫁前因此而为即将到来的试厨而发愁。母亲为女儿之应试,想尽了办法,把家藏之山珍海味都翻找出来,一一配制后用荷叶装成小包,反复叮嘱女儿各种原料的烹制方法。谁知这位新娘到了试厨前一天,慌乱中全然忘记各种烹任方法。她到了临晚才到厨房,把母亲包好的各种原料一包包解开,堆了一桌无从下手,正在无计可施之际,又听公婆要进厨房。新媳妇怕公婆挑剔,见桌边有个酒坛,匆忙就将所带的原料都装入坛内,顺手用包原料的荷叶包住了坛口,又把这酒坛放在了快灭火的灶上。想想明天要试厨,新媳妇生怕自己无法应付,就悄悄溜回娘家。第二天,宾客都到了,却不见了新媳妇。公婆进厨房,发现灶上有个酒坛,还是热的。刚把盖掀开,就浓香四溢,宾客们闻到香味就齐声叫好,这就成了佛跳墙。这两说都乃民间传说,姑妄听之。
另一说来自笔记所记,相比较可能可靠一些。根据笔记所记,此菜创于光绪丙子年。当时福州官钱局一位官员,设家宴请当时的布政使周莲。这位官员的内眷是位烹任高手,她以鸡鸭、猪肉同入绍兴酒坛内煨制,上桌后香气萦绕。周莲当时在榕城以能诗善饮而为著名,品尝后赞不绝口,命家厨郑春发仿制。郑春发十三岁学艺,曾到京、杭、苏、粤等地从厨深造,也是一把烹任好手。郑春发求教于官员内眷,回来改造原料,多用海鲜少用肉,起名此菜为“坛烧八宝”。光绪丁丑年,郑春发集股开设三友斋菜馆,后又独资,更名为聚春园。聚春园以承办当时福州四司道的官场饮宴为主,这四司道是:布政司、按察司、粮道、盐道。“坛烧八宝”这道菜是聚春园的第一菜。郑春发在聚春园,不断改进此菜的原料配料,最后,针对有食家提出此菜过于厚重荤腻,郑春发以此菜配以酱核桃仁、糖醋萝卜丝、麦花鲍鱼脯、酒醉香螺片、贝汁就鱼汤、香糟醉肥鸡、火腿拌菜心、冬菇炒豆苗八碟小菜,外加两碟小点和甜食冰糖燕菜、应时鲜果搭配,使席间有荤有素,有酸有甜,错落有致。据聚春园人称,这道佛跳墙前后共改换过三个菜名。刚开始叫“坛烧八宝”,后来叫“福寿全”,再后来才叫“佛跳墙”。从“坛烧八宝”到“福寿全”,是郑春发为应付官场之需要。“福寿全”这样的名称比较适合于官场。至于从“福寿全”改名为“佛跳墙”,也有两种说法。一说,此菜在聚春园成为佳品后,经常有文人墨客闻名而来。这些文人品评后,赞叹不已,免不了要以诗助兴。一天有一帮秀才宴饮之余,轮流赋诗。其中一位赋诗曰:“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意思是此菜香味太诱人,连佛都会启动凡心。另一说,则此菜启坛后浓香四溢,刚巧隔墙有寺,香气使隔墙和尚垂涎欲滴,于是不顾一切清规戒律,越墙而入,请求入席。此两种说法,后一种当然相比要拙劣很多。其实福州口音,“福寿全”与“佛跳墙”,其实发音非常相近。佛跳墙系冬令佳品。据说有明目养颜、活血舒气、滋阴补阳之效。
其实,此菜也就是集山珍海味于一坛的一道杂烩。《清稗类钞》记,“闽粤人之食品多海味,餐时必佐以汤。”“肩担熟食而市者,人每购而佐餐,为各地所恒有”。至随意谈嚼之品,惟点心、粮食、水果耳。闽中则异是,鸡鸭海鲜,烹而陈列担上,并备酱醋等调料,且有匕箸小凳,供人坐谈,沿街唱卖。”肩担者,也是杂烩,也用酒而调制,不过原料没那么讲究,未能密封于精致的绍兴酒坛中,以致香气不断地流失罢了。
工艺:煨 口味:咸鲜味
主料:鱼翅(干)(200克) 鸭肫(200克) 海参(250克) 鸽蛋(200克) 母鸡(1000克) 香菇(干)(100克) 猪蹄筋(250克) 猪肚(500克) 羊肉(后腿)(500克) 冬笋(500克) 鱼唇(100克) 鱼肚(125克) 鲍鱼(1000克) 猪蹄(1000克) 鸭(1300克)
辅料:肥膘肉(95克) 火腿(150克) 干贝(25克)
调料:姜(75克) 小葱(90克) 桂皮(10克) 黄酒(500克) 味精(10克) 冰糖(75克) 酱油(75克) 猪油(炼制)(300克)
制作工艺
1. 将水发鱼翅去沙,剔整排在竹箅上,放进沸水锅中加葱段30克、姜片15克、黄酒100克煮10分钟;
2. 待去其腥味取出,拣去葱、姜,汁不用,将箅拿出放进碗里;
3. 鱼翅上摆放猪肥膘肉,加黄酒50克,上笼屉用旺火蒸2小时取出,拣去肥膘肉,滗去蒸汁;
4. 水发鱼唇切成长2厘米、宽4.5厘米的块,放进沸水锅中,加葱段30克、黄酒、姜片15克煮10分钟去腥捞出,拣去葱、姜;
5. 金钱鲍放进笼屉,用旺火蒸取烂取出,洗净后每个片成两片,剞上十字花刀,盛入小盆;
6. 鲍鱼内加骨汤250毫升、黄酒15克,放进笼屉旺火蒸30分钟取出,滗去蒸汁;
7. 鸽蛋煮熟,去壳;
8. 鸡、鸭分别剁去头、颈、脚;
9. 猪蹄尖剔壳,拔净毛,洗净;
10. 羊肘500克刮洗干净;
11. 将鸡、鸭、猪蹄、羊肘四料各切12块,与净鸭肫一并下沸水锅氽一下,去掉血水捞起;
12. 猪肚里外翻洗干净,用沸水氽两次,去掉浊味后,切成12块;
13. 将猪肚块下锅中,加汤250毫升烧沸,加黄酒氽一下捞起,汤汁不用;
14. 将水发刺参洗净,每只切为两片;
15. 水发猪蹄筋洗净,切成2寸长的段;
16. 净火腿腱肉加清水150毫升,上笼屉用旺火蒸30分钟取出,滗去蒸汁,切成厚约1厘米的片;
17. 冬笋放沸水锅中氽熟捞出,每条直切成四块,用力轻轻拍扁;
18. 锅置旺火上,熟猪油放锅中烧至七成热时,将鸽蛋、冬笋块下锅炸约2分钟捞起;
19. 随后,将鱼高鱼肚下锅,炸至手可折断时,倒进漏勺沥去油,然后放入清水中浸透取出,切成长4.5厘米、宽2.5厘米的块;
20. 锅中留余油50克,用旺火烧至七成热时,将葱段35克、姜片45克下锅炒出香味后,放入鸡、鸭、羊肘、猪蹄尖、鸭肫、猪肚块炒几下,加入酱油75克、味精10克、冰糖75克、黄酒、骨汤500毫升、桂皮,加盖煮20分钟;
21. 再拣去葱、姜、桂皮,起锅捞出各料盛于盆,汤汁待用;
22. 取一个绍兴酒坛洗净,加入清水500毫升,放在微火上烧热,倒净坛中水,坛底放一个小竹箅,先将煮过的鸡、鸭、羊、肘、猪蹄尖、鸭肫、猪肚块及花冬菇、冬笋块放入;
23. 再把鱼翅、火腿片、干贝、鲍鱼片用纱布包成长方形,摆在鸡、鸭等料上;
24. 然后倒入煮鸡、鸭等料的汤汁,用荷叶在坛口上封盖着,并倒扣压上一只小碗;
25. 装好后,将酒坛置于木炭炉上,用小火煨2小时后启盖,速将刺参、蹄筋、鱼唇、鱼高肚放入坛内,即刻封好坛口;
26. 再煨一小时取出,上菜时,将坛口菜倒在大盆内,纱布包打开,鸽蛋放在最上面;
27. 同时,跟上蓑衣萝卜一碟、火腿拌豆芽一碟、冬菇炒豆苗一碟、油辣芥一碟以及银丝卷、芝麻烧饼佐食。
工艺提示
1. 泡发干贝:将干贝洗净,装入碗内,加少许高汤和葱、姜,放入笼屉蒸烂即可;
2. 花冬菇:即可末春初所产的香菇,面有菊花纹;
3. 最后各种原料放入坛内,一定要上小火煨制,不可急燥,否则达不到效果;
4. 因有过油炸制过程,需准备熟猪油1000克。
原料 水发鱼翅、熟火腿各150克,海参、料酒、冬笋各250克,鱼唇、鱼肚、猪蹄筋、干贝各50克,鲍鱼6块,母鸡、鸡汤各1000克,香菇100克,熟鸽蛋12个,鸭肫2只,酱油75克,葱、姜各25克,八角1粒,桂皮5克,味精6克,精盐10克,熟猪油500克,茶叶1张。 制作过程1、鱼翅加水、料酒、葱、姜片焖10分钟。鲍鱼剞十字花刀加料酒、鸡汤蒸半小时,鱼唇切块加沸水、葱段、姜片、料酒煮10分钟,鸡头、脚,鸭肫切片,开水略淖,鱼肚切块;2、海参、火腿、冬笋切片,猪中蹄筋切段,鸽蛋染酱油后略炸;3、葱、姜、鸡、鸭肫略炒,加酱油、精盐、味精、料酒、鸡汤、八角、桂皮炒匀,加盖煮20分钟后,捞去葱、姜;4、取能装2500克酒的酒坛一个,放入鸡、鱼翅、火腿、干贝、鲍鱼、香菇、冬笋,加鸡汤,茶叶封坛口,加盖小碗1个,烧沸后小火煨2小时,放海参、蹄筋、鱼唇、鱼肚煨1小时。
鱼翅(干)150克~ 鲍鱼500克~ 野鸡600克~ 鸡1200克~干贝60克 ~火腿75克~ 竹笋40克 ~山药(干)150克 ~枸杞子40克~ 大葱15克~ 料酒15克 ~白砂糖30克~ 酱油40克 ~胡椒粉2克
1. 鱼翅先用大火煮1/2小时后取出,放进冷水里冲洗,隔天再捞起,续煮1/2小时,而后再冲洗,连续6天的煮和洗,最后再剥掉表层的糙面。
2. 鲍鱼用小火煮5天后取出,保留汤汁。
3. 鱼翅加上本鸡、鲍鱼和汤汁,一起煮8小时。
4. 竹笋泡水1小时后,洗净切段;干贝加等量的水蒸1/2小时;山鸡切片后炸成金黄色;火腿和葱、酒、糖蒸2小时。
5. 将枸杞、淮山药先摆进瓮里,续放进山鸡肉、火腿、干贝、鲍鱼、竹笋和鱼翅,最后放进高汤和酱油、白胡椒粉,再炖8小时,即可出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