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日常养生

太极养生掌第三套口诀?

2023年08月22日 16:46:501

太极养生掌第三套口诀?

养生太极掌第三套(舒肝利胆太极掌)

 1、真人采气 2、清水穿鱼 3、上工诊脉 4、碧海藏龙

5、黄蜂出洞 6、脱铐开枷 7、蛟龙翻浪 8、鸾凤栖梧

9、腊梅迎春 10、金鸡独立 11、浪里行舟 12、野马分鬃

13.裂乌啄食 14、烈马翻蹄 15、青龙潜海 16、金丝缠腕

17.行云流水 18、黄蜂出洞 19、旭日东升 20、鹰击长空

21.腾蛟起凤 22、大鹏展翅 23、裂鸟啄食 24、碧海藏龙

25.云压青松 26、金针指南 27、灵龟服气 28、野马分鬃

29.裂乌啄食 30、烈马翻蹄 31、青龙潜海 32、金丝缠腕

33.行云流水 34、马步单鞭 35、羽翼护雏 36、气息归元

养生太极掌第一套背向口令?

养生太极拳第一套39式口令如下:

第一段:

真人采气、托梁换柱、顺手牵羊、掌推华山、白马磨头

巧女纫针、春风摆柳、苍鹰掐嗉、苍鹰掐嗉

第二段

上峰诊、卧龙藏身、顺身转舵、紫燕栖巢、喜鹊舒尾、罗汉安睡

野马分鬃、上峰诊脉、卧龙藏身、顺身转舵、撩衣提袍

金鸡独立

第三段

掩手挑帘、孤雁出群、二龙戏珠、昭君捕蝶

母鸡护雏、气息归元

第四段

开合拉气、气息归元、宿鸟投林、巧女纫针、春风摆柳

苍鹰掐嗉、迎风摆莲、顺手牵羊、推波助澜、马步单鞭

母鸡护雏、采气归元

养生太极掌是在古代导引、气功、太极拳等多种健身术的基础上,以易学的哲理及祖国医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为理念,以疏导经路、畅销气血和采日月之精华为手段,以柔和缓慢、连绵不断的行进走旋、摆扣磨转、变换多端、协调自然为运动形式,以“天人合一”、“人社相关”、“心身一致”的整体观,辩证立法、对证选势创编的。

  养生太极掌具有"形劳心安、疾病不生、康体增寿、天年永享"之养生方技。养生太极掌是在古代导引、气功、太极拳等多种健身术的基础上,以易学的哲理及祖国医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为理念,以疏导经路、畅销气血和采日月之精华为手段,以柔和缓慢、连绵不断的行进走旋、摆扣磨转、变换多端、协调自然为运动形式,以“天人合一”、“人社相关”、“心身一致”的整体观,辩证立法、对证选势创编的。

  养生太极掌具有"形劳心安、疾病不生、康体增寿、天年永享"之养生方技。太极拳 幼儿练习太极强身健体健脑益智

现在生活条件好很多,养生已经成为很多人所追求的,练习太极拳,不用花钱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何乐不为呢,希望大家身体健康。

太极养生功法?

太极养生的八法如下

 4、按在手上,击敌胸;劲含丹田利于攻。

  5、采在十指,劲达稍;阴阳旋转真奥妙。

  6、挒在肘腕,要轻灵;折叠之法劲须整。

  7、肘在屈使,身须正;运用肘法劲要整。

  8、靠在贴身,用寸劲;贴身寸崩敌大惊。

太极掌口令?

第一段:

1.真人采气    

2.迎风掸尘    

3.托梁换柱    

4.月移花影  

5.鹞子穿林

6.野马分鬃   

 7.金鸡独立    

8.仙人摘茄    

9.金龙戏水

第二段:

10.螳螂扑食

11.神龙探海      

12.龙盘玉柱

13.乌龙翻江

14.虎卧风巢   

 15.童子抱琴 

16.侧身锁原  

17.喜鹊登枝  

18.十字穿花

第三段:

19.白虎坐洞  

20.走马回身  

21.神龙探海   

 22.龙盘玉柱

23.乌龙翻江

24.虎卧风巢  

25.童子抱琴  

26.侧身锁原    

27.喜鹊登枝  

28.闭门推月

第四段:

29.游鱼摆尾

30.推山填海  

31.连珠飞脚  

32.顺风扫莲  

33.苍鹰掐嗉

34.神龟服气  

35.气行劳宫  

36.龙盘海底    

37.嫦娥舒袖  

38.劳宫采气

39.气息归元

太极养生杖拳谱?

身体正直并步站,全身放松目视前。

左手持杖贴臂后,左脚侧开约同肩。

右手腹前接握杖,两手环握与肩宽。

卷杖上提两乳下,沿腹下摩做两遍。

左脚上步身左转,卷杖至乳手翻腕。

左脚落平成弓步,向上前下摇杖卷。

重心后移左腿伸,转正再向左前转。

两手握杖至腹前,卷杖提至乳下边。

左脚踏平成弓步,向上前下摇两遍。

左脚并步自然站,向前揺转落腹前。

太极养生的诗句?

1.晨练太极

文/志强

太极轻音起近郊,阴阳相济认真敲。

五行八法随身走,推手林中趣味交。

2.打太极

文:路远修

真人一日立山坳,华夏千年学侧敲。

满座含沙皆妙语,你来我往不须教。

3.乌夜啼·太极

飘忽

一夜风兼雨,新晴漫绿春梢。

桑榆晚景无人问,信手作推敲。

君有缚龙神技,缘何不缚神蛟?

神州大地应无恙,把世俗轻抛。

4.练太极

文/风雨同心

招中变数共推敲,试手先将杂念抛。

掌亮云天追白鹤,形藏无极胜青蛟。

5.老者太极拳

文/爾玉

静如处子动如蛟,晃动身形似履巢。

气守丹田怀抱月,俗尘杂念逐风抛。

6.

文/池青

挂冠走马避芳郊,未许疏狂让许巢。

出世丰姿浑立鹤,随风云手正腾蛟。

心存泾渭诸贤聚,意倦荣华一念抛。

曳尾无非因傲骨,枝头燕雀莫相嘲。

7.晨练太极

文/种瓜人

一轮红日挂林梢,太极健身闲事抛。

莫笑花拳和绣腿,静如山岳动如蛟。

8.太极

文/路远修

图成原有两仪淆,何必真情尽数拋。

无欲自然参佛道,几人到底缚龙蛟。

且将野马飞云上,不把花拳作末梢。

今看域中谁敌手,莫从颜色论同胞。

9.太极拳

文/天翔

起手沉心子午交,侧身揽尾剑离鞘。

莫名吐纳浑元气,且著阴阳老子爻。

10.叹太极功

文/解之以动

太极神功拜谁教?洋拳自古不轻嘲。

如今只被声名累,对擂空谈敢搏蛟。

11.太极拳

文/闲庭信步

气定神闲马步催,旋腰推手势徘徊。

绿茵疏柳清凉处,舒缓无声蕴迅雷。

12.卜算子 感悟太极

文/志强

太极分阴阳,宗岳书拳赋,

运气随招内外修,松静轻柔故。

流水伴行云,晨练离浓雾,

益寿延年健康乐,倜傥临风树。

13. 太极拳

文/一砂

阴阳互幻两仪交,气引真元脑后抛。

云手犹黏桃李雨,缠丝难脱凤麟胶。

慢锤听劲丹田震,闪腿偷虚海底抄。

苦练三秋如饮水,何人摸象自来嘲。

14.太极拳

文/年兴

晓色唤云郊,莺声出杪梢。

临风微步始,运道独门教。

静似山冠石,行犹海白蛟。

悠闲浑不顾,随愿起高爻。

太极养生八法?

太极养生的八法如下

 4、按在手上,击敌胸;劲含丹田利于攻。

  5、采在十指,劲达稍;阴阳旋转真奥妙。

  6、挒在肘腕,要轻灵;折叠之法劲须整。

  7、肘在屈使,身须正;运用肘法劲要整。

  8、靠在贴身,用寸劲;贴身寸崩敌大惊。

太极养生杖名称?

太极养生杖的正式名称为“太极养生长杖”(Taiji Yangsheng Chang Zhang)。这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武术器械,主要通过练习杆法和招式来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效果。除了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外,太极养生杖还有助于舒缓紧张情绪、提高精神状态、调整呼吸和增强免疫力等方面的作用。

太极掌是啥?

太极掌是太极拳里的一种招式,一般都是陈氏太极

太极掌的步法?

太极拳的步法很重要,但也难练。其重要者,在于太极功夫“其根在脚,发于腿”这么七个字;其难练者,在于学拳者在日常生活中走路、迈步,先出脚,已成根深蒂固的习惯;而太极拳练习,则要求所有动步,一定先转动腰胯,再带动大腿、小腿、脚和足掌移动,带动双膝变曲,下肢旋转上下如缠丝,松腰、坠胯,而得其沉劲,同时下旋双腿、转向而得反弹劲,是相当不容易的。因此,练太极拳步法,宜先定步、次动步、后变步、再单步,不可囫囵吞枣、马虎从事,主次不明、虚实不分。至于任意变换脚步的方向,练拳于斗室之内,移形于方寸之间,那更是数年、十数年以后的事。

太极拳的动步,有前进步、后退步、横跨步以及变步。除了定步与“楼膝拗步”、“倒撵猴”、“云手”以外的动步,皆是变步。要点与其他动步相同:以腰胯转动为主轴,带动腿、足而移动。以“玉女穿梭”为例,无论腰胯旋转180度或270度,后掌穿出,以棚劲上翻,棚起敌之手腕或前掌或肘下,击敌之胸胁部,得“四正”、“四隅”、“四方”,是为正练。足下变步,起始在略微翘足尖,以脚跟为轴,以任何角度旋转足掌至任何方向,有时单足旋转一次,有时,分两次旋转取其他方向,有时双足分别旋转方向,其相联结处,都应该柔和园转,动作于对手不知不觉之中。

任何动步、变步的重要之点,是腰胯的左旋右转,都要松软、柔和、均匀,不停、不滞。

取各种不同的变步,决定出拳、出掌的不同方向。种种不同的方向,从根本上都以主要承担身体重心的足掌位置确定。乘担身体重心可能多数是后脚。其足掌旋转以后的位置,确定腰脊旋转的中心、角度,确定另一足移动的位置以及上身、头面、肩肘臂拳的运动位置和方向。此足掌以足跟为轴心的旋转,只是一个角度,足尖起落柔和园转,其动,则是一个弧线。足尖、足踝于旋转时,须极松软柔和,偶有僵力,则滞;仍以自己的腰胯旋转带动足掌变位置为最佳之选。

练习方法,先以已意转动腰胯,带动足掌。如果直接以自己的意念转动足掌,或急或缓,都落入下乘,意气便即散乱。

练拳者以足掌转动定人体位置方向,可单独做转动练习。其法为:两手臂自然下重,沉肩、坠肘,全神贯注于腰胯缓慢、轻柔、均匀旋转,两足前后站立,双腿受腰转之带领,有轻微起伏、旋转,其虚实则有互相消长之变。腰部之转动在前,足尖抬起、足掌转动在后,此为练习之要点。

这样的练习之后,即可进入多方向移足变步的练习。其法:手臂仍自然下重,以腰动带动足掌旋转一个角度以后,粘定地面,另一足则以腰股旋转为轴心,以拖步或滑步前进或后退,其在地面移动的轨迹,转折处,也是近似平直的弧线。这是由腰胯旋转为轴心,腿、足不用力,所自然产生的现象。移动与立定的取足,主次、轻重一直处于虚实互易的变动过程中。

初练各个任意方向的变步,当以太极拳原有程式的变步为基础,再变足掌转动的角度,由小角度而发展为较大角度动转足掌。角度越大,转动足掌就越困难;到一定限度后,即要练习变换两个不同足掌交替同方向转动,同时还要拖动或滑动另一足掌的位置。两足掌转动角度相加,腰胯躯体才可能转动到360度。当然,练拳者把自己身体转动360度,在技击上是没有意义、没有作用的。练习太极拳原有程式中没有的朝向任何角度的方向之转动腰胯躯体动作,只是一种辅助练习、外加练习。

梅花拳走桩,玉女拳闪避,都有步法,都有立足点的变换。为梅花拳、玉女拳教师者,无论单传或群练,大抵都会要求学生专练步法。太极拳历来以既定的程式为基本要求,全套太极拳的落足点相连结,是一条长长的直线,偶有直角变步,亦不出其矩,其甚者,还画出足印连线,变步皆不离其宗,未免有僵化之弊。当然,愿为之者尽可照做不误。练拳总比吹牛好。

太极拳式中,单足站立者,如:“左右分脚”、“转身左蹬脚”、“左右蹬脚”、“回身右蹬脚”、“左右金鸡独立”等,都要求练拳者全身重量,由其单独一足承担,另一足则悬空动作。在一般情况下,练太极拳者都把以上的单足站立的拳式放在全套路中来练,极少有单练者,更没有深入去理解单足站立的诸般拳式的太极内涵与体用;匆忙练而习之,各拳式能达到形似,也就算了。也因此,单足站立的拳式,就经常有了瞬间或短时间的静止,腰胯不再旋转,立足颇难稳定,这样,就未免有背于《太极拳论》中“处处总此一虚实”的古训。

单足站立的太极拳式,可从以下方法单练、虚练。练拳者可任选一足承担自身全部体重,即重心,起始即须寻求自头顶百会穴循脊骨下行,以二指距离过会阴穴,而至足底涌泉穴,成一直线,不得有任何凸凹弯曲之处,尤忌腰部、胯骨之突起;必须始终保持头顶正中,沉肩坠肘,通体松软,腰胯松沉;另一足则以脚尖点地,以稳定自己的立身中正、单足站立之基本姿势,达到承受身体重心的单足的足掌的自我感觉完全平稳,不歪不斜。这样的练习,要延续相当一段时间。否则,自身身体的重心,就不能完整地落在固定的单足的足掌范围内。

练拳者的重心,是否真正地、稳定地落在承重的单足足掌范围内(不一定在涌泉穴),在于他自己意念的检验,即努力做到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所说的“默识揣摩”这么四个字。

其后续练习,则是轻轻抬起不承体重、以脚尖虚点地面的另一足;自己的意念,则仍守在腰胯、丹田,而不要移到悬空的一足上去。悬空的这一只脚,开始可以极短距离地逐渐抬高,或做不同的动作,包括“分脚”、“蹬脚”、“金鸡独立”等悬空单足动作,但须保持柔韧松软,不可僵化用力。此时须凝神注意身体重心的落脚处的稳定,注意腰肘的缓慢、均匀、松软的旋转,以及承重单足的膝盖之轻微弯曲与伸展、大腿的转动。更换单足以后,左、右两足的练习方法相同。老人练此功夫,相当困难;加之以闭目练习单足站立,同时持续、缓慢旋转腰胯、屈伸膝腿,尤其难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

太极走步习练方法一,起落要轻灵。 这是步法的核心功夫。掌握好轻起轻落、点起点落、缓起缓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