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日常养生

道家自然养生 道家养生技巧

2023年07月31日 17:51:201

道家养生书籍?

《修真十书》是道家丹书代表作。

由道教丹经汇编。集唐末五代宋元数十种著作,多为内丹专著。书中收集了隋唐两宋时期数十种丹道、养生著作,从各方面记述了元代以前丹道、养生、导引的理论与功法,内容极为丰富,为道教丹道一大专集。

养生炼丹是道家思想吗?

不是。道教和道家是两个概念。

从本源上讲,炼丹的思想属于(神仙家)。外丹术指道家通过各种秘法烧炼丹药,用来服食,或直接服食某些芝草,以点化自身阴质,使之化为阳气。另外,道家外丹也可指「虚空中清灵之气」。外丹术也可指炼金术或道家法术如符籙、雷法等。

庄子养生主的道家思想?

“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

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可以尽年”,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第二部分至“得养生焉”,以厨工分解牛体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余下为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

道家养生功法有哪些?

道教养生功法,可谓千有万条,如行之得法,即能祛病强身,延年益寿。道教养生功法主要有胎息行气、守一存神、导引按摩、动功静功,以及日常起居宜忌等。

常有人问,如何选择养生功法?至于练哪一种养生功法,关键看个人喜好以及各自的身体状况来决定。如喜动者可以选择诸如太极、五禽戏、八段锦等功法;好静者可以练诸如打坐、站桩、气功等功法;而体虚气弱者可选择一些诸如行气、吐纳、导引并结合饮食调理等。

道教养生,随着历史的发展,高道们不断将各种功法加以系统化、理论化。同时又将各种功法根据不同体质、不同病症以及四季气候的变化而演变成多样性的强身固本之术。如一年不同节气练习的二十四节气导引功、四季导引功、脏腑导引功、易筋功、按摩术、气功以及各种行气吐纳之术等。这些都很方便,简单易行,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病症的人士练习。每一种功法,均和生理结构、病症变化及四季气候的反差和医学医理紧密结合,可谓通俗易懂、宜学宜练,只要习之得法,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外强形体,内壮脏腑而益寿延年的。

在众多的养生法门中,如果要把它们归纳为两个方面的话,那么就是修炼精神层面的诸如:内视、坐忘、存思、守一之法;由锻炼形体层面的诸如:导引、太极、行气、服食之术。综合的来看,养生功法中有动功,有静功,有动静相宜之法,也有坐卧屈伸之道。

那么如何才能“导引得理,以尽性命”,毕享天年呢?葛洪在《养生论》中说:“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平和;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柔,表里俱济”。按照葛洪祖师的提法,修炼这两者的最终目标,是要达到形神结合,表里贯通,虚实相济,功成而道备。

总之,养生除在精神和形体的炼养外,还应根据四季气候的变化,个人饮食习惯以及日常起居宜忌等方面加以注意和调整。练习道教养生功法,贵在于精,不在于多(指方法和理论)。求的是长期性、实用性,所忌的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终期望,要像道经所说的,通过炼养能够“发白更(变)黑,齿落更生;返老还童,长生久视”。

道家顺应自然的名言?

致虚极守静笃。 ——《老子》十六章

虚、静都是形容心境原本是空明宁静的状态,只因私欲与外界的干扰而变得不安。所以老子劝导人们不争功名,不求私欲,让心灵回复自然的状态,顺从自然的法则。

老子哲学主张人力不可违背自然,不论为人处事或者治国,都要顺其自然。这一点贯穿全书,如,

功遂身退,天之道。——《老子》第九章

这是告诉人们适可而止本事天然法则,不能知进而不知退、善争而不善让。但要注意,此处“身退”并不是要人作隐士,只是要人功成而不有,不自我膨胀,不把持,不露锋芒,不咄咄逼人。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八十章

此处原是老子“小国寡名”的政治理想的体现,从中也可以看出老子的人生哲学,即顺从自然。他认为在当时,自给自足的田园式生活是最符合自然规律的,所以描绘出一幅各家各户自得其乐的美好图景。

道家顺应自然的意义?

道家的思想体系以“道”为核心,但其最基本的精神却在“自然”二字。

以“自然之道”一以贯之的道家思想,在人生观和哲学层面无不主张“道法自然”,体现了鲜明的自然主义色彩。

道家思想的种种基本特性和基本精神皆由自然之性生发而来,因此真正的道家人士一定都是热爱自然之美的自然主义者。

道家崇尚自然的真正旨意,首先就在于要求人类顺应“自然之道”,返璞归真,以“自然”、“无为”作为社会、人生的理想状态。

道家顺其自然的名句?

庄子:“鼓盆而歌”,认知天命,一切顺其自然。

顺其自然,是人生的一种智慧,所谓顺其自然,就是顺应本身的规律,对于外界的事物坦然的去接受。

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也是人生的一种豁达,但是大多数人,都无法认知到这样一种智慧,因为生活中有很多人执念于自己的主观情绪,无法认知到客观规律。

比如说一件事情不应该这么去做,但是违背事物的原则,甚至违背了很多人的意愿,去强硬的做这件事情,包括一些人不合时宜的去追求外在的名利欲望。

但是最后的结果往往是自食其果,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反而丧失了很多东西,这都是无法正确认知自我,无法合理追求外在的一个结局。

在《庄子》的思想中,就提出了一个“通天命”的概念,庄子提出的“通天命”其实是和儒家的“知天命”是一个道理,就是认知事情的本来状态,认知事物的客观规律。

我们举一个最简单的比方,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一个季节占据一定的时间,一年中相互交替,这样这就是一年四时的变化。

而在平时的日夜之间,也有黑夜和白昼交替,不断变化着,无论是春夏秋冬,又或许是黑夜和白昼,它都是一种自然规律,是一种自然的变化。

这个是人为改变不了的,庄子的“通天命”,说的就是顺其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道理,也是道家所提出的一个概念。

庄子所提出的智慧,就是一个人顺应自然规律,而不刻意去为之,也不要自以为是的去改变,这样的一种坦然就是一种智慧。

庄子又借由了这样的一个概念,来引述了一个人看待生死的问题。

《庄子》在一本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或许是虚构,但是其中的道理我们可以品悟一下。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去祭拜,惠子进了灵堂,看到庄子坐在那里敲着盆唱着歌。

惠子就说:你和妻子生活了一辈子,你不哭也就罢了,怎么还唱歌,太过分了。

庄子就说:不是这样的,妻子刚离开的时候,我也特别悲伤,但是想了一下,她当初没有生病后来出生于世间,又后来,几十年之后又离开。这就好像春夏秋冬的变换一样,是顺其自然的,如果我哭泣的话,那就是不通天命了,所以就停止了哀伤。

我们很多人看到这样一个故事的时候,都觉得特别的荒唐,因为庄子的妻子离开了,他不但没有痛哭流涕,反而敲着盆唱歌。

如果让我们世俗的观念去理解,这个人不是不正常,就是太叛逆了,因为庄子的妻子离开之后,他应该是哭泣的,但是他却荒唐的去唱歌。

但是庄子正是借由这样一个虚构的小故事,讲述了一个顺应自然规律,淡然的看待生死的问题。

我们从通俗的角度来理解,我们并不需要像庄子一样,用太过于离谱的行为,来表达自己“通天命”的道理。

但是我们可以从中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正确的认知事物的一个概念,不要主观妄为的去改事情本来的规律。

就比如看待生死,我们也要更加的坦然,对待人生的一些事情,也不要刻意的去改变,这就是庄子这个故事教给我们的一个智慧。

道家养生经全文及译文?

太上老君养生诀

上士修之全真延命,中士修之无诸灾咎,下士修之免身枉横,愚者轻之早殒性命。

老君曰: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设犹宫室也,肢体之位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腠理之间犹四衢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能治其身,亦如明君能理国焉。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爱其气所以全其身。民弊则国亡,气竭即身谢。

是故至人上士,当施医于未病之前,不追于既败之后。故知生难保而易丧,气难清而易浊。若能审机权可以安社稷,制嗜欲可以保性命。

且夫善摄生者,要当先除六害,然后可以保性命,延驻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去此六者,则修生之道无不成耳。若此六者不除,盖未见其益,虽心希妙理,口念真经,咀嚼英华,呼吸景象,不能补其短促,盖损于其本而妄求其末,深可诫哉。

所以保其真者,当须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乐、少愁、少好、少恶、少事、少机。

夫多思即神伤,多念即心劳。多笑即脏腑上翻,多言即气诲虚脱,多喜即膀胱纳客风,多怒即腠理奔浮,多乐即心神邪荡,多愁即发须焦枯,多好即志气倾覆,多恶即精爽奔腾,多事即筋脉干急,多机即智慧沉迷,斯乃伐人之生,甚于斤斧,蚀人之性,猛于豺狼。

无久坐、久行、久视、久听。不得强食,不饥而食即脾劳;不得强饮,不渴而饮则胃涨,体欲常劳,食欲半饱。劳勿过极,饱勿过半。冬即朝莫空心,夏即夜勿饱食。早起勿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心内澄则真神守其位,气内定则邪物去其身,身行欺诈即神悲,行争竞则神泣,轻侮于人当减算数,杀害于物必当中夭。行一善即魂神悦,行一恶则魄神欢。常以宽泰自居,恬寞自守即形神安。生籍必书其名,死籍必削其咎。养生之理尽在于斯矣。

太上老君养生诀,上士修持,能保全真性,延年益寿,中士修持没有各种灾祸,下士修持可免身遭不测横祸,愚昧之人轻视就早送性命。

老君说:一个人的身体,好比一个国家的设施,胸腹部设置就象宫殿,肢体就象郊外,骨节分段好比百官,肌肉间的缝隙好比四通八达的道路。神好比君主,血好比臣下,气好比民众,能保养好身体,也就象贤明的君主能治理国家,怜恤他的臣民就使他的国家安宁,爱惜自己的气就能保全他的身体。民众衰弊则国家必然灭亡,气若枯竭身体自会死去。

所以,智贤上士,应当在没病之前就注意医疗保健,不要等生病之后再去求医追治,由此可知生命难以保全,健康易失,气难清澄而易浑浊。如能审时度势,看到关键轻重,就可以安抚天下,节制嗜好欲望就可以保全性命。

况且善于养生的首要,当先除六害,然后才能保全性命,以尽天年。什么是六害呢?一要看轻名利,二要禁绝声色,三要看淡钱财,四要减损厚味,五要除掉巧语媚人之心和痴妄,六要消除妒忌之心。去掉这六害,那么修养长生之道没有不成功的。如这六害不除,不仅从未见过有什么好处,且即使心求妙理,口念真经,吞嚼精华,呼吸吐纳,也不能挽救他生命的短促,因为损害了长寿的根本妄求无用的枝节,应该深以为诫呀!

所以保全真性的人,应该少思考,少欲念,少大笑,少言语,少喜乐,少发怒,少欢娱,少忧愁,少嗜好,少憎恶,少烦事,少心计。

多思就伤神,多念就心神疲劳,多笑就脏腑翻腾,多言气空虚耗损,多喜膀胱会受纳储留风邪,多怒肌肉间缝隙扩张,精气奔涌浮散,多乐心神易邪趋放荡,多愁头发胡子会焦枯发黄,多嗜好志气倾颓,多憎恶元精外透奔腾,多事筋脉会涩滞,多心机,智慧反而会沉潜迷误。这些都是砍伐人生命的利器,比刀斧还利害,消蚀人的性灵,猛于豺狼。

不要久坐、久行、久看、久听。不能勉强吃东西,不饿去吃就伤脾;不能勉强去喝,不渴而喝水就胃胀。身体要经常劳动,吃饭只宜半饱。劳动不能筋疲力尽,进餐不应超过半饱。冬天到了早上不要空腹,夏天来了晚上不要饱餐。早起不要在鸡叫之前,晚起不要在日出之后。

心地清澄,精神内守,元神就居守在他的本位,气机内返安定则邪秽之物不能侵扰身体。心怀欺诈元神悲哀,行为好争长胜短,元神哭泣!随便侮辱别人会减短阳寿,杀害生灵一定短命。做一件好事,魂神喜悦,做一恶事魄神欢欣。常以宽宏平安自处,恬静自守则形神安静。长生簿上会写上他的名字,死亡簿上会削减他的过错。养生的奥妙全在这里面。

此养生诀论说长生之道,形象地说明神与气的功能,指出在道德修为上要除六害,要求保真当注意“十一少”,并说明其危害,并及起居宜忌,其中有关性命的学问,望各位自研自悟。

为什么道家讲究顺其自然?

道道家哲学首先摆脱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

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是解释此原理的内涵,从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

道家顺应自然本性的句子?

道法自然,道是指万物,万物要遵循自然的变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