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禅学的精髓?
1.日本禅宗的世俗化体现了日本文化现世本位,注重现实的思想
日本古老的信仰认为万物的存在是有秩序的,万物为人类所利用是其自然道理.虽然日本也有彼世信仰,但日本人认为人死去后虽然去彼世,但是最终还是要回到现实来.这也就是日本本土信仰的现世特色.
日本文化的现世特色直接影响到日本禅宗,使其世俗化,使禅宗思想在日本成为被社会各阶层广泛接受的文化.受“世俗化”的影响,日本禅宗摆脱了苦思冥想的修禅方式,走出禅房寺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茶道,武士道以及建筑文化等.
2.日本禅的清寂思想体现了日本文化朴素的审美观念
神道以白色为洁净之色,以其为神仪的象征.白色在日本文化中象征着和谐,并且在很大程度上统领与影响着日本人色彩的审美意识,从而塑造了日本朴素清寂的审美意识.这一点从日本的古代诗歌《万叶集》、《源氏物语》等作品中也可以看出.
日本禅房讲求清寂,“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朴素意境是日本禅宗所追求的.
另外,茶道与禅宗的有机结合,集中体现了日本人独特的修禅方式和日本文化朴素的审美风格.茶道与禅宗结合,尤其注重茶室的意境经营,讲求了清寂的审美意境.
3、禅宗的不立文字,注重直观把握禅意的思想符合了日本人讲究意会的文化风格
镰仓时代禅宗传入日本时,日本阶层已经崛起.禅宗直接影响了日本的武士道思想.日本武士阶层注重为君主效忠献身的精神.武士阶层注重单纯直观的思想.禅宗讲求“顿悟”,这对于武士阶层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调和方式.
般若与禅学的区别?
禅学由静中思虑,令心安住于一种清晰而稳定的状态,以专注达至一种清晰明了的精神境界。
般若,是在专注中思择修学得来的智慧。
可见禅学侧重修止,即专注在定中,因定(奢摩他)生慧。般若侧重修观(毗缽舍那),在思维中作出抉择,得出善于辨识的智慧。
禅学智慧人生哲理?
一切因缘而起,因念而生。执着于某一事或某一物,就会患得患失,烦恼也接踵而至;如能看开一切,心无挂碍,就会无所畏惧。人生往往是怕什么来什么,当你看淡得失、无谓成败的时候,反倒顺风顺水、遇难成祥。
人生最宝贵的,就是有一颗平常心,远离混浊,平静如水,不为世间五色所惑,不被人生百味所迷。
甘禅学步的读音?
gān chán xué bù
“学”字基本含义为效法,获得知识,如:学习;引申含义为模仿,如:学舌。
在现代汉语中,“学”也用作名词,表达姓的意思。
“步”的基本含义为行走,如步兵;引申含义为徒步;踏着别人的足迹走,追随,如步韵、步其后尘。
在现代汉语中,“步”还有推算的含义,如步天。
禅学大师经典语录?
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2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3、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 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无染无所着,无想无依止。体性不可量,见者威称叹。
4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5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6 、千山同一月,万户尽皆春。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7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8、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用甘禅学步造句?
正确成语是邯郸学步【成语】:邯郸学步【拼音】:hándānxuébù【解释】: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出处】:《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举例造句】:
1、邯郸学步,生搬硬套,是学不会真正的东西的。
2、不管学什么,都不能邯郸学步,生搬硬套。
谈禅学步成语故事?
“邯郸学步: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
01、出处
《庄子·秋水》:“子往呼!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李白诗曰: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
02、典故
古时候,赵国邯鄆地方的人,走路的姿势轻盈、优美。
燕国海陵有个少年,不顾路途遥远,决心到邯郸去学习那里人走路的样子。
他翻山越岭,赶到邯郸,就整天呆在闹市,观看那里人走路的姿势。
他边看边捉摸那里人走路的特点,又模仿着做,可是学来学去,总是学不象。
他想,也许是自己走了十多年路,习惯于原来的走法,所以学不好。于是他下决心丢掉原来步法,从头学起。
从这以后,他每走一步,都得化费很大力气,既要考虑手脚摆动,又要考虑腰腿协调,还得想着每一步的距离,一时竟弄得手足无措。
他越学越差劲,当学习期满,要赶回燕国时,竟连怎么走路也忘掉了,最后只得狼狈地爬回去。
后人便用“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丢了自己原有的本事。
甘禅学步成语故事?
邯郸学步(拼音:hándān xuébù)是一则由寓言故事演化而来的成语。成语最早出自《庄子·秋水》。
战国时期,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赵国都城邯郸的人走路姿势非常优美,就决定前去学习。他风尘仆仆地来到邯郸,果然见到大街上的人走路姿势十分优雅,走起路来仪态万千,举手投足间都流露出翩翩风度。少年赶紧跟着路上的行人模仿起来,人家迈左脚,他跟着迈左脚;人家迈右脚,他也跟着迈右脚。可是学了几天,他却怎么也学不会,而且越走越别扭,姿势比以前更难看了。
少年心想:肯定是我之前的走路方式太有问题了,我一定要把它彻底抛弃,才能学会新姿势。于是他开始从头学走路,每迈出一步都要仔细推敲下一步的动作。就这样废寝忘食地学习了三个月,他每天刻苦练习,却始终没有学会邯郸人的走路姿势,反而把自己原来的走路方式也忘得精光。最后,少年彻底不知道该怎么走路了,只好爬着回到了燕国。
曹洞宗的禅学思想?
一、以五位君臣和五相偈为核心的偏正回互说
曹山发展并完善了由洞山开创的曹洞宗理论,他著有《五位君臣旨诀》、《解释洞山五位显诀》、《注释洞山五位颂》等,“排五位以铨量区域,无不尽其分齐”,使五位之说更加系统。
曹山指出,虽言五位,其实以三位为本,一者色界,为事,为用,二者空界,为理,为体,三者兼带,理事双融,体用无滞,君臣道合,最妙最玄。三者既有分别,又无分别。从境界来论,兼带最高,空界其次,色界最低,然而虽然空界高于色界,臣从于君,子顺于父,却不能重体轻用,有理无事,若有空无色,有体无用,则落顽空,反成陷堕。故对于理事、体用、本末、空色,既不可昧其分别,又不可执其尊卑,迷其分殊则父子不分,宾主不辨,执其尊卑则有取有舍,陷于边见。故兼带最是难得,先德推尊,上贤莫识,欲得兼带,须不昧因果,不落有无。
曹洞宗从有分别到无分别,不昧两边,不立两边,与中观派从性空、假有到中道实相的理论相应,但中观派的性空是说自性空,并非实有空界,而且是从否定意义上立说,而曹洞宗则以本来无物为空界,是从肯定方面立论。曹山认为,己宗的宗要是直显真际,不落顽空。妙明之体,尽而非尽,无而非无,虽然无形无象,无思无为,却是不可毁伤,不得触犯,譬如君王,虽不离宫门,玉殿苔生,不治事,不受礼,却不敢不朝,有违则斩。力用是有,不离因缘,却又不借外缘,借亦不得,逢而不借,故有而不执,有而不执,故有而非有。不欲犯中,故不犯虚玄,回互旁参,虽非无语,却不得犯讳,不可说破,凡有所说,皆是回互,故有句而无句,有说而非说。潜行密用,如愚如鲁,修行为本分事,须脚踏实地,深深海底行,不可虚浮,不必外眩,但自潜修即得。无身有事,即体无用有,体无即空界,本来无物,五蕴非有,用有即色界,有修有证,有位有功,体性空寂,而有弘法利生之用,此乃正理,若舍凡取圣,沉空守寂,直是好无,非但无身,亦言无事,以为如此方可悟道,其实转入顽空,陷于始终。
曹山以五相配合五位,只是进一步申明回互傍参之意,无论五相还是五位,以及君臣、爻相等说,都是为了这一目的,既不是汲引儒家之说,也不是杂取道家之术。若谓曹洞宗旁通外学,就不符合其本意了。
二、以三种堕说明执于分别之害
曹洞宗一方面强调分别说,注重宾主、偏正,反对无原则的盲目尚同的所谓平等,一方面又主张无分别,反对执著于宾主、偏正之说而而落于分别二见。故而曹山又立三种堕。
三、以自性为唯一真宰的自由精神
曹山志慕六祖,道继洞山,对于自性自我十分重视,故一方面但求明得己事,于诸荣利外相毫不挂怀,带有一种强烈的遗世独立的倾向,另一方面又对外界诸法平等视之,无凡情圣见,无染净二病,甘向“异类中行”。钟陵大王再三迎请,他始终不下山,并书大梅法常的一偈回绝之:“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视之犹不顾,郢人那得苦追寻。”这首偈虽是大梅所作,却也明确地表达了曹山与世诀绝的精神,一悟之后,心无再移,任其春来冬去,此心再无回转。这种重视内心的自由、完全不计其他的精神可以是禅宗一贯的风格,与此相应,一切凡圣、理事诸境都是平等无二的,这种平等一方面体现在它们都是无自性的空的存在这一共性上,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它们都是自我的奴仆,不论是佛是驴,皆在我之身后,在此意义上彰显了其平等的一面。
曹山为己性之自由反对顽空,破除空见、佛见,以免净病,同时又反对知见,以破智病。曹山曾示颂曰:“觉性圆明无相身,莫将知见妄疏亲。念异便与玄体昧,心差不与道为邻。情分万法沈前境,识鉴多端丧本真。如是句中全晓会,了然无事昔时人。”法身无相,觉性圆明,实际理地,纤毫不容。知见无非兔角,情识皆是蛇足。说真说妄,论疏分亲,欲明其事,却昧其理。一则迷于外境,与理事为缘,于诸法作奴,二则丧乎本真,意昧于玄体,心异于大道。因此求知求见,舍迷求悟,不知反成其迷;说空道无,除染布净,不料适成其染。自性清净,何必求净;本来灵觉,何必求悟!
值得注意的是,曹山反对空见知见,重视本真之性,此与马祖一系接近,与石头一支有别。南岳一系继承了六祖如来藏性净之说,主张自性是佛,自性涅槃,性本清净,但莫污染。青原一系继承了六祖般若性空学说,主张自性明觉,自性菩提,性本觉悟,不可迷失。是故石头一支重视法空知见,如招提慧朗始参马祖,求佛知见,马祖便言佛无知见,知见乃魔界,令慧朗去参石头,慧朗果于石头得悟。这表明两系宗风已经形成,石头自解其梦,道是与六祖同乘灵智、共游性海,表明其对智慧觉悟的偏重。
曹山重视如来藏一系之说,以为自身本具如来之藏,有如是宝藏,故一切具足,无所欠少。
曹山认为,法身如来藏自性涅槃,本来清净,不动不变,不生不灭,“不变异”,“不变心”,故不立知见,不存妙解,只如枯木,又如黧奴白牯,兀兀无知,始与理相应。然本寂之体,非同无情,而是能生种种妙用,弘法利生,无事不办。若但知体寂,不知用有,便入死寂,不能解脱,大悟底地人,当于空寂体上起诸妙用,如死中得活。
曹山主张自性为唯一真宰,不可变易,得此主宰,佛祖不必求,业惑不须免,触处自由,任意东西。这种对自由的极端追求体现了曹洞宗的真精神,其他偏正回互之说不过是表达这一精神的曲折方式,不可但言其表,而忘其里,但重其肌肤,忽略其灵魂。
邯禅学步的寓意是什么?
邯郸学步,也作“学步邯郸”。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
故事讲的是,战国时期,一个燕国人听说赵国邯郸人走姿很漂亮,便来到邯郸学习邯郸人走路。未得其能,又忘记自己的走姿,最后爬着回到了燕国。(见成语故事:版本二)”李白诗曰: 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
但有学者研究认为,邯郸学步其实学的不是普通走路的步法,而是学的邯郸舞步。当时在赵国邯郸流行一种舞步叫踮屣,是一种类似于现代西方芭蕾舞的点着脚尖跳舞的舞步,非常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