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养生颂原文及译文?
东坡居士自今日以往,不过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有召我者,预以此先之,主人不从而过是者,乃止。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
吾闻战国中有一方,吾服之有效,故以奉传。其药四味而已: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夫已饥而食,蔬食有过于八珍,而既饱之余,虽刍豢满前,惟恐其不持去也。若此可谓善处穷者矣,然而于道则未也。安步自佚,晚食为美,安以当车与肉为哉?车与肉犹存于胸中,是以有此言也。
【译文】
东坡居士(我)从今以后,(每顿)不超过一爵酒,一种肉食。(家里)有尊贵的客人,丰盛的饮食就增至三倍,可以减少一些,但不能增加。有请我赴宴的朋友,提前把这个标准告诉他,主人如果不按照这个标准超过了,(我)就劝止(他)。一是安守本分来怡养福运,二是让胃宽松来蓄养道气,三是节省开支来聚养家财。
我听说战国时代有一处方,我用的有效果,所以恭敬地呈给(您)。这个药方只有四味:一是平安无事当作显贵,二是早早休息当作富裕,三是缓步徐行当作车马,四是推迟用餐当作美味。已经饿了再吃,蔬菜(的美味)超过珍馐,吃饱之后,即使再美味的肉食摆满眼前,也希望早一点撤去。像这样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处置贫困了,但对于养生之道就不仅如此了。缓步徐行让自己安逸舒服,推迟用餐享受饭菜的美味,难道还要(把安步与晚食)当作车马和美味吗?车马和美味如在胸中,因此才会有这样的看法。
苏轼在海南发明养生法是什么?
苏轼在海南没有发明发明什么养生之法,儋州对于东坡是人生中的重要篇章。假如东坡在儋州的生活平淡到可以忽略不计,假如东坡在儋州的创作与以前俊秀灵动不可同日而语,假如东坡在儋州一改他达观豁达的心境开始喋喋不休地抱怨,海南也就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理由与东坡攀亲叙旧。但这一切只是假如。
事实是,儋州之于东坡,东坡之于儋州,互相成就了彼此,也成就了文化与历史。东坡说过,“问吾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由此可见,儋州在东坡的心目中还是占有一席之地的。他与山野村夫交谈,与友人下棋唱和,探讨岛内居民的长寿之道与鄙陋风俗,一有机会还是会继续月下漫步的老习惯,空闲无事就到乡间采药。章惇把东坡贬到海南来,就是因为觉得东坡在惠州那种瘴气之地还能生活得如此逍遥,所以想看看到底何地能令苏东坡不畅快。像东坡那种人,不管身在何方,生活绝不会乏味。
东坡在海南笔耕不辍,他一直将陶渊明视为精神知己,他在颍州时就开始了这项工作,离开惠州时,已经写完了一百零九首,最后的十五首实在海南完成的。“同为北宋著名诗人的黄庭坚则对东坡的岭南之作发出这样的感慨:”东坡岭外文字,读之使人耳目聪明,如清风自外来也。”由此可见,岭外的蛮荒气质并未令东坡的才气性灵打折扣,相反,这一番不平凡的打磨是对诗作最好的锤炼,最后幻化为文字的绚烂。
苏轼作为一个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爱国诗人,当他刚一接触到海南的特异风光,就激发了他强烈的上进心和旺盛的创作欲望。海南特有的瞬息万变的湍急雨流,仿佛是舞动着的群龙,正在敦促他写诗;而那幻奇的乌云和迸发笑声的闪电,也正为欢庆诗人的新作而变换颜容。这时的苏轼,早已忘记自己是个贬逐的囚犯,忘记他发下的“焚笔砚断作诗”的誓言了。
苏轼在海南思想上的成就,和与黎族人民结下了深情厚谊,从思想上发生了巨大变化,黎族人民对他真挚帮助和纯朴友情,成为苏轼居儋的创作与生命源泉。与苏轼踏上儋耳土地前所传闻的黎族凶悍残忍的性格相反,他却真切发现了黎族人民的朴质淳厚、乐于助人的崇高品格,机器内在灵魂的美。苏轼到儋州后,通过自身经历,在民族思想上改变了历代封建士大夫歧视少数民族的大汉族主义思想。也正因他能与当地黎族人民结成朋友,也有利于他在当地推行中原文化,使汉族文化和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
苏东坡居儋州三年,开辟的“儋州学府”当时在海南是四方瞻目的讲学之地。特别是他一手栽培出来的“诸生”如王霄、姜唐佐、黎子云等人都成了饱学的鸿儒。使儋州地区“书声琅琅、弦歌四起”,成为当时海南文化的中心。苏轼在此执教,北归三年后,姜唐佐便举乡贡;大观三年,儋人符确成了海南历史上第一进士。儋人受苏东坡影响,作诗的风气大盛。即使田夫野老,贩妇牧童,也都有出口成章,诗才敏捷的人。直到今天,逢年过节,贺喜迎新,联诗唱和之风遍及儋州。
谁知道苏轼《养生颂》原文呀?谢谢?
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逍遥,务令腹空,当腹空时,即便入室,不拘昼夜,坐卧自便,惟在摄身,使如木偶,常自念言,我今此身,若少动摇,如毫发许,便堕地狱,如商君法,如孙武令,事在必行,有死无犯,又用佛语,及老聃语,视鼻端自数出入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数至数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与虚空等,不烦禁制,自然不动,数至数千,或不能数,则有一法,强名曰随,与息俱出,复与俱入,随之不已,一旦自住,不出不入,忽觉此息,从毛窍中,八万四千,云蒸雨散,无始以来,诸病自除,诸障自灭,自然明悟,定能生慧。
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时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老人,言尽於此苏轼养生箴言无事以当贵当是甚么意思?
一曰无事以当贵的读音是[yī][yuē][wú][shì][yǐ][dàng][guì] 知识拓展 苏轼养生箴言: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 “唐宋八大家”之一苏东坡提出的四条养生“秘方”颇有见地。 一曰无事以当贵这告诉我们在心情上要潇洒大度,随遇而安,不要过分在意荣辱得失,往往考虑越多失去的也越多,要尽量保持一颗平常心。对于年轻人来说不仅有利于心理健康,还可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 二曰早寝以当富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来说,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是同等重要的,尤其是早睡早起,比获得任何财富更加宝贵。 三曰安步以当车这一条告诉我们不要过于讲求安逸,能走路就不要坐车,能走楼梯就不要乘电梯,生命在于运动。 四曰晚食以当肉苏东坡认为“人应已饥方食未饱”。饥饿了以后再进食,即便是粗茶淡饭,其香甜可口会胜过山珍海味,吃饭时不要吃得太饱。 苏东坡的四味“长寿药”,实际上是强调了情志、睡眠、运动、饮食四个方面对养生长寿的重要性,这种观点即使在今天仍然值得借鉴。
秋季养生秋季如何养生?
秋季养生可以参照以下五点进行调养:
1、养肺为要
秋气内应肺。肺是人体重要的呼吸器官,是人体真气之源,肺气的盛衰关系到寿命的长短。秋季气候干燥,很容易伤及肺阴,使人患鼻干喉痛、咳嗽胸痛等呼吸疾病,所以饮食应注意养肺。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此外还可适当食用一些药膳,如:参麦团鱼、蜂蜜蒸百合、橄榄酸梅汤等。
2、少辛增酸
秋季,肺的功能偏旺,而辛味食品吃得过多,会使肺气更加旺盛,进而还会伤及肝气,所以秋天饮食要少食辛味食物,如:葱、姜、蒜、韭菜、辣椒等。在此基础上多吃些酸味食物,以补肝气,如:苹果、石榴、葡萄、芒果、樱桃、柚子、柠檬、山楂、番茄、荸荠等。
3、宜多吃粥
初秋时节,天气仍较热,空气潮湿,闷热蒸人,且秋季瓜果成熟,难保人们不贪食过度,这些均会伤损脾胃,所以秋天早晨多吃些粥,既可健脾养胃,又可带来一日清爽。秋天常食的粥有:山楂粳米粥、鸭梨粳米粥、兔肉粳米粥、白萝卜粳米粥、杏仁粳米粥、橘皮粳米粥、柿饼粳米粥等。
4、宜补汤汁
秋季饮食以滋阴润燥为原则,在此基础上,每日中、晚餐喝些健身汤,一方面可以渗湿健脾、滋阴防燥,另一方面还可以进补营养、强身健体。秋季常食的汤有:百合冬瓜汤、猪皮番茄汤、山楂排骨汤、鲤鱼山楂汤、鲢鱼头汤,鳝鱼汤、赤豆鲫鱼汤、鸭架豆腐汤、枸杞叶豆腐汤、平菇豆腐汤、平菇鸡蛋汤、冬菇紫菜汤等。
5、宜多吃鱼
秋天是需要进补的季节,但很多人都害怕大量进补导致肥胖,不妨吃点鱼肉。鱼肉脂肪含量低,其中的脂肪酸被证实有降糖、护心和防癌的作用。鱼肉中的维生素d、钙、磷,能有效地预防骨质疏松症。
参考资料来源:
人民网-秋季养生话饮食
什么是养生?如何养生?
“养生”一词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管子】一书 ,其含义就是保养生命,追求延年益寿。
养生又称为道生,保生等。就是保养生命,养生就是根据生命自然规律,生命发展规律来保养身体,减少疾病,促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方法和措施。养生方法众多,内容广泛。
现代的人都热衷于养生,那为什么养生呢?养生的好处有哪些?
1:延年益寿
养生的目的就是延年益寿,通过自然规律,科学方法,生命发展规律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2:延缓衰老
俗话说:漂亮是由內向外散发的。养生可以延缓衰老,内在好了,外在就漂亮。可以避免使用化学美容品。
3:提高生活品质
身体健康了,心态也好了。身心都愉悦了,自然生活品质也提升了。
4:预防疾病的发生
养生可以保持身体健康的状态,减少疾病入侵。通过养生,可以把疾病杀死在萌芽状态。
5:可以省去麻烦
养生省时省力,通过养生可以保养生命,减少去医院的次数,节省时间,减少金钱的花费。
养生的好处这么多,我们该如何养生,养生的分类有哪些?
1:四季养生,根据四季变化,自然规律来保养身体
2:运动养生:通过体育锻炼,达到活动筋骨,调节气息。
3:饮食养生:合理膳食,根据食物的特性搭配饮食,调节脾胃。
4:心理养生:保持开朗的心情,从精神上保养身体
5:经络穴位养生:如推拿按摩,刮痧拔罐艾灸,通过刺激经络穴位保养身体。
希望回答能够帮助到你。
花山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南宋理学方炽时,加赠谥号文忠,复追赠太师。在王安石变法期间,苏轼虽赞同政治应该改革,但反对操之过急的政策及王安石任用的后任吕惠卿,因此招来新党爪牙李定横加陷害;后来又因苏轼反对“尽废新法”,受到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斥退,终生当不了宰相。由于苏轼在新旧党争中两边不讨好导致仕途失意,被侍妾王朝云戏称为“一肚皮不合时宜”。在元祐更化中一度官至尚书;绍圣年间因新党的章惇为相,又加贬谪至儋州(海南岛)。
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苏轼遇赦北归时病卒于常州(今苏州),时年65岁。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苏轼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官职?
苏东坡的官阶是正三品。
苏东坡即苏轼,官至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
宋代时,尚书是正三品。是亲王及使相兼官,班次在太师上,非实职。礼部是掌管国家典章法度、宫内红白事、祭祀学校、科举考试、接待外宾等事务。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苏轼诞辰?
大文豪苏轼出生于北宋景祐三年农历腊月十九,这一天是公元1036年1月8日。因为古代没有阳历,所以是按照阴历,也就是每年腊月十九作为苏东坡的诞辰。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编有《苏文忠公全集》。
游宦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1]
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
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享年六十五岁。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