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的美誉?
傅山的书法被时人尊为“清初第一写家”。
傅山(1607.8.11-1684.8.2)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浊翁、观化等别名,汉族,山西太原人。傅山自称为老庄之徒,他自己也在很多场合与作品中反复强调、自陈:“老夫学老庄者也”、“我本徒蒙庄”、“吾师庄先生”、“吾漆园家学”。
傅山图作者?
《明溥山山水图》是明代画家傅山创作一幅中国古画,现收藏于美国景元斋。
基本信息
中文名明溥山山水图创作时期明代作者傅山(1607—1684)规格170.4厘米类型中国古画材质绢本,水墨
傅山的兵器?
是莫问宝剑
傅山(1607.8.11-1684.8.2)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浊翁、观化等别名,汉族,山西太原人。傅山自称为老庄之徒。
自觉继承道家学派的思想文化。他对老庄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泰初有无”、“隐而不隐”等命题,都作了认真的研究与阐发,对道家传统思想作了发展,常以老庄之徒自居。
傅山于学无所不通,经史之外,兼通先秦诸子,又长于书画医学。著有《霜红龛集》等。一些武侠小说里,傅山被描写为武侠高手。他是著名的道家学者,哲学、医学、内丹、儒学、佛学、诗歌、书法、绘画、金石、武术、考据等无所不通。
他被认为是明末清初保持民族气节的典范人物。傅青主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一起被梁启超称为“清初六大师”。著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传世之作,在当时有“医圣”之名。《清史稿》卷五百一有传。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初,傅山的爱子傅眉忽逝,年愈古稀进入风烛残年的傅山悲痛异常,再也经受不得如此打击,于此年六月十二日与世长辞,时年七十八岁。
傅山行书特点?
傅山的小楷颇负名气,他的小楷《千文》可体现出他在的书写技巧。傅山的小楷刚劲、下笔很有力,写出来的字秀美圆润,风姿绰约。傅山在草书方面,也深受后辈的喜爱。傅山的草书浪漫而有意境,流畅而富有形态之美。
傅山炉还是博山炉?
是博山炉。
博山炉又叫博山香炉、博山香薰、博山薰炉等名,是中国汉、晋时期常见的焚香所用的器具。常见的为青铜器和陶瓷器。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汉代盛传海上有蓬莱、博山、瀛洲三座仙山)。博山炉流行于汉代,后世亦曾使用并仿制。有名的博山炉有出土于陕西省兴平县的西汉鎏金银竹节高柄铜薰炉和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的错金博山炉。
傅山行书特点论述?
傅山草书的平和式章法有其独到之处。这种章法需要书家有较强的整体章法布局能力。在字距、行距上不过分的疏阔或压缩,中规中矩。自然生动。
傅山游泰山诗句?
元好问《游泰山》金、元山水诗鉴赏
元好问
泰山天壤间,屹如郁萧台。
厥初造化手,办此何雄哉!
天门一何高,天险若可阶。
积苏与累块,分明见九垓。
扶摇九万里,未可诬齐谐。
秦皇憺威灵,茂陵亦雄材。
翠华行不归,石坛满苍苔。
古今一俯仰,感极令人哀。
是时夏春交,红绿无边涯。
奇探忘登顿,意惬自迟回。
惜无赏心人,欢然尽余杯。
夜宿玉女祠,崩奔涌云雷。
山灵见光怪,似喜诗人来。
鸡鸣登日观,四望无氛霾。
六龙出扶桑,翻动青霞堆。
平生华嵩游,兹山未忘怀。
十年望齐鲁,登临负吟鞋。
孤云拂层崖,青壁落落云间开。
眼前有句道不得,但觉胸次高崔巍。
徂徕山头唤李白,吾欲从此观蓬莱。
简述傅山的事迹?
傅山在山西 一世情缘 位于晋冀交界处的平定县,历史上曾以“文献名邦”的美誉而闻名。太原人傅山对平定情有独钟,一生中频繁地往来此地。 有据可考的是,傅山一生中有4次到平定寓居。第一次是在38岁,第二次是在43岁,第三次是在48岁,第四次来平定,已是75岁高龄。据记载,傅山为儿子傅眉娶的妻子朱氏就是平定人。 傅山为何与平定结下不解之缘? 走进平定,我们听到了一段被当地人传为佳话的故事——傅山与平定人白孕彩的终生情缘,感人至深。 白孕彩字居实,自幼聪慧过人,是当时平定州有名的高才生。明崇祯七年,他被选拔到太原三立书院学习。当时在书院学习的是来自全省各地的300多名优秀人才。正是在那里,他与傅山相识相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他们因为志同道合而结为密友。后来,傅山组织学子为恩师袁继咸的冤案赴京讼冤,白孕彩是积极的参与者。傅山因为此事而名震大江南北,“义”名远扬,而白孕彩又何尝不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书生呢? 明亡之后,白孕彩遁迹荒村,在平定七亘教书。表面上与布衣野老无异,吟咏自娱,实际却胸怀大志,与傅山等人共酿反抗清廷暴政的大业。 当傅山因牵涉到反清的案子中而被捕入狱时,白孕彩闻听讯息,便为他多方奔走,设法营救。狱中的傅山坚强不屈,为抗争而绝食九天,导致身患重病。白孕彩就住在狱中陪伴他,照料他,前后达三个月之久。当时在狱中陪伴傅山的还有一位木公先生。出狱后,傅山为感谢二位挚友的相伴而写诗相送:“皆违老母久,吾所不忍留。生死事只尔,友朋意何休。” 好一个“生死事只尔,友朋意何休”,傅山与白孕彩之间肝胆相照、生死与共的情谊使人闻之动容。 更多的时候,他们作为隐士逍遥于尘世之外,他们之间亲密、和谐的相处让人羡慕不已。傅山说白孕彩“居实白子嗜酒鼻渣红,又尽秃其发曰白秃”,口无遮拦的诙谐中显示了二人的亲密无间。在平定隐居的日子里,有白孕彩的相伴,傅山为村民看病,与朋友围棋赢酒,享受田园生活,十分惬意。有时,傅山与老友避居深山老林中,携酒入山林,骑驴游农家,饮酒作诗,抒发胸臆。他们或居山崖,或过乡野,写下许多即兴诗章,感人肺腑。《同居实楼寓数日》写道:“小楼才许借,白秃可来过,静对昂昂鹤,悲怀究究罗,日食恬盐米,夜语淡星河。将子且潦倒,盂山鬼见阿。”两位好友几日不见,就会捎书寄信,互相牵挂。有一次,傅山收到白孕彩的诗,泪下如雨,写道:“读诗何故尔莫测,泪从吟者见真性。”(《古城读居实诗泪下如雨率而作》)不知道当时白孕彩写了怎样的一首诗,可能透露了他生活的窘境、心情的落寞吧,我们只从傅山的诗句中,就看到了这对老友之间真诚的关怀、真挚的情谊。 除了白孕彩,傅山在平定期间,与当地的其他名人志士也有很多交往。比如,明朝老臣张三谟和傅山是忘年之交。傅山第一次来平定寓居,先住在他家,后住在白孕彩家里。最后一次来平定的时候,75岁高龄的傅山住在张家,那时,张三谟已去世32年了,接待他的是张三谟的孙子张植。 傅山与平定的情缘延续在他的后半生。他与平定人的友好交往成为当地百姓传诵的佳话。
傅山与董其昌关系?
傅山与董其昌没有关系。
傅山,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浊翁、观化等别名,汉族,山西太原人。明清时期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
董其昌(1555年2月10日—1636年10月26日),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明朝后期大臣、书画家。正如李志敏所说:“主张学古变古,但在书法神韵问题上的迷信观念,却比古人尤有过之”。
傅山行书风格特征?
随心所欲,天马行空,率意而为,无拘无束,狂放恣意,挥洒自如。是以,笔画线条飞动,毫无束缚拘滞之感;结构纵横散乱,毫无矫揉造作之意。
草势纵逸,体态圆转;信马由缰,放任自流;管他墨浓墨枯,管他或疏或密。然而数十年书法功力自然流露,书法大家面目犹存。这就是傅山后期的书法风格,恰恰也正是这种独树一帜、标新立异的风格,使傅山在整个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