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基功是道家养生功吗?
筑基二字本就是道家修炼体系中的术语,所以是道家养生功
道家养生功法有哪些?
道教养生功法,可谓千有万条,如行之得法,即能祛病强身,延年益寿。道教养生功法主要有胎息行气、守一存神、导引按摩、动功静功,以及日常起居宜忌等。
常有人问,如何选择养生功法?至于练哪一种养生功法,关键看个人喜好以及各自的身体状况来决定。如喜动者可以选择诸如太极、五禽戏、八段锦等功法;好静者可以练诸如打坐、站桩、气功等功法;而体虚气弱者可选择一些诸如行气、吐纳、导引并结合饮食调理等。
道教养生,随着历史的发展,高道们不断将各种功法加以系统化、理论化。同时又将各种功法根据不同体质、不同病症以及四季气候的变化而演变成多样性的强身固本之术。如一年不同节气练习的二十四节气导引功、四季导引功、脏腑导引功、易筋功、按摩术、气功以及各种行气吐纳之术等。这些都很方便,简单易行,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病症的人士练习。每一种功法,均和生理结构、病症变化及四季气候的反差和医学医理紧密结合,可谓通俗易懂、宜学宜练,只要习之得法,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外强形体,内壮脏腑而益寿延年的。
在众多的养生法门中,如果要把它们归纳为两个方面的话,那么就是修炼精神层面的诸如:内视、坐忘、存思、守一之法;由锻炼形体层面的诸如:导引、太极、行气、服食之术。综合的来看,养生功法中有动功,有静功,有动静相宜之法,也有坐卧屈伸之道。
那么如何才能“导引得理,以尽性命”,毕享天年呢?葛洪在《养生论》中说:“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平和;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柔,表里俱济”。按照葛洪祖师的提法,修炼这两者的最终目标,是要达到形神结合,表里贯通,虚实相济,功成而道备。
总之,养生除在精神和形体的炼养外,还应根据四季气候的变化,个人饮食习惯以及日常起居宜忌等方面加以注意和调整。练习道教养生功法,贵在于精,不在于多(指方法和理论)。求的是长期性、实用性,所忌的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终期望,要像道经所说的,通过炼养能够“发白更(变)黑,齿落更生;返老还童,长生久视”。
道家养生书籍?
《修真十书》是道家丹书代表作。
由道教丹经汇编。集唐末五代宋元数十种著作,多为内丹专著。书中收集了隋唐两宋时期数十种丹道、养生著作,从各方面记述了元代以前丹道、养生、导引的理论与功法,内容极为丰富,为道教丹道一大专集。
道家虚灵功的练法?
练虚灵功你必须要先学气功,因为练功先练气,有功无气白忙!
量子芯片养生衣有什么功?
量子芯片养生衣可以清理血管降血脂;量子每秒上亿次的振动能量波,可剥落附着在血管上脂肪及垃圾,清理血管,对降低血脂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量子芯片养生衣能改善睡眠,减轻压力;能量波与神经元达到共振,使神经元达到最佳状态,所以通过实验也可得出,人体平衡能力明显提升,缓解神经压力,改善睡眠。
道家宗派有哪些?
据学理分,有积善派。经典派,符录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五类。
按地区分有龙门派,崂山派,华山派。武当派等。
按道教门派创始人分则有少阳派(王玄甫),正阳派(钟离汉)。纯阳泜(吕洞宾)。海蟾派(刘操),三丰派(张三丰),尹喜派(关尹)等。
按道门分有混元派(太上老君),南无派(谭外瑞),清静派(孙不二),金辉派(齐本守),正乙派(张虚静),清微派(马丹阳),净明派(许旌阳),云阳派(张果老),虚无派(李铁拐),云鹤派(何仙姑),全真教(王重阳),正一教(张宗演),真空派(彭祖),铁冠派(周祖)。自然派(张三丰)等。
历史上还有正一宗。南宗。北宗。真大宗。太一宗五大宗之分法和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
道家武术有哪些?
道教武术主要以太极、形意、八卦三大类为主。因为这三大类均以养生为原则,动静兼宜,锻炼身心,通经活络,亦称为内家。所以,道教徒一般均有习练。而外家,因陋就简容易伤筋骨,耗气血,多作为年轻时畏助习练。
武术种类主要有无极、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太和、纯阳、逍遥、四明内家拳以及点穴、轻功等。
道家绝学有哪些?
道家三本,道德经,南华经,清虚经
道家成语有哪些?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宠辱若惊
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大器晚成
大巧若拙
大智若愚
知白守黑
知足不辱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老子《道德经》第64章。原意思是说: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的第一步开始的。用以说明“第一步”对于“远行”的重要性。后来,人们引用这一成语,意在强调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良好的开头。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自老子《道德经》第33章。原意是说:知道(了解)别人的,叫做“智慧”;了解(知道)别人的叫做“高明”。后来,人们把“自知者明”演化成“自知之明”,用以指了解自己(多指缺点)了解透彻的能力(常与“有”、“无”连用)。
3.宠辱若惊
“宠辱若惊”出自老子《道德经》第13章。原来的意思是说:得宠和受辱都会使人情绪失常。因著名思想家荀子在《荣辱》中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故后人便将“宠辱”演化为“荣辱”,并将“荣辱不惊”用来指胸怀坦荡、不计得失。
4.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出自老子《道德经》第56章。所谓“知”,在这里是“智”的意思;所谓“知者”,就是指“智者”。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不会多说话,好说话的人就不是智者。
5.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出自老子《道德经》第36章。据《韩非》、《战国策、魏策》、《史记索隐》所引,以及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彭耜《道德真经集注》所释,老子《道德经》所言“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中的所谓“夺”,在这里作“取”之用;流行的成语亦作“取”。老子对“取”“与”关系的辩证思考,认为社会人事的发展有其吉凶祸福倚伏的变化之机:已经发生的“给与”,是将要发生的“夺取”之先兆;将要发生的“夺取”,虽然隐蔽,其实已从已经发生的“给与”中透露出一定的信息。
6.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出自老子《道德经》第41章。原意为:贵重的器具总是最后才能完成。后来,人们将此作为成语,意思也延伸为:有大才能的人往往成名较迟较晚。后来多用于赞誉对成才、成名较晚的人。
7.大巧若拙
“大巧若拙”出自老子《道德经》第45章。意思是说:真正心灵手巧的人,不自我炫耀,外表上看上去好像很笨拙。
8.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一词源自老子《道德经》第45章的“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后来,“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引申为“大智若愚”或“大智如愚”。如苏东坡《致欧阳修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大智若愚”谓有大智慧的人,不卖弄聪明,表面却好像很憨傻、很愚笨。
9.知白守黑
“知白守黑”出自老子《道德经》第28章,即:“知其白,守其黑。”意思是说:心里虽然是非分明,为内心光明,行为洁白,但却要貌似蒙昧,以沉默自处。
10.知足不辱
“知足不辱”出自老子《道德经》第44章。所谓“知足”,就是“知道满足”;“辱”,即“屈辱”。其本意是: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屈辱。“知足不辱”作为成语,意义有所延伸,即:自知满足的人欲望低,不贪求,随遇而安,所以就不会受到侮辱。
道家戒律有哪些?
道家戒律很多,不淫乱不杀生,不盗不抢,不食荤勿妄言,不贪不色不偷懒,敬老爱幼守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