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德篇?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
具有上乘品德的人并不知道自己有德,所以他才具有真正的德;具有下乘之德的人总是自以为没有失去德,正因为如此他其实并没有德。具有上乘之德的人顺其自然,并不刻意表现自己的德;具有下乘之德的人则总想有所作为,并刻意表现自己的德。上乘之仁有所作为,但并不刻意表现自己的仁;上乘之义有所作为,同时有意表现自己的义;上乘之礼有所作为,但它得不到回应时,便会卷起袖子伸出胳膊来强迫别人服从。所以丧失了“道”之后,才会有“德”;丧失了“德”之后,才会有“仁”;丧失了“仁”之后,才会有“义”;丧失了“义”之后,才会有“礼”。而“礼”的出现,正是因为人们天性的忠信不足,因此礼是祸乱的开始。所谓有远见,乃是“道”的虚华,是愚昧的开始。大丈夫应立足于敦厚而避免浅薄,追求朴素,摒弃虚华。要摒弃虚华而浅薄的礼,追求朴素而敦厚的“道”和“德”。
道德经道篇和德篇的区别?
道篇和德篇的区别是天道与人道。道,指的是天道自然,德,指的是人道。天地从无到有及万象生物,虚虚实实,都是出于道,道生万物。德所指人为,人道,德经又分为上德和下德。
上德指的是遵循人道者,按自然规律行为处事的人,下德指的是有违人道,强逆大自然的规律的人。
《养生篇》古诗原文及翻译?
东坡居士自今日以往,不过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有召我者,预以此先之,主人不从而过是者,乃止。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
吾闻战国中有一方,吾服之有效,故以奉传。其药四味而已: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夫已饥而食,蔬食有过于八珍,而既饱之余,虽刍豢满前,惟恐其不持去也。若此可谓善处穷者矣,然而于道则未也。安步自佚,晚食为美,安以当车与肉为哉?车与肉犹存于胸中,是以有此言也。
【译文】
东坡居士(我)从今以后,(每顿)不超过一爵酒,一种肉食。(家里)有尊贵的客人,丰盛的饮食就增至三倍,可以减少一些,但不能增加。有请我赴宴的朋友,提前把这个标准告诉他,主人如果不按照这个标准超过了,(我)就劝止(他)。一是安守本分来怡养福运,二是让胃宽松来蓄养道气,三是节省开支来聚养家财。
我听说战国时代有一处方,我用的有效果,所以恭敬地呈给(您)。这个药方只有四味:一是平安无事当作显贵,二是早早休息当作富裕,三是缓步徐行当作车马,四是推迟用餐当作美味。已经饿了再吃,蔬菜(的美味)超过珍馐,吃饱之后,即使再美味的肉食摆满眼前,也希望早一点撤去。像这样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处置贫困了,但对于养生之道就不仅如此了。缓步徐行让自己安逸舒服,推迟用餐享受饭菜的美味,难道还要(把安步与晚食)当作车马和美味吗?车马和美味如在胸中,因此才会有这样的看法。
道德经中关于无为的三篇?
《道德经》第三篇侧重点是对“无为之治”的解释。什么是无为之治?是效法天地大道(天地规律)管理天地万物那样:管理者既要内心至虚至静,没有私心杂念,不被虚名、财货、权利等外物所累,又要给天下百姓提供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
《道德经》第三篇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
解读:不崇尚圣贤之人,让百姓不去争虚名。这是为什么呢?崇尚贤达之政漏洞太大,容易被奸诈邪恶之徒利用,造成泛泛空谈的社会风气。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解读:管理者不以难得之货为贵,不为财货所累,买官卖爵的不良风气就不会形成,百姓税赋小,生活就能富足。百姓生活富足,谁会铤而走险为盗呢?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解读:不让伪德伪学出现,百姓就能不被虚仁假义迷惑,民心就能不乱而淳朴善良。伪德伪学往往是奸诈邪恶之徒的遮羞布,仁义礼教往往被权贵利用,人权自由往往被垄断资本利用。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解读:所以圣人治国理政:净化民众的心灵,不被伪德伪学迷惑;满足百姓的温饱,让百姓生活富足;减少百姓的争志;强健百姓的体魄。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读:让使百姓不被伪德伪学迷惑,没有不合道的争心争欲,让那些拥有伪德伪学的人不敢蛊惑他们的心智,这就是无为之治,天下没有治理不好的。
总结:《道德经》倡导一种什么样的治国理念呢?说的通俗易懂点,就是效法天地规律管理天地万物那样,让管理者既要为天下提供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又要内心至虚至静,不被名、利、财货等外物所累。仁义之政和西式民主是把双刃剑,漏洞太大,容易被奸诈邪恶之徒利用,成为危害天下百姓的凭借。道家文化属于战略文化,教给管理者怎么来治国理政。法家文化是战术文化,用制度来惩恶扬善,保障社会秩序的有序运行。两者缺一不可,因道成法,代表天下百姓的利益,为天下百姓而作,是长治久安之道。公平公正、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思想才是道家文化真正的传承。
太上感应篇与道德经的区别?
答,区别在于老子讲:“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为正。”预示着“天、地、神、谷、万物、侯王”的统一,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就是“人类命运的共同体”用“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的观点来解决人的问题。人所以苦,都在于贪,贪名,贪利
《太上感应篇》是道教经典,内容主要是劝人遵守道德规范,时刻止恶修善自利利他。《太上感应篇》讲的是因果:我们当下所有的境遇,都来自于过去的积累所带来的结果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太上感应篇》中,很多教人行善避恶的方法,都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
道德经感悟最好的一篇?
最好的一篇是道德经第五章里所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老子想表达天地是公平公正的。即天地对待万物是一样的,不会对谁特别好,也不会对谁特别差,一切顺其自然发展!
道德经哪一篇是廉洁?
第四十四章,“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道德经哪一篇可以挂客厅?
“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可以挂客厅。
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它的字面含义是:最善者的品行,如同水一样, 可以滋养与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任何东西。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道德经和道德经区别?
都是道德经,有什么区别 是不是打错字了呀。
庄子内篇第四篇养生主的题旨就是指世俗的养生文化?
不是的。
“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
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
具体体现为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庄子为人豁达,善于摄生,享年83岁。
他的养生之道主要体现在少私、寡欲、精心、超然四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