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日常养生

道家养生思想 道家养生思想是什么

2023年06月16日 23:25:471

养生炼丹是道家思想吗?

不是。道教和道家是两个概念。

从本源上讲,炼丹的思想属于(神仙家)。外丹术指道家通过各种秘法烧炼丹药,用来服食,或直接服食某些芝草,以点化自身阴质,使之化为阳气。另外,道家外丹也可指「虚空中清灵之气」。外丹术也可指炼金术或道家法术如符籙、雷法等。

庄子养生主的道家思想?

“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

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可以尽年”,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第二部分至“得养生焉”,以厨工分解牛体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余下为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

为什么休养生息属于道家思想?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这是道家的治国思想,翻译一下,可理解为:一等统治者,人民不知其所在;二等统治者,人民亲近且称赞他;三等统治者,人民畏惧他;四等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民则不相信,一等统治者是多么轻松。他很少干预,事情成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每个朝代开国的时候,经过连年战乱,一般有所作为的皇帝,都会采取“抚民以静”的方针,让老百姓回归自己的本行。而封建农业社会,顺天意,让老百姓耕者有其田,则可以无为而治,这时候人们盼望着有田种、有饭吃、有房住。而在军阀割据的时期,连老百姓的安全都保证不了的情况下,让老百姓安安静静的种地。

道家思想特点?

道家思想是无所不能、永恒不灭,有辩证法因素和无神论倾向,是老子总结古老的道家思想所形成的道家完整的系统理论。

特点就是:它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

道家思想起始于上古时期,以伏羲为远祖、黄帝为始祖、老子为道祖、张陵为教祖,道历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了。

道家音乐思想?

老子音乐思想的核心是“大音希声”。老子把音乐分为“道”的音乐(自然的音乐)和世俗的音乐(人为的音乐)两类,“道”的音乐是音乐的最高境界,它听之不闻其声,却又无所不在,无所不容,是一切有声音乐之源,而世俗的音乐虽然能打动人,却会“令人耳聋”,因此不予提倡。老子的音乐思想虽有其追求自然、强调精神修养的一面。

道家管理思想?

道家思想是中国思想的基础之一,也是中国管理思想的重要来源。

1、无为而治是其管理思想原则

老子所谓无为,并不是说不为,而是顺其自然,依据事物自身的必然规律运行和发展,“动合无形”,而不凭加任何外加的力量。老子认为,所有的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都是“有为”,必须最大限度地削弱,为了使社会上一切人都遵循无为原则,统治者首先必须带头过一种质朴的生活,减少政事活动,同时还要使民失去有为的条件。老子的无为是作为一个政治管理原则提出的,他认为“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因此国家要减少颁布法令规章。强调要“政简刑轻”,反对以繁复苛重的政治、法律手段治理国家。

2、提出以弱胜强的管理策略

《老子》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以弱胜强就是重要的内容。老子对对立关系互相转化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反映在治国、治军上的表现,老子认为一是“以正治国”,二是后动制敌。“以正治国”即通过做好内治工作加强自己的实力,不但要求对大事、难事必须十分认真,谨慎地干,对小事、细事和似乎简单、容易的事,也不得大意。后动制敌要求“以奇用兵”,即后敌而动,等待或诱使敌人暴露弱点,然后制之。

3、提倡清净安定的管理环境

老子主张安定,“清净可以为天下正”。“为无为”就是要创造一个“无为而治”的安宁环境。清净则自治,轻燥则失本,“我好静而民自正”,“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老子对领导者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居上谦下就要求领导者应当时刻处下,事事居后,不要让自己高高在上,而应该永远谦恭、温和。另外,“知人者智”,要“常善救人”,“故无弃人”,要做到人尽其才,才能做到不遗弃人才。

老子道家思想?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他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无论什么事都要遵循本源。并且要遵循发展的规律,不能强加干涉,要尊重自然。分开来讲,老子的思想主张分为政治上和权术上。

  其中最为著名的恐怕就是政治上的无为而治了。他认为国家应该消极应对敌国的战争,不应该积极发动战争,最好的进攻是防御。觉得即使和其他国家相距非常近,也最好是老死不相往来。不过这一主张受到的支持并不多,因为当时处于战争时期,群雄都是积极的开拓疆土,保家卫国,所以老子的思想主张不受欢迎也很正常。

  而在权术上,老子主张物极必反。觉得凡事都有双面性,不能过于强求,否则可能会造成更加不好的后果。这个主张比较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以时至今日依旧值得人们研究。

  当然老子的思想非常深刻,老子的思想主张远远超过上面所列举的一些,所以说,老子被后世人如此崇敬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他的很多主张已经超过了当时的社会发展,即使是拿到现在这个社会也依旧是比较先进的思想,难怪后世人会将老子神话,甚至连历代皇帝也会特意去祭拜。

刘邦道家思想?

刘邦时时道家思想,刘彻时以儒家思想为主。

原来以道家思想为中心的无为而治,汉武帝觉得已经不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董仲舒以儒学为主体和外壳,杂揉各家思想,以阴阳五行学为哲学原理建立起具有神学色彩的新儒学体系,用“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天授”、“三纲五常”、“春秋大一统”等观点,将君主统治影射到天道上,天不变道亦不变,为帝王的统治提供了理论根据.董仲舒的学说是从维护汉朝的大一统出发的,他援引“春秋大一统”之精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把封建的大一统说成是天经地义不容更改之事.他认为应该损抑诸侯,尊王襄夷,一统乎天子,并使四海“来臣”.为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法宪制度和封建社会的秩序结构”提供了初步模板、打下了牢固的基础,遂独尊儒术.

道家思想源泉?

无为而治。古代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最早追溯到上古时期。春秋时,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统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

其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

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

庄子道家思想?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思想是从老子思想发展而来,他把老子的道发展成主观唯心主义,把朴素的辩证法发展成为相对主义。

他对“道”的解释更加神秘,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非物”,是精神性的东西,他把老子关于对立面转化的看法引向极端,认为无论大小、长短、贵贱、美丑、成毁等一切差别都不存在,基于这个观点,他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夭折的幼儿),而彭祖(传说中最长寿的人)为夭。

”这就混同了大小、寿夭的区别,否定事物的质的规定性,走向“不别同异”、“万物一齐”的相对主义。于是他提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就是说可以不必过问是非,生死如一,表现出悲观厌世的情绪。他不仅认为“齐是非”、“齐万物”,甚至“齐物我”,正如他所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进入神秘主义境界,一切皆不可知。

作为没落阶级的代表,他竭力逃避现实,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达到“真人”境界。要成为“真人”,就要能够“坐忘”,即完全忘掉自己,在精神幻觉中消除形骸的我,在精神上和天地合一,与万物同体,完全解脱尘世间的利害、得失、毁誉、是非,精神上得到绝对自由,进入逍遥游的境界。

老庄思想中的消极、颓废的一面,后来成为一切没落失意的阶级或集团寄托精神世界的武器。